不用烧脑的价值:《黑寡妇》,再见美国派

《黑寡妇》准确、恰到好处的保守与简单,自有一种专属于大银幕和黑暗空间、讲究声光娱乐且可以不用太过烧脑的传统价值。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文化现象 风物

防疫日久,一位对于进电影院仍有疑虑的朋友,问起事隔55日终于再进影院的我说,《黑寡妇》拍得如何?我回说很感动。如果是疫情前,单就影片而论,《黑寡妇》就是典型的漫威爆米花电影,故事简单人设合乎预期、节奏拿捏精准、演员充满魅力、动作桥段紧张刺激,可以被它娱乐到,花两三百块打发时间算是值得,但真要说看完有什么美学艺术或心灵上的启发,应该是不可能。

偏偏相隔55天再进电影院,由这部因疫情影响全球档期延后超过一年的好莱坞大片揭开序幕,《黑寡妇》之于全球、台湾影视环境的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成绩,它就此成为很多台湾影迷看片人生的下半场、新阶段的开始。对于台湾观众,这是经过十年、二十年都不会被抹煞的集体记忆。

因疫情三度延档

对于台湾影迷来说,2021年势必成为观影生涯最特别的一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的2020年,台湾的电影院即便营业时间和放映场次缩减,还是照常开放,但是2021年5月19日到7月12日,COVID-19疫情严峻,在全国三级警戒的这55天里,电影院关闭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有生之年会遇到没有电影院的日子。这55天,打破这二十年来我最久没进戏院的记录,上一次必须追溯到在马祖当兵,当时返台假严格管制,被迫忍耐三五个月才能进戏院。退伍之后,无论工作、出国旅游读书、还是迁新居,可以说我生命中经历的每个重大变动,唯一不变的就只有电影院。无论去到哪儿,总要先找到电影院,坐在里头,才会觉得安心。

台湾电影院重新开放之后,打头阵的是因疫情三度延档的《黑寡妇》(Black Widow)。时隔近两个月,终于可以走进电影院,空荡荡的,很像科幻片中末日景象,标榜“无接触”的手机购票,取代人工撕票的蓝芽扫码,为这个进场看电影的仪式增添了些许未来感。晚餐过后的黄金时段,200多人的影厅,连同我总计15位观众。目前影厅内禁止饮食,所以没有熟悉的爆米花奶油香,座椅边缘少了总是放满冰块冻到不断渗出水珠的饮料,空荡荡的杯架显得有点孤寂,唯一的好处是避免了高潮满座时,稍不注意便与不相识的邻座手碰手的尴尬。

电影正片结束,漫威电影照例会有彩蛋,以往整厅上百个观众会耐著性子等演职员名单跑完看彩蛋的可能剩下两三成,这场《黑寡妇》连我有11位留下来,不见手机反光,没有高谈阔论剧情如何,很有默契地盯著银幕,直到片尾最后一秒。

可惜的是,黑寡妇在《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有多灵动,到了《复仇者联盟》系列便有多无聊。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格局落差

与其他漫威英雄的独立电影相较,《黑寡妇》称不上出众,论奇思异想视觉营造比不过《奇异博士》(Doctor Strange),将架空的漫威宇宙与全球现实(特别是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处境)接轨进而作出批判的视野格局则是差《钢铁人》(Iron Man)、《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和《黑豹》(Black Panther)一大截。

回顾“黑寡妇”娜塔莎‧罗曼诺夫(Natasha Romanoff)这个角色在漫威宇宙的足迹,首度现身是《钢铁人2》(Iron Man 2),身份成谜又行踪飘忽的她继而成为“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成员,甚至在《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中与沉睡七十年醒来的“美国队长”史蒂芬‧罗杰斯(Steven Rogers)并肩作战。《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是改变我对漫威想法的关键作品。

如果只看《美国队长》,会误以为这系列走复古的英雄穿越片路线,但在接下来的两部续曲中,漫威透过美国队长历经冰封而苏醒后仍不改其初衷的纯真,去质疑当代美国反恐的意义与手段,几乎重新定义了“冰封”这两个字。到了《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甚至大开外挂把美国从南北战争到波湾战争等百年战史涵盖其中,简直超越美漫英雄片框架,将要电影拍成了21世纪史诗。

《黑寡妇》将架空的漫威宇宙与全球现实接轨进而作出批判的视野格局,则是差《钢铁人》、《美国队长》和《黑豹》一大截。

《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电影剧照。
《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电影剧照。

作为承先启后的第二集,是个人最喜欢的漫威电影,它没有第三集那么庞大而枝叶繁杂,反倒更接近公路电影,从1940年代来到2010年的美国队长和出生成长于后冷战时期的黑寡妇联手出任务,从外型来看两人年纪相当,但经历二战的美国队长无论思想还是价值观更像是黑寡妇的祖父辈,漫威没有让实际年龄隔阂形同爷孙的两人在出生入死间产生男女之情,一本正经的美国队长和摆脱特务气息而显古灵精怪的黑寡妇携手冒险,既是不同灵魂不同理念的碰撞,更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

是独立电影,还是外传?

可惜的是,黑寡妇在《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有多灵动,到了《复仇者联盟》系列便有多无聊,这个神秘漂泊的女特务在这个大堆头集结的品牌中,神秘不再、灵动飘忽也没有了,除了一再强调“复仇者联盟”之于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她的“家”,为了捍卫“家人”她可以做出任何牺牲,我完全记不起她还有什么台词金句(明明她跟绿巨人浩克及鹰眼的互动可以发展更多空间)。

黑寡妇的“家人”论,仿佛只是为了铺陈她在《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最终那毅然决然的一跳,黑寡妇死了,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结束了,然而娜塔莎‧罗曼诺夫的独立电影《黑寡妇》却是第四阶段首部作,这里揭示了这部独立电影的尴尬处境,何以为一个已经死去再无任何延展性的主人翁开新戏,大费周章讲述她的过去和英雄身份的缘起?

还没看电影之前,我猜测《黑寡妇》大概就是综合老字号法国女杀手开山始祖《霹雳煞》(Nikita)精华加上特务电影《红雀》(Red Sparrow)声色奇景。结果我猜错了,《黑寡妇》的重点不在贩售特务养成的种种奇观,漫威也没有花太多心思去刻划一个女特务执行任务面临爱与死的天人交战。与其说它是《黑寡妇》的独立电影,不如把它看作连结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外传。

有别于《钢铁人》、《美国队长》、《奇异博士》和《黑豹》等漫威英雄独立电影里主人翁的情感饱满、性格鲜明立体,娜塔莎‧罗曼诺夫在自己的独立电影中依旧飘忽透明,没有历经苦难、进逼洞穴深处而后绝处逢生的英雄旅程,整部《黑寡妇》更像是在《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从悬崖上纵身一跃,娜塔莎‧罗曼诺夫生命结束之际,她脑海中层层呼啸而过的人生跑马灯的两小时延长版。看完《黑寡妇》,我们除了知道娜塔莎‧罗曼诺夫这个人,我们对她依旧一无所知,于是我们只能期待那个比她更古灵精怪且继承“黑寡妇”名号的“妹妹”叶莲娜‧贝洛娃(Yelena Belova),未来在第四阶段会有何奇遇和冒险。

整部《黑寡妇》更像是在《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从悬崖上纵身一跃,娜塔莎‧罗曼诺夫生命结束之际,她脑海中层层呼啸而过的人生跑马灯的两小时延长版。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美国派:重逢与告别

电影《黑寡妇》开场是1995年,年幼的娜塔莎‧罗曼诺夫与叶莲娜‧贝洛娃两姊妹随著父母连夜逃离俄亥俄州的家,车上的娜塔莎‧罗曼诺夫一脸哀伤望著窗外,此时唐‧麦克林(Don McLean)充满个人自传色彩的经典名曲〈美国派〉(American Pie)幽幽响起。

有人说这首发表于1971年、长达八分钟的曲子,其词句概括呈现了1960年代的美国,不过面对众说纷纭,唐‧麦克林始终拒绝解释歌词的意思,顶多做出“歌词超出了分析范围,它们是一首诗”、“一首足以概括世界所知道为美国的大歌曲”之类回应。唯一确切的是,他曾说过歌词中那句“The Day the Music Died”(音乐死去的那一天)指的是1959年2月3日在爱荷华州的飞机失事,摇滚歌手巴迪‧霍利(Buddy Holly)、“大波普”(J. P. Richardson)和里奇‧瓦伦斯(Ritchie Valens)皆在那场空难中丧生。

〈美国派〉这首歌在《黑寡妇》首度出现,意谓著告别。年幼的娜塔莎‧罗曼诺夫告别了家人,告别了美国,进入“红屋”(Red Room)接受训练,成为一名特务。《黑寡妇》的主要时间线,落在2016年《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之后,因为帮助美国队长而流亡的她,被迫重新面对自己不愿想起的过往,于是她和久未联络的叶莲娜‧贝洛娃携手救出遭长年囚禁的“父亲”,一起去找身居“红屋”要职的母亲解开迷雾。分崩离析的一家四口,原来没有血缘关系。1995年在俄亥俄州同屋共居的日子,其实只是执行“红屋”派发的任务,然而假的家人以及在美国期间建立起来的情感,并没有随著任务结束而烟消云散,反倒在娜塔莎‧罗曼诺夫心中种下了一个根,她愈不愿意面对,那个根的存在愈益强烈。

二十年后再次重逢的“伪一家四口”,身材变形英姿不复的父亲、神情淡漠的母亲、满腔愤怒无处发泄的妹妹,以及只想从一股尴尬中逃离的娜塔莎‧罗曼诺夫,这个拼装家庭的集体记忆,便是那首逃亡中唱著的〈美国派〉。当“父亲”坐在沙发上清唱:

Something touched me deep inside
The day the music died

我有种强烈的感受⋯⋯
我知道,他死的那天,音乐也死了

就作品成绩而论《黑寡妇》打著女英雄独立电影名号并不等同于传达女性主义,它甚至有点太安全太保守,编导用“家庭”、“家人”等关键字解释一切,但刻意忽略了其中的灰色地带与暧昧性。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爆米花与情怀

坐在床沿的“妹妹”低著头微笑跟著唱,无庸任何解释,那个专属于1995年俄亥俄州拼装家庭的默契和情感,就此回归。娜塔莎‧罗曼诺夫因为“红屋”失去了原生家庭,却也因为“红屋”,进入这个拼装家庭,至于“复仇者联盟”那些“家人”,是后来的事。

所以《黑寡妇》不像漫威英雄独立电影,却比较接近典型讲述归乡的家庭片,虽然广义来说很多漫威英雄片主题都是关于家庭(例如我偏好将《雷神索尔》(Thor)系列看作家庭争产芭乐剧/肥皂剧)、以父子、父女情、家庭成员的分裂与和解为核心,但漫威将以一段返乡旅程作为《黑寡妇》的叙事主轴,依循好莱坞每每在感恩节、圣诞跨年档期推出的返乡家庭片公式(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成员因为某件事返乡重聚而再生事端,进而化解心结),再加诸以漫威电影必备的爆米花动作场面及笑话桥段,也算是另辟新局了。

就作品成绩而论《黑寡妇》构不上漫威电影高峰,打著女英雄独立电影名号并不等同于传达女性主义,它甚至有点太安全太保守,编导用“家庭”、“家人”等关键字解释一切,但刻意忽略了其中的灰色地带与暧昧性,娜塔莎‧罗曼诺夫作为一个在美苏冷战期间(1964年)被创造出来的特务角色,经过横空挪移到后冷战时代的漫威电影宇宙,其政治及历史上的象征意义自然遭到稀释,于是那首画龙点睛的〈美国派〉便少了时代纵深徒留情怀。

尽管如此,这部在全球历经一年多COVID-19肆虐陆续解封电影院重开之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其片中家庭成员的种种生离死别,终究占了天时地利之便。戏内历经家破人亡再柳暗花明重逢和解,戏外浩劫余生才得以走进电影院,相较于在迪士尼自家串流平台首映的漫威迷你剧集《汪达与幻视》(WandaVision)配合串流平台界面(透过电视、电脑及手机萤幕观看)而针对“小萤幕”、“连续剧集”的基本形式及风格去进行颠覆与再翻转的勇敢创新,《黑寡妇》那种准确、恰到好处的保守与简单,自有其存在价值。一种专属于大银幕和黑暗空间、讲究声光娱乐而且可以不用太过烧脑的传统价值。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黑寡妇》(Black Widow)电影剧照。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整套電影在時代大背景(疫情,蘇聯解體已經是三十年前),以及Marvel宇宙的鋪排(scarlett johansson最後一部Marvel電影,黑寡婦亦是一個已死的角色)之下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