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福島後遺:不顧多方反對,日本政府落實125萬噸核廢水排海方案,你如何看?

食品安全問題、健康因素及致負面觀感導致觀光損失等,你如何一眾反對排海方案的聲音?

2016年2月25日,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員工正在努力建造「冰牆」,以防止地下水滲入核電站的反應堆。

2016年2月25日,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員工正在努力建造「冰牆」,以防止地下水滲入核電站的反應堆。攝: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0-23 發起

核廢水經稀釋後,是否就能確保符合安全標準?

把核廢水排入大海,將對人體和環境的健康會造成甚麼影響?除了排海方案,是否存在更好處理方案?

食品安全問題、健康因素及致負面觀感導致觀光損失等,你如何一眾反對排海方案的聲音?

2011年3月11日,一次強地震導致的大海嘯,造成日本東北部的福島核電站冷卻系統失效,六座反應堆中有三座熔毀。其嚴重程度達到國際核能事故等級(INES)迄今為止的最高級別,錄到與1986年切爾諾貝利一樣高的7級核事故評級。

十年過去,但核事故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依然顯著,當中核廢水問題一直未解。日本政府終於在4月13日宣布,決定將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排放入海。

甚麼是核廢水?為何核廢水一直不能被處理?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其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公司」)使用大量海水冷卻熔落的核燃料。但海水與燃料接觸後,會形成含有銫和氚等放射性物質的高濃度核廢水,而這些處理水至今仍在不斷增加。此外,在事故發生後流入設施內的地下水和遭到污染的雨水等也是核廢水的來源。

目前,東電公司採用「多核素去除裝置」對這些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進行過濾處理,透過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多數輻射物質後的水,就稱為核廢水。然而,這種裝置始終無法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氚」——不同於以懸浮或溶解的形式存在於水中的一般污染物,氚化水是水分子自身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與水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學性質。因此,常規技術很難將「氚」元素分離,這也是日本核廢水遲遲未被恰當處理原因之一。

據報,含氚的核廢水貯藏在福島核電廠腹地內,到目前已有1061座儲水槽,保管中的處理水約達125萬噸,預料2022年秋天就將全滿。日本政府處理污水的需求也變得日益迫切。

日本政府宣布排放核廢水入海

日本政府13日上午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敲定排放福島核廢水入海的方案,並預定2年後開始實行。

日本政府,放流前會將核廢水先進行稀釋,將氚濃度降至國家輻射濃度基準值的四十分之一,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飲用水輻射安全標準七分之一後,再進行排放。共同社報導,放流最快於2022年開始,將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預定廢爐的2041到2051年期間完成排放,預計將需時30年。所需設備和相關準備將由經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負責。

日本首相菅義偉13日在會上表示,處理核廢水是廢爐無法避免的課題,在確保安全與做好負面觀感對策的前提下,排放入海是最現實的判斷。菅義偉又:「日本政府已制定基本方針,將確保在安全標準下,排放核廢水入海。政府同時也會採取相關行動,避免名聲受損。」

會中同時決定,福島地方政府與農漁產業者將強化監測核廢水排放前後的氚濃度,並聯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參與處置工作,包括確認實施情況、監督放射性物質監測的精度等。政府也會借助IAEA發布客觀的相關資訊,以避免負面觀感。

排海方案遭受漁農業及核爆受害者第二代反對

事實上,日本政府去年10月也曾提出排放入海方針的決策,但因顧及漁業人員等而推遲。在福島核災後,盡管有關單位進行了多次的食品安全測試,但福島災區的海鮮及農產品形象仍受到重創。如今漁民及農民擔憂,一旦排放廢水,消費者未來將不敢食用該區的農漁業產品。有見及此,日本政府在會中亦指出,將協助漁民促銷產品、吸引觀光客等,若仍因負面觀感導致損失,將由東京電力公司「負有最大限度避免出現形象受損影響的責任」,並進行賠償。

另一邊廂,日本市民團體「全國核爆受害者第二代團體聯絡協議會」則在12日宣布,已向首相菅義偉和6名相關閣僚發送了請願書,要求勿排放入海。請願書中提及:「迄今見證了作為國策戰爭的結果,遭到核爆的父母苦於輻射影響的情形,目前自己也作為無法否定遺傳影響的存在經歷痛苦。」其中稱:「政府和東電應該負起作為國策推進的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的責任。」

日本官員中也有人因健康因素,提出了反對的聲音。長崎市的崎山升會長在記者會上指出,「無論輻射量多低,也認為根據量,對健康有風險」。他擔心此做法或影響健康,因此感到不安,認為「東電和政府應該摸索陸上管理污水的方法」。長崎市的平野伸人顧問又:「不能容許只把問題限定於形象受損,如果排放入海,估計誰也不會負責查明對環境及人體的影響」,展現對此計劃的憂慮。

把核廢水排入海中,對健康和環境有何影響?

負責研究福島第一核電廠退役的學者宮野裕史(Hiroshi Miyano)就曾表示,把核污水稀釋處理,減少放射性物質至安全標準後再排放,過程也許需要17年的時間。既然現在僅過了10年的時間,不少專家和環保團體都對日本政府的方案感到擔憂。

綠色和平去年發表的《力挽狂瀾2020:福島核污水危機的真相》研究報告披露,所謂已經處理的核廢水,當中含有可破壞人體 DNA 的放射性元素碳-14。報告中提到,福島核電廠現時採用的「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除了無法有效去除多種有害放射性同位素,系統設計上並未考慮去除半衰期長達5730年的碳-14(Carbon-14)放射性同位素,象徵環境禍害將長達數以千年,甚至損害人體DNA;而日本政府及東京電力公司過去一直迴避C-14相關爭議,直至去年8月底東京電力公司才首次確認,核污水內含有高劑量C-14。綠色和平估計,多達72%「處理水」(treated water)需要再次淨化。

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資深核能專家 Shaun Burnie 曾表示:「福島核災發生將近十年,東京電力公司與日本政府仍然設法掩飾核災規模,多年來不但刻意隱瞞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質的詳細資訊,亦未有向福島民眾、廣泛日本社會以至鄰近國家清楚說明,有意排放太平洋的核污水含有達危險水平的碳-14元素。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水中可遺害數千年,更可能導致人體基因受損,為擱置相關核污水處理計劃增添又一理據。」

此決定對太平洋沿岸國家造成何種影響?

中國本周呼籲日本政府慎重決策福島核污水的處理方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周五(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政府應當秉持對本國國民、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評估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處理方案可能帶來的影響,主動及時地以嚴格、准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決策。」

南韓政府也對日方的決定「深表遺憾」。其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南韓政府始終強調日本應公開透明地告知如何處理廢水的信息。聲明也補充道,韓方將繼續與日本、其他國家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就此事進行密切討論。而政府幕僚機關國務調整室室長具潤哲表示,韓國政府「將向日方轉達反對此次決定的民意」,且要是韓方通過國際或國內監測體系發現問題,將向日方索賠,並要求終止排放廢水。

中韓屬於最後一批禁止從福島縣進口食品的國家,兩國都有核電站向大海排放含氚水。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則,日方事前有通報台方將通過排放廢水決定,並允諾將依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的基凖稀釋、過濾並淨化後排出;表示將持續向日方表達關切。

美國國務院就指,注意到日本在處理福島發生事故的核電廠,一直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緊密合作。在獨特及具挑戰性的情況下,相信日本已衡量各項選擇及影響,決定過程具透明度,顯然一直採取符合全球接受的核安全標準。

除了把核廢水排入大海,還有其他更好處理核污染的方法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