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疫苗接種覆蓋率計算方式成焦點

台灣疫情爆發,端傳媒將收集政府公開資訊、綜合採訪專家意見,於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週的關鍵疫情數據儀表板...
2021年7月13日,台北市一家戲院的工作人員為院內的椅子進行消毒。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放寬防疫措施,其中包括重開戲院。
台灣疫情 台灣 公共衛生 災害

台灣疫情爆發,端傳媒將收集政府公開資訊、綜合採訪專家意見,於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週的關鍵疫情數據儀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為止。

今(18)日下午最新數據,尚未列入此表中。18日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新增15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4人。

第九週的疫情儀表板,包括「確診個案解隔率」、「致死率」、「疫苗累計接種人數」、「平均七日確診數」趨勢、「60歲以上死亡病例數」、「重症比例(並標示出高齡人數)」、「總死亡數」、「確診」人數的趨勢變化(含校正回歸後案例)、「未檢驗的檢體數量」。

另,因台北市政府自7月13日起不再公布陽性率數據,技術上無法再製作陽性率變化圖,故將此欄位先行拿下。

三級警戒下次可能解封日:7月26日

7月13日,指揮中心「微解封」,鬆綁部分防疫措施,近一週內台灣各地頻頻傳出群聚事件,但從「平均七日確診數」趨勢觀之,疫情逐漸趨緩。昨(17日),新增本土案例8例,是五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以來,首次降至個位數。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以目前趨勢來看,7月26日有望解除三級警戒。但陳時中也表示,若未來一週內有小群聚出現,也可能取消降級;如果案例數持續偏低,未來也將採取緩坡式降級。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公開建議,指揮中心應訓練國人,不再追求「零確診」,大膽並智慧的降級,否則防疫長路耗掉的是國家競爭力。

截至7月17日,單日疫苗接種人次超過28萬,再創新高,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為20.4%,達成總統蔡英文日前宣示的目標:在七月底前將疫苗接種率提高到20%-25%。

陳時中昨日表示,疫苗涵蓋率20%是第一個里程碑,超過40%會出現防疫效果、超過60%群體免疫效果會更好。近七日疫苗平均施打速度每日約20萬人次(上週日則為13.8萬人次),以此速度估算,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40%、60%分別還需約24天、48天。

高齡族群接種涵蓋率部分,發言人莊人祥表示,75歲以上高齡族群覆蓋率達66.78%以上;陳時中則表示,65歲至74歲民眾涵蓋率已達70.94%。

然而,7月13日起,指揮中心在疫苗統計資料原有的「接種人口涵蓋率」之外,新增「劑次人口比」數據,引起國民黨、民眾黨、時代力量等在野政黨的質疑與關注。

「接種人口涵蓋率」與「劑次人口比」

7月12日的防疫記者會上,陳時中稱為便於國際比較,未來會同時公布「接種人口涵蓋率」和「劑次人口比」數據,並稱「我們現在公布出來有一些國家達到超過100%,基本上不是用人口的涵蓋率,它用打了多少劑跟人口的比較」。

目前,指揮中心統計「接種人口涵蓋率」的算式,是「第一劑疫苗累計接種人數 / 總人口數」;「劑次人口比」則是「第一劑+第二劑疫苗累計接種人數 / 總人口數」。

7月13日,指揮中心公布12日疫苗統計資料時,確實同時列出「接種人口涵蓋率」和「劑次人口比」,數據分別是15.93%、16.27%。陳時中在當日記者會上說明,由於第二劑施打很少,因此兩個數字會很接近。

但是,這項數據統計上的異動,引起輿論和在野黨的批評,讓總統府也出面回應。

7月14日,台灣主要報紙之一《中國時報》,在頭版以〈疫苗接種覆蓋率 改採劑次人口比 全世界沒人這樣算〉為題,質疑政府改採「劑次人口比」計算方式後,覆蓋率便比原先算法算出來要高,是為達成蔡英文總統覆蓋率20%的目標,而「美化數字」。

對此,指揮中心在當日記者會上回應,增用「劑次人口比」是為讓數據在國際間被看得更清楚,並製作圖卡指美國CDC、英國牛津大學、BBC、CNN、《紐約時報》、彭博社、日本《讀賣新聞》都使用「劑次人口比」來計算覆蓋率。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也向傳媒說明,表示總統蔡英文請指揮中心參考國際方式,詳實發布疫苗接種進度,讓民眾及國際清楚了解;又稱,部分媒體和有心人士意圖操作這個議題,只要稍加了解實情,就能清楚知道,這既是毫無查證,更是毫無意義的假議題。

總統府的說明,並未完全解決在野黨對此一問題的疑慮。隔日(15日),國民黨時代力量民眾黨都有立委在臉書發文,就「劑次人口比」提出質疑。在野黨認為,當前「劑次人口比」並不是一個衡量疫苗覆蓋率的指標,觀測總統蔡英文的接種率目標是否達標,還是得看原有的「接種人口涵蓋率」。

截至目前為止,衛福部疾管署「COVID-19 疫苗統計資料」專區每日上傳的統計資料,並沒有拿掉原有的「接種人口涵蓋率」數據。根據網站數據看來,17日的數字為20.4%。而新增的「劑次人口比」欄位,截至17日為20.93%。

承上所述,指揮中心的「劑次人口比」以「第一劑+第二劑疫苗累計接種人數 / 總人口數」的方式進行計算。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和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皆指出,「劑次人口比」和「疫苗覆蓋率」並不是相同的概念。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說,「已接種人數」可評估群體免疫的程度,是計算「疫苗覆蓋率」的方式。台灣原本公布的「接種人口涵蓋率」,便是透過已接種一劑疫苗的人數的百分比,來呈現目前的免疫情況。

「劑次人口比」則是透過「已接種劑次」來計算,強調的不是接種的人數,而是已接種的疫苗劑數;因此,每100人接種劑數可能會高於100。這項指標可評估區域、族群之間的疫苗分配狀況,規劃未來的施打計畫。

各國「劑次人口比」的目標是達到200%,因為這意味著全體國人都已施打兩劑疫苗。國際上通用的標準為「每100人接種劑數」(Total Doses Administered per 100 people),以「總接種劑數/總人口數」進行計算,再以每100人標準化,其中美國以每10萬人來標準化。

邱顯智表示,「劑次人口比」是衡量「總劑數/總人口數」的指標,不會以百分比呈現,「就是一個純粹的數字」,呼籲指揮中心將「接種一劑覆蓋率」、「完成接種兩劑覆蓋率」、包含區域資訊的「劑次人口比」的定義說清楚,分別呈現各項數字,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也有輿論將美國CDC公布的疫苗統計資料與台灣進行比較。實際上,若參考美國CDC COVID Data Tracker,可見美國CDC以表格方式呈現「至少接種一劑」(At Least One Dose)及「已接種兩劑」(Fully Vaccinated)的人口總數及百分比,同時也附上12歲以上、18歲以上、65歲以上三個年齡層個別的接種數據。

台灣官方的疫苗統計資料,也有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累計人次,並以「接種人口涵蓋率」數據呈現「至少接種一劑」的百分比,也有提供已接種兩劑疫苗的累計人次,但沒有提供百分比,民眾需自行計算;年齡部分,則有「65-74歲」、「75歲以上」完成第一劑接種的人數與百分比。

端傳媒將持續追蹤近期疫苗接種資料,確實釐清相關爭議後,於下週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現。

AZ與莫德納之爭:指揮中心初步調查台灣民眾的接種「意願」

另外,台灣疫苗預約平台自7月13日起,開放18歲以上民眾登記意願,原規劃至15日17時結單,後將結單時間延長至19日12時。莊人祥表示,未來結單日統一為每週一中午。

截至15日17時,僅勾選登記AZ疫苗的人數為18萬9879人,占總登記人數2.5%;僅勾選登記莫德納疫苗的人數為418萬1499人,占55.19%;而同時登記願意接種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人數則為320萬5612人,占42.31%。

從數據可見,台灣民眾接種AZ疫苗的意願較為低落。但指揮中心延長結單時間後,只登記莫德納疫苗的人數占比下降近7個百分點:

截至17日17時,僅勾選登記AZ疫苗的人數超過30萬,占總人數3.64%;僅勾選登記莫德納疫苗的人數為409萬,占48.77%;而同時登記願意接種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人數則超過400萬5612人,占總登記人數47.59%。

指揮中心表示,7月11日14時以來,重新選擇AZ疫苗的人數累計超過101萬,而16日一天之內就有近20萬人更改登記,願意接種AZ疫苗。

上週疫情深度報導、評論回顧

13日,刊出評析報導〈林穎資:傳統市場一定是防疫破口嗎?是否能成為疫中的理想購物空間?〉

2021年7月14日,台北市,市民在輪候接種莫德納2019冠狀病毒疫苗。
2021年7月14日,台北市,市民在輪候接種莫德納2019冠狀病毒疫苗。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對「數據儀表板」圖片頂部的「累計確診」折線圖有點疑惑:
    「七天平均值」(虛線)的最高值達到 600 人,但是「校正回歸後的本土確診」在這之前並沒有達到過 600 人,「平均值」肯定不應當超過「最大值」。是否我對「七天平均值」的定義有所誤解,或者是這兩項數據有不同來源導致無法完全對應上?謝謝

  2. 端传媒文中指出“剂次人口比”这个概念许多媒体都在用。这里举个例子,纽约时报各国疫苗接种情况跟踪的地图(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world/covid-vaccinations-tracker.html),就有提及剂次人口比的数据,即“Doses administered per 100 people”。
    谷歌搜索“剂次人口比”中文,第一个就是中国网站对此的痛批。可见一些人大惊小怪地痛批“剂次人口比”,甚至有报纸在头版编造谣言说“全世界没人这样算”,这些行为并非是对防疫工作的正常质疑,而是信息战、靠扭曲真相来试图谋求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