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Wessy,回应《影片:四分钟四年,争议的特朗普》
一位狂人。
驱使美国甚至美国以外的公民,在单一议题下,选择偏移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这种力量已经不是用突破同温层可以形容了,而是创造了内在思维的真实改变。
比如说打击非法移民政策,是否是在保护未成年外国儿童?因为他们进入美国,只会成为被剥削的劳力?更遑论父母被遣返时,那更是剥削中的剥削。
如果一个国家的倾向,已是可预见的本土保护主义,这时宽松的边境政策,可能最后结果是害了他们,不要把梦想放在别人的国度上。
每当我遇到这种改变我固有思想的论点,我一方面同意,一方面又觉得恐惧,这是自由派领军时候的我,没有意识到的另一面向,他或许造成了撕裂,但也直指了以往所谓进步价值未曾考察之处。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Leonard Cohen
2.Unicorn,回应《“沙造长城”、反舰导弹与“要塞舰队”:21世纪的中美海上竞争逻辑》
作者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察,但作者的论点在一下四个方面明显存在缺陷。
第一,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不同于能在短期内扩大编制的地面部队,海军的技术积累和建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美之间的冲突会在未来20-30年达到白热化。日美贸易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不论你是否在安全上受到美国的保护,不论你是否与美国价值观相符,美国为了维持其霸权都会不择手段。你不可能等到军事风险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着手研发航母和反舰弹道导弹。真到那时候你空有再强的经济实力也无济于事,想扩军都会无从下手。
第二,“中国的海军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这一点存疑。中国历年的国防预算从未超过GDP的2%,远低于美国对其北约盟国所要求的水平。事实上,单就中国每年编算的政府预算来看,中国军事预算占政府总预算的比例自2000年开始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更不必说中国不同印度这种国防完全依赖于外购的国家,其军用设备多采购自国内。以本国税收投资军备供养本国军工企业,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属于左手倒右手的良性循环,反而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
第三,美国的确是中国未来军事竞争的主要对手,但并不是唯一的对手。维持全球航运路线的畅通的确是美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但这一安全保证并不总能兑现。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尽管为波斯湾航线提供了护航,但仍未阻止参战各方对敌方油轮进行打击。考虑到中国与印度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印之间的协作关系,很难说美国是否会在战时对印度的针对性封锁作出有效反应,甚至有可能选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依靠第三国削弱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符合美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可靠的远洋护航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符合中国国防白皮书中的官方说法。
另一方面,在日后的台海统一战争中,有一支在岸基导弹与航空兵掩护下的远洋拒止力量在可能的中美谈判中也是必要的筹码,有一战之力方能止战,这一点显而易见。
最后,在与小国的交往中选择“让步”是否真的就是最优解?我对此表示怀疑。不提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多次干涉与门罗主义传统,光是一场美墨战争就迫使墨西哥割让了其近一半的领土,这场战争至今都被墨西哥人视为国耻。但这并不妨碍拉美国家在民间极度亲美,在政治上更是俯首称臣。崇拜力量是人性的劣根性,更不必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整个东南亚加在一起都不具备与中国相抗衡的能力。如何能“驯服”这些国家才是中国需要思考的课题,在南海问题上轻易让步显然不符合这一方针。
至于邻国是否会感到威胁,我只是说如今已经不是全球殖民主义达到顶峰,各国市场彼此封闭的时代了。只要中国与邻国能建立足够紧密的经贸关系,安全方面的威胁论自会不攻自破。到那时,担忧中国会对你造成军事威胁,就像澳大利亚发展海军是因为担心中国会主动切断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的航线一样可笑。
3. Chuntaks,回应《习近平的“深圳讲话”,与北京下一个十年的政经图景》
所以大陆真的是越来越像香港了,当然是经济层面的像。如果让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应该有能力把他们训得服服帖帖的,同时外资也会各种配合努力赚钱,不过问其他任何事情。这都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决策者也不知道弱化香港的功能会对大陆有什么影响。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不是一个经济政策而是会写入历史书的事件,而且这个转折是政治引发的。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一国两制的破产打击的是80年代的对台湾同胞书,打击的是宪法给予国君的exceptional power,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逻辑正在被中国共产党的逻辑所取代,这些都是长线的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只要有大量人口以及城乡制度(或者其他维持不公平待遇的压榨制度)都是可以实现并经济增长的,所以我不同意作者乐观的人口评价。相反,中国人口结构会出大问题,如果生育率不上升,但是这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为女性创造合适的生育文化:产假,对于母婴资源投资,公共教育投资。这些都不是党擅长做的。运动是做不到这些目标的,但是运动可以控制住病毒。
最后,既然习这么喜欢讲历史转折点,那么问题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没有人知道这个转折点的方向以及这个转折点有多大。当然,习看着中国的经济数据以及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数据,一定认为历史站在他这一边。但是历史不在任何人的一边。
最后加一句:北京的态度是,为什么不博一下?反正外资最差就是回到香港,一切照旧;如果成功了,那就可以彻底摧毁香港,无视香港700万人口的政治诉求了。
4. BigBroWatching,回应《习近平的“深圳讲话”,与北京下一个十年的政经图景》
深圳早期的发展是高度依赖香港的,但是这座城市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和香港数码港项目的失败也意味着深圳走上一条和香港完全不一样,且香港完全无法走的道路。
消费者无人机市场的霸主大疆,其创始人都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但是总部却在深圳,也是香港困境和深圳优势的反映。
深圳的大量人口都是一代移民,其中许多高学历人士都在科技行业默默耕耘。早期的深圳南山区说普通话,罗湖区说广东话也是当时某种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反映。而本地人则安稳地收房租,没有其他大城市那种排外主义。
在香港地铁如果外地人在自动卖票机前踌躇太久,会被后面排队的人用粤语怒斥。如果在深圳,则会有志愿者指引你如何操作。
曾几何时,香港人发出排外的蝗虫海报,全国大城市都跟进并用当地方言发出最刺耳的排外之声,大呼“本地人,忍够了”。在这个时刻,只有深圳例外,在海报上书写“深圳人,欢迎您”。
深圳的气质是奋斗的,也是最没有小市民情怀的。一方面这座城市是各种演出的票房毒药,因为当地居民完全没有看展看剧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另一方面这座城市也是一线城市中相对朴素的,不爱打扮的高薪程序员们和不善打扮的房东村民不显山不露水地站在街头,形成了这个城市不匹配于收入的低着装水平。
中国有万千城市,只有深圳完全属于这个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圳的指导方针,而深圳也是改革开放最好的注解。对它而言,计划经济和伶仃洋的典故一样古老。
“实业救国”是一个近代以来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已经被许多深圳企业不声不响的完成了很多。猛一回头人们才发现,深圳已经产生了通信领域的王者华为,腾讯也已经把手机游戏运营到全世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手机,家电,软件品牌,都已经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头者。
每个城市都眷恋着它最好的时代,就像香港会眷恋港英,南京会想念民国和六朝,而深圳,正处于它最好的时代。数百年以后的人们若是谈起深圳,必然会说到它此刻的辉煌,就算是那些对这个时代不满的人,也得夸赞,这座城市是那么的伟大。
5. JasonG,回应《习近平的“深圳讲话”,与北京下一个十年的政经图景》
说白了,这经济建构是否可行取决于两点。一是国内市场是否支撑得住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能,第二点就是国内市场能否继续给予国际资本和消费者信心,继续投入。
对于一,我是不乐观的。财富的不平均限制了消费作为经济火车头的潜力。基建投入的边际回报也成疑问,尽管5G可能是一个出路。企业投资在消费成疑的年代也不见的走的多远。
如果这观察正确,剩下的出路就只有出口。这样的话,国家是否可以继续给予国际消费者和外资信心就是关键。这个“国际”可以是一个由小型的、以友好国家组成的小圈,也可以是一个由所有大国组成的大圈。但这小圈的经济体量能有多大,这大圈又能走多远?
6. frisk,回应《中国高校将筛查抑郁症,学生们却害怕被曝光和劝退》
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个:
“ 实际上,中国高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调查。李玥刚进大学时,便收到了学校发给新生的心理情绪调查问卷。随后,她被单独叫到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一开始她还一头雾水,但很快就反应过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想过自杀’,她选了‘是’。”
大一的时候,我同学在听到了我被叫去谈话时,说:你傻啊,这种东西当然不能填“是”啊。我不知道这种心理情绪调查,有多少份是坦诚的,又有多少份是很自然而然地去隐瞒。
究竟是“不想说真话”,还是“因为熟谙体制的性子所以更加没有办法说真话”?
7. bornunfree,回应《中国高校将筛查抑郁症,学生们却害怕被曝光和劝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把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政工作发展的新方向。九十年代,政府文件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有学者认为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是心理咨询与思政相结合的结果。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心理咨询师往往出自思政系统,同时也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并且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都归属于(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由此,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涉及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的运作。包括心理咨询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等。
以上作为背景补充。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里很沉重,我在高校做咨询已经七年了,最初的几年,我遇到学生危机事件时总感到无力,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看了一堆书仍然找不到答案,我甚至想着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筛查出所有想要自杀的学生,然后帮助他们,这听上去有点像现在的“抑郁症筛查”政策,把这些人找出来,然后治疗。很多年过去,我终于意识到,这不可行。
1.抑郁症这个概念刚出现时,是通过把心理问题疾病化,来引导大众认识心理问题,并且科学对待它,而不是被忽视,或者暴力对待。我相信这是初衷。但是不知不觉,它已经成为了标签,把人(而不是问题)病理化,边缘化的标签,多少抑郁患者确诊后不但无法接受治疗,反而被嘲笑被歧视。
2.人的心理本来就是持续变化并且复杂多样的,不能因为一时的状况不好而终身贴上标签,更很难像对待身体那样把它当成一个确定的疾病去筛查。
3.把人病理化的背后是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归责于个人,而忽视了环境、社会、体制的影响。这时心理咨询连同它所相信的各种咨询技术全都变成维稳的工具,帮助体制筛选出不合格产品,送进维修部,而它背后的家庭也自然被贴上教育失败的标签。
4.如果意识不到除了人之外的问题并且去面对处理它,那么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撕裂症”人员,她们抑郁,同时又正能量,她们有很多朋友,同时不信任任何人。我们也会常常听到“诶,她明明那么活泼开朗,怎会发生这种事?”
8. rhrm、Hans2chan,回应圆桌话题《福岛后遗:日本政府拟将超过100万吨核废水排放太平洋,你如何看?》
Rhrm:核电厂污染的危害被严重夸大了。公众习惯将核反应堆和核武器联系起来,将对核武器的恐惧投射到核电站上,但两者是完全不能等量齐观的。即使是福岛这样最高级别的事故,也没有一个人直接死于核辐射,周边居民的癌症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但世卫的说法是最多上升几个百分点,不要说二手烟,厨房油烟带来的风险可能都不止这个数量。看看今天的切尔诺贝利,尽管人类依然视其为不可接近之地,但这里却已经成为欧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传说中的变异生物实际上从未存在过。与其担心带着一点放射性的废水,不如好好考虑如何解决火电的空气污染、大坝造成的河流生态系破坏、风能太阳能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Hans2chan:@Rhrm:朋友,虽然我觉得你指出其他问题也要认真看待的意见是合理的,但也不代表一般人害怕受到辐射影响的担心是杞人忧天...如果生活中有二/三件事都增加死亡率几个百分点,其实是很可怕的......一般来说连去医院照X-ray的次数都要限制,你也会否觉得没有理由;只是等同日常吸到二手烟?
补充一下,其实科学上的计算如果正确,经过正确处理的只含氢同位素的辐射水是可接受的,因为自然环境也有。不过有问题的是电力公司有造假记录,如果现时只是因为成本问题而希望排出废水,那其他人想把“责任”留在日本,也不能说不合理;本来人就不是理性生物,正确的事情与否反而不重要,反而可能是操纵人们的想法有效一点。
rhrm:@Hans2chan:并不是说辐射没有危害,而是对其的恐惧被过度放大了。我所见关于福岛辐射的论文都显示处除了救援人员以外,其余人员的癌症风险增加是微小的,可能造成的癌症也基本是最容易治疗死亡率很低的甲状腺癌。虽然没有见到对比研究,我相信二手烟真是更大的现实威胁。
9.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当“内卷”社会已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该如何摆脱恶性竞争?》
我大学第一次认真读一本西方的现代教育学著作时,里面有一个观点让作为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我非常震撼:教育的功能就是区分,让不同的人担任适合他们的职位,适合做脑力工作的人就去做研究做学习,适合体力工作的人担任体力劳动,这两者是平等的,在收入水平上可以被平等对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几乎从来没有被灌输过“做体力劳动一样和智力劳动一样光荣平等且值得获得和智力劳动相差无多的收入”的概念,东亚人世代被灌输的核心概念是“淘汰”。
“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做体力活!”“你要好好读书,不要像爸爸我一样做苦力做农民”,似乎工人,农民,体力劳动者的职业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被迫选择的谋生手段。在如此的社会气氛中,宪法第一条“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更显得讽刺。
当然光抱怨其实没什么意义,更重要的是看到内在的逻辑,对于小市民来说决定一个人“地位”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其实不外乎“金钱”和“权利”两者,如果一个农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待遇和大学教授差不多,他的境遇就会好上许多,如果一个建筑工人也能靠自己的积蓄轻松的在中年危机来到之前,买上一套不错的独栋和一辆BBA级的车,那么他也自然会自得其乐。这一切遥不可及吗?事实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排除掉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和税率等等问题之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口和分配问题。
中国青年的普遍焦虑是,人实在是太多了,你不卷,就有百万青年能替代你卷,一个笑话是“欧洲一个工人辞职了,老板都要亲自去劝他不要辞职,因为他辞职了百里内就没有熟练工人了,而中国青年想以辞职来要求加薪,没想到老板直接批准辞呈,因为公司门口有一千个新应聘者等着接替他的岗位”。
焦虑的第二点在于,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而似乎政府对此并没有什么行动,改开初期大家想着把蛋糕(共同利益)做大,那么等国家富起来之后国家福利能提高且人人能分到一杯羹,大家有着奋斗的动力。然而看看2020年,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并没有成为现。大量金钱聚集在少数资本手里,共同富裕的美梦对底层人来说似乎正在走向破灭,中国的阶级固化正在形成,而且这种阶级固化和欧美的阶级固化是不一样的,欧美高福利环境下带来的的阶级固化带有“因为福利还不错收入也足够,所以没什么源动力去提升阶级”的背景,中国的阶级固化似乎代表着世代活在底层受压迫的命运的开始。这一切都更加反过来让中国青年焦虑,去内卷。
我们能佛系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明确是“不能”,这关乎于中国扭曲的房地产市场和与房子脱不开关系的婚姻观念。有人说我不想做人上人,就想找到一个伴侣过一生,这难道在中国很难吗?走上社会的人告诉你,这很难,这种基本的人生追求都已经被捆绑,连结婚都内卷你敢信?你想要结婚?没房子行吗?没房子你在婚姻市场上就处于劣势状态,也许你的爱人不看重这个小小的缺陷,但是你丈母娘和老丈人同意吗?所以年轻人背上了房贷车贷,这时候还能佛系吗?每个月不把自己榨干似的工作,也许连下个月的银行贷款都还不上。
“从‘内卷’中突围并不能与‘过好一生’画上等号。”这没错,但是在“内卷”中落败则几乎必然与“辛劳一生”画上等号。
内卷不一定赢,但不卷你一定死。
我们没有选择。
10.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当“内卷”社会已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该如何摆脱恶性竞争?》
教育体系的改变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
当改革开放引入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时候,资本主义的问题就会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包括贫富悬殊,还有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会的概念。好死不死中国改开经济上的模板很大程度上就是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强调竞争的香港,在高强度竞争下应试教育导致的内卷根本就不可避免。
最近教育部计划将中考体育课成绩比重提升至与中英数相同,引起关于阶级与教育机会的反弹可见一斑。社会有相当多的人都反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认为当素质教育一旦推行,穷人在教育体制内应对考试的能力,必然不及有能力请私教上补习班的中产以及高收入家庭。然而这种为公平压制素质教育发展的理论是存在巨大的问题的,那就是应试教育不利于未来生产力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前面提到有很多人认为这能确保考试选拔制度在不同阶级学生面前的公平性,但背后的核心理念是把考试会考核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层次维持在较低水平,平民学生才能“大力出奇迹”,不需要大量教育上的投入引导学生发展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也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这种理念在未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之下是会威胁国家竞争力的,因为越是低层次的认知越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现在会计师和记者都开始慢慢被AI所取代了,若是持续这种教育趋势,985废物引进小组的成员只会几何级数上升,因为越是纯粹应对应试教育考生,他们的技能将来必然会是被AI取代。
教育体系中的内卷化本质上的问题是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为了公平性牺牲学生未来的竞争力,以及我们要如何塑造一个能够缩减贫富差距的社会体系,让中低收入人士也能有尊严地生活的社会体系、对于成功与人生价值有多元化认同的社会。
不去从社会结构銞社会体系开始入手处理,而只想著只要调整改革教育体系就能改变问题只不过是在掩耳盗铃。
德国的教育体系就是一个例子,有人提及应该要学习德国教育体系下多元的出路与发展方向,但是问题是这种教育体制背后是有德国强大的高端工业做支撑的。不然一个学生读了高质量的技工学校最后还是要去当富士康的员工,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端传媒已经无药可救。
为什么一坨屎可以臭这么久啊 我问问🤡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