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中国两大论坛(BBS、讨论区)——凯迪网、猫扑在同一天发布公告,宣布终结自己的核心板块或核心业务。
其中,凯迪网是中国曾经最著名的时政论坛。这个自2000年就开始运作的论坛,以“客观、公正、理性、宽容”为其立站宗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交流的大本营之一。在舆论管控相对宽松的年代(2013年以前),核心板块“猫眼看人”上常常可以见到围绕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的高质量讨论,其言论尺度在当时国内舆论环境下算得上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历史学者袁伟时、章立凡、吴钩,教育家、杂文家信力建都是当时凯迪论坛的常客。
我们深知,多年以来大家早已习惯通过凯迪网获取知识,了解国家大事,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活动当中来。然而,也有少数别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乱的所谓“公知”,混杂其中。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行妖言惑众之实,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串联,企图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站长期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强化审核,大力净网,仍不堪其扰。有感若此,按董事会要求,我们编委会经过审慎讨论,并获董事会批准,已自三月三十日起陆续关闭《猫眼看人》、《文化散论》、《城市生活》、《原创文学》、《影视评论》等“公知”习惯聚集的版面,坚决有力地全面推动凯迪网的产品革新,彻底清理违规违法不良言论,与“公知”势力划清界线。
但在2013年5月国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于2014年成立)集中部署打击微博大V“造谣传谣”的行动后,包括凯迪网在内的多个论坛的言论尺度都有所缩紧。与此同时,“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也开始被迅速污名化——从以往积极介入公共讨论、针砭时弊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带节奏”、“混淆是非”、“崇洋媚外”的“别有用心人士”。2016年习近平“4·19讲话”(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后,宣传阵线“国家队”强势出场,一系列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也随即出台“护航”。几年之间,中文互联网舆论环境天翻地覆:自由派知识分子群体在舆论场域变得极其边缘,有的沉默、有的离开,还有人身陷囹圄,凯迪论坛的讨论氛围也自然大不如前。
“知识分子成就了凯迪,成为国内一大社区门户。就像八十年代思想大解放,很多人在凯迪找到了华人社区自由发声的平台,很多思想深度远远超过现在的学术文章,聚集了一批国内外如雷贯耳的自由派名将,不求任何回报。”一位凯迪网资深用户刘先生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自由派现在不存在了,要有自由派的声音存在,就是自己找死。”
令人唏嘘的是,这个当初由自由派知识分子成就的论坛,在关闭核心板块时却扬言要“与‘公知’势力划清界线”,颇有一种“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之感。
另一个是猫扑网,和凯迪网的严肃风格不同,这个创建于1997年、以讨论电视游戏起家的论坛,以其 “BT” 风格(指跳跃性发散思维)和“YY”(意淫)精神而闻名。猫扑用户普遍比较年轻且“爱开脑洞”,因此也是大陆网络语言和草根网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例如,现在被常用于表示捶地大笑的网络语言“233”,就来源于猫扑网表情符号的第233号。还有曾经流行的“RPWT”(人品问题)、“很好很强大”、“874”(抽耳光,来源于猫扑表情符号第874号)、“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等都发源于猫扑。
猫扑网注册用户高达1.3亿人,曾经是中国大陆第二大的论坛,仅次于天涯论坛,走到了今天“关闭发帖功能”这一步,当然与其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有关。曾担任猫扑产品运营总监的类延昊,几天前就撰文详细分析了猫扑网走向衰败的原因,包括没有及时转型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不停输血公司的其他业务,导致原创能力下滑、社区文化流失等等。但除了这些原因,不容忽视的大背景还有近几年“低俗内容”和草根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消失。
为了防止垃圾信息泛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站将于2021年4月20日起正式关闭发帖功能,由此给您带来的影响,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敬请谅解。
2018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已被撤销编制)以“导向不正、格调低俗”为由,责令“今日头条”关闭了旗下的热门手机应用“内涵段子”——一个基于算法匹配为用户提供轻松搞笑内容的应用,用户也可以在上面发布内容或跟帖留言。根据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估测,“内涵段子”大约有2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在1000万人以上。
曾经在网络上红极一时、以恶搞调侃著称的“暴走漫画”,也在2018年5月因被指“丑化恶搞”董存瑞、叶挺等中共烈士,触犯《英烈保护法》而遭到各大平台封号关停。在此之前,“暴走漫画”拥有约4000万粉丝,估值达30亿到40亿元人民币。
有趣的是,官方在打压“低俗文化”的同时,也加速了对民间话语、乃至“低俗内容”的吸纳和收编。暴走漫画在出事之前,就和共青团中央的微博深度合作,主要人设“王尼玛”还曾出席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网络青晚”;不久前新疆棉花争议中,共青团中央微博也用“越级碰瓷”这样的“饭圈”话语来形容瑞典服装品牌 H&M “碰瓷”新疆棉花;而几天前,中央政法委新闻网站官方微博,在印度单日新增2019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40万例后,以中国发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相片对比印度当街火化遗体的相片,并配文“中国点火 vs 印度点火”调侃印度疫情(引发争议后,该条微博已被删除)……
经过多年的整顿和进化,官方的主流话语在公共事件中基本占据了垄断性地位,不同的声音极少有机会被呈现到公众的面前。这一点在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运动中表现尤盛——在新浪微博,这一月活用户超过5亿的社交平台,你几乎看不见任何质疑北京当局或是警察滥暴的信息,大量的帖文都是在批评所谓“黑暴”、赞扬香港警察,或是分析所谓“香港乱局的深层次原因”等。
不同的意见并非没有,只是不被允许在公共领域中存在。一方面,是舆论引导和控评精细化;另一方面,是实名制和”寻衅滋事“这样的悬在头顶的口袋罪名,发表不同意见的成本越来越高——过去仅仅是被删帖、请喝茶,但现在很可能被起底、网暴、拘留,甚至被跨国通缉。2019年开始,“中国文字狱事件盘点”的推特账户通过政府网站、法院判决书、官媒报导、警方社交媒体账号等公开信息来源,统计了2013年至今因言获罪的案例,截至发稿时,已经有超过2000人被因为线上或线下的言论被当局惩戒。
“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该账号在推特写道。“而我试着到处去找老大哥的眼睛,结果发现到处都是。”
最近几年,对公众平台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如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随时会有约谈受罚的风险。2017年底,流量巨头“今日头条”就因为低俗信息和违规发布新闻被约谈,之后大量招聘“内容审核编辑”,在2018年时已经达到接近一万人的规模。根据公开的招聘信息,每个审核员每天要审核1000条左右的内容,7×24小时轮班工作。
在政治哲学中有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说,而不受国家或政治权力的干涉。“公共领域”的存在,是良好公共讨论的基础。但在当局多年的“互联网治理”之后,简体中文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被摧毁殆尽。“沙丘研究所”去年曾发表文章,以微信公众号、豆瓣、新浪微博、知乎、机核网五个不同类型平台为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如何在技术和运营逻辑上避免“公共领域”的形成。而导致平台这么做的原因是结构性的——只有“向上级负责和效忠”才能生存下去,自然“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回过头来看,在十几年前言论氛围相对宽松时的论坛和博客,或许才是简体中文互联网迄今为止最好“公共领域”,但它们的衰落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就像“沙丘研究所”在文章中说的一样:“它们或许确实没有跟上技术迭代的节奏,但根本原因仍然是国情所致——在今天的环境下,它们必须衰落。”
下面國家主義者現在可以把所有支持啟蒙運動以來價值觀的進步派看成美國燈塔派,至少美國主流文化支持這些價值觀,這就是國家主義者和自由派沒有辦法談的地方。
之前論壇的文章現在還有哪裡可以看到?
有的时候不需要“深度”,稍有经历,自然知道是什么缘故,原因是很简单、很明白,看愿不愿意认而已。
互联网+的时代,开放的公共论坛被寡头式筛选评论的微信公众号替代,实在是不知道该归功于谁
文章中提到的沙丘研究所的那篇文章非常值得一看
十年前国内互联网有自由派?我以为是美国灯塔派呢😅
希望有更深入探討。
是實名制和」尋釁滋事「這樣
「」方向錯了。
这篇文章也太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