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習近平的「深圳講話」,與北京下一個十年的政經圖景

今年有很多失敗的預言,尤其是危機並沒有撼動中國的政治體制。但也許可以說北京在用經濟路線上的變化換取政治路線的不變。

2018年10月21日, 慶祝深圳改革40週年的燈光秀。

2018年10月21日, 慶祝深圳改革40週年的燈光秀。攝:林振東/端傳媒

李海

刊登於 2020-10-20

#李海#中國政治#中國經濟#評論

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過去一週的廣東行,與10月14日紀念深圳經濟特區40週年的講話,開啟了一輪對特區、深港關係乃至中國經濟去向的討論。與以往不同,如今的背景是中美貿易戰、香港反修例運動,與日益嚴峻的台海兩岸形勢。

在香港,本地的目光更多聚焦在北京如何看待香港和深圳河對岸的關係。然而反修例運動之後的大灣區框架下,又有什麼新鮮事呢?與其說香港被作為單純的治理和融合對象,不如說是北京已經認定香港必須在未來變得「無足輕重」。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路線和政治路線一直存在着兩層角力,一層是政治西化即選舉民主化與保留黨-國體制的角力;另一層則是資本主義化的不均衡發展和帶有民粹色彩、強調社會公平的「分蛋糕」之間的衝突。在今年的諸多新形勢下,北京感到焦慮嗎?正式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模式,在回應什麼?

中國政治的語言和詞彙,在近十年來已經「通貨膨脹」——充滿了數字、宣言、口號,追求「高大全」與無所不包。這意味着說出來的東西有多少可以落到實處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把賦予深圳的新政策,和去年以來的各種新聞放在一起觀察,什麼在變,什麼不會變,就會變得更為清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