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周报:台湾疫情数据仪表板,疫苗接种覆盖率计算方式成焦点

台湾疫情爆发,端传媒将收集政府公开资讯、综合采访专家意见,于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周的关键疫情数据仪表板...
2021年7月13日,台北市一家戏院的工作人员为院内的椅子进行消毒。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日前宣布放宽防疫措施,其中包括重开戏院。
台湾疫情 台湾 公共卫生 灾害

台湾疫情爆发,端传媒将收集政府公开资讯、综合采访专家意见,于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周的关键疫情数据仪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为止。

今(18)日下午最新数据,尚未列入此表中。18日指挥中心最新公布,新增15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个案,死亡个案4人。

第九周的疫情仪表板,包括“确诊个案解隔率”、“致死率”、“疫苗累计接种人数”、“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60岁以上死亡病例数”、“重症比例(并标示出高龄人数)”、“总死亡数”、“确诊”人数的趋势变化(含校正回归后案例)、“未检验的检体数量”。

另,因台北市政府自7月13日起不再公布阳性率数据,技术上无法再制作阳性率变化图,故将此栏位先行拿下。

三级警戒下次可能解封日:7月26日

7月13日,指挥中心“微解封”,松绑部分防疫措施,近一周内台湾各地频频传出群聚事件,但从“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观之,疫情逐渐趋缓。昨(17日),新增本土案例8例,是五月台湾进入三级警戒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以目前趋势来看,7月26日有望解除三级警戒。但陈时中也表示,若未来一周内有小群聚出现,也可能取消降级;如果案例数持续偏低,未来也将采取缓坡式降级。中研院生医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公开建议,指挥中心应训练国人,不再追求“零确诊”,大胆并智慧的降级,否则防疫长路耗掉的是国家竞争力。

截至7月17日,单日疫苗接种人次超过28万,再创新高,疫苗接种人口涵盖率为20.4%,达成总统蔡英文日前宣示的目标:在七月底前将疫苗接种率提高到20%-25%。

陈时中昨日表示,疫苗涵盖率20%是第一个里程碑,超过40%会出现防疫效果、超过60%群体免疫效果会更好。近七日疫苗平均施打速度每日约20万人次(上周日则为13.8万人次),以此速度估算,疫苗接种人口涵盖率达40%、60%分别还需约24天、48天。

高龄族群接种涵盖率部分,发言人庄人祥表示,75岁以上高龄族群覆盖率达66.78%以上;陈时中则表示,65岁至74岁民众涵盖率已达70.94%。

然而,7月13日起,指挥中心在疫苗统计资料原有的“接种人口涵盖率”之外,新增“剂次人口比”数据,引起国民党、民众党、时代力量等在野政党的质疑与关注。

“接种人口涵盖率”与“剂次人口比”

7月12日的防疫记者会上,陈时中称为便于国际比较,未来会同时公布“接种人口涵盖率”和“剂次人口比”数据,并称“我们现在公布出来有一些国家达到超过100%,基本上不是用人口的涵盖率,它用打了多少剂跟人口的比较”。

目前,指挥中心统计“接种人口涵盖率”的算式,是“第一剂疫苗累计接种人数 / 总人口数”;“剂次人口比”则是“第一剂+第二剂疫苗累计接种人数 / 总人口数”。

7月13日,指挥中心公布12日疫苗统计资料时,确实同时列出“接种人口涵盖率”和“剂次人口比”,数据分别是15.93%、16.27%。陈时中在当日记者会上说明,由于第二剂施打很少,因此两个数字会很接近。

但是,这项数据统计上的异动,引起舆论和在野党的批评,让总统府也出面回应。

7月14日,台湾主要报纸之一《中国时报》,在头版以〈疫苗接种覆盖率 改采剂次人口比 全世界没人这样算〉为题,质疑政府改采“剂次人口比”计算方式后,覆盖率便比原先算法算出来要高,是为达成蔡英文总统覆盖率20%的目标,而“美化数字”。

对此,指挥中心在当日记者会上回应,增用“剂次人口比”是为让数据在国际间被看得更清楚,并制作图卡指美国CDC、英国牛津大学、BBC、CNN、《纽约时报》、彭博社、日本《读卖新闻》都使用“剂次人口比”来计算覆盖率。

总统府发言人张惇涵也向传媒说明,表示总统蔡英文请指挥中心参考国际方式,详实发布疫苗接种进度,让民众及国际清楚了解;又称,部分媒体和有心人士意图操作这个议题,只要稍加了解实情,就能清楚知道,这既是毫无查证,更是毫无意义的假议题。

总统府的说明,并未完全解决在野党对此一问题的疑虑。隔日(15日),国民党时代力量民众党都有立委在脸书发文,就“剂次人口比”提出质疑。在野党认为,当前“剂次人口比”并不是一个衡量疫苗覆盖率的指标,观测总统蔡英文的接种率目标是否达标,还是得看原有的“接种人口涵盖率”。

截至目前为止,卫福部疾管署“COVID-19 疫苗统计资料”专区每日上传的统计资料,并没有拿掉原有的“接种人口涵盖率”数据。根据网站数据看来,17日的数字为20.4%。而新增的“剂次人口比”栏位,截至17日为20.93%。

承上所述,指挥中心的“剂次人口比”以“第一剂+第二剂疫苗累计接种人数 / 总人口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时代力量立委邱显智和国民党立委陈以信皆指出,“剂次人口比”和“疫苗覆盖率”并不是相同的概念。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说,“已接种人数”可评估群体免疫的程度,是计算“疫苗覆盖率”的方式。台湾原本公布的“接种人口涵盖率”,便是透过已接种一剂疫苗的人数的百分比,来呈现目前的免疫情况。

“剂次人口比”则是透过“已接种剂次”来计算,强调的不是接种的人数,而是已接种的疫苗剂数;因此,每100人接种剂数可能会高于100。这项指标可评估区域、族群之间的疫苗分配状况,规划未来的施打计划。

各国“剂次人口比”的目标是达到200%,因为这意味着全体国人都已施打两剂疫苗。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为“每100人接种剂数”(Total Doses Administered per 100 people),以“总接种剂数/总人口数”进行计算,再以每100人标准化,其中美国以每10万人来标准化。

邱显智表示,“剂次人口比”是衡量“总剂数/总人口数”的指标,不会以百分比呈现,“就是一个纯粹的数字”,呼吁指挥中心将“接种一剂覆盖率”、“完成接种两剂覆盖率”、包含区域资讯的“剂次人口比”的定义说清楚,分别呈现各项数字,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也有舆论将美国CDC公布的疫苗统计资料与台湾进行比较。实际上,若参考美国CDC COVID Data Tracker,可见美国CDC以表格方式呈现“至少接种一剂”(At Least One Dose)及“已接种两剂”(Fully Vaccinated)的人口总数及百分比,同时也附上12岁以上、18岁以上、65岁以上三个年龄层个别的接种数据。

台湾官方的疫苗统计资料,也有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累计人次,并以“接种人口涵盖率”数据呈现“至少接种一剂”的百分比,也有提供已接种两剂疫苗的累计人次,但没有提供百分比,民众需自行计算;年龄部分,则有“65-74岁”、“75岁以上”完成第一剂接种的人数与百分比。

端传媒将持续追踪近期疫苗接种资料,确实厘清相关争议后,于下周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现。

AZ与莫德纳之争:指挥中心初步调查台湾民众的接种“意愿”

另外,台湾疫苗预约平台自7月13日起,开放18岁以上民众登记意愿,原规划至15日17时结单,后将结单时间延长至19日12时。庄人祥表示,未来结单日统一为每周一中午。

截至15日17时,仅勾选登记AZ疫苗的人数为18万9879人,占总登记人数2.5%;仅勾选登记莫德纳疫苗的人数为418万1499人,占55.19%;而同时登记愿意接种AZ疫苗及莫德纳疫苗的人数则为320万5612人,占42.31%。

从数据可见,台湾民众接种AZ疫苗的意愿较为低落。但指挥中心延长结单时间后,只登记莫德纳疫苗的人数占比下降近7个百分点:

截至17日17时,仅勾选登记AZ疫苗的人数超过30万,占总人数3.64%;仅勾选登记莫德纳疫苗的人数为409万,占48.77%;而同时登记愿意接种AZ疫苗及莫德纳疫苗的人数则超过400万5612人,占总登记人数47.59%。

指挥中心表示,7月11日14时以来,重新选择AZ疫苗的人数累计超过101万,而16日一天之内就有近20万人更改登记,愿意接种AZ疫苗。

上周疫情深度报导、评论回顾

13日,刊出评析报导〈林颖资:传统市场一定是防疫破口吗?是否能成为疫中的理想购物空间?〉

2021年7月14日,台北市,市民在轮候接种莫德纳2019冠状病毒疫苗。
2021年7月14日,台北市,市民在轮候接种莫德纳2019冠状病毒疫苗。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對「數據儀表板」圖片頂部的「累計確診」折線圖有點疑惑:
    「七天平均值」(虛線)的最高值達到 600 人,但是「校正回歸後的本土確診」在這之前並沒有達到過 600 人,「平均值」肯定不應當超過「最大值」。是否我對「七天平均值」的定義有所誤解,或者是這兩項數據有不同來源導致無法完全對應上?謝謝

  2. 端传媒文中指出“剂次人口比”这个概念许多媒体都在用。这里举个例子,纽约时报各国疫苗接种情况跟踪的地图(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world/covid-vaccinations-tracker.html),就有提及剂次人口比的数据,即“Doses administered per 100 people”。
    谷歌搜索“剂次人口比”中文,第一个就是中国网站对此的痛批。可见一些人大惊小怪地痛批“剂次人口比”,甚至有报纸在头版编造谣言说“全世界没人这样算”,这些行为并非是对防疫工作的正常质疑,而是信息战、靠扭曲真相来试图谋求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