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當「內捲」社會已從幼兒園開始,我們該如何擺脫惡性競爭?

在全員「內捲」的圖景下,有人選擇「佛系下沉」與「退賽」,你又會如何選擇?

2020年9月7日,江蘇省一間幼兒園的學生在操場上繪畫。

2020年9月7日,江蘇省一間幼兒園的學生在操場上繪畫。 攝:Xu Hui/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0-10-22 發起

內捲化指的是人們在投入許多精力與成本後,卻不能獲得更多回報的狀態,你也正面對這種困擾嗎?

中小學生因課業繁重輕生事件頻生,你如何看「內捲遊戲」低齡化的趨勢?

在全員「內捲」的圖景下,有人選擇「佛系下沉」與「退賽」,你又會如何選擇?

近日,中國大陸自媒體公眾號「X博士」發布了一篇關於「幼兒園內捲」的文章,引發輿論關注。

作者描繪出一幅如今中國的社會奇觀——從成年人到孩子全員「內捲」,戰爭甚至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中國家長如今要把孩子送進一所優質幼兒園,即便不考慮戶口和片區限制,也進行漫長的甚至十年之久的排隊,排隊後還要進行搖號,而搖號中籤的概率更遠遠低於在北京搖到車牌的概率。

即便足夠幸運抽籤被抽中,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要面臨的是多門功課繁重的作業,更為激烈的同齡人競爭,北京家長戲稱「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在美國可能夠,在海淀肯定不夠。」(註:海淀區為北京市重點學區)

「內捲化」(involution)是今年的網絡熱詞,該詞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提出,原意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會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這一概念後來相繼被中國學者黃宗智和印度裔美國學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擴充。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馮皓辰認為,如今社會語境下常見的「內捲化」,指的是人們在「學習、工作與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與成本,卻並不能相應地獲得更多回報的『無效努力』的狀態。」

然而,當「內捲」蔓延到未成年人層面,其結果不僅是「無效努力」,還有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使得童年越來越不快樂。2020年5月6日,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西安一名9歲女孩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此類小學生初中生因課業壓力繁重而抑鬱、自殺的事件頻頻發生,令人扼腕。

X博士在貼文中對幼兒園「內捲」的緣由進行了總結:中產以下的家庭因為階級焦慮而被迫捲入幼兒園內捲浪潮。而「內捲」則代表著一種「快速的階級流動的狂熱與階級鞏固的恐慌」。X博士又形容這種惶恐自上而下,貫穿始終,如果家長試圖通過不讓小孩讀幼兒園,以躲開這場惡性競爭,就即將會在接下來的小學競爭中遠遠掉隊。

該文章目前閱讀量已經達到「10萬+」,「幼兒園內捲」在微博、知乎等平台也引發網友熱議。

教育的「內捲遊戲」

據統計數據 ,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到2019年,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由570萬提升為1071萬,錄取率則由5%擴大到80%左右。

錄取率提高,看似減輕了升學壓力,實際卻暗含著學歷貶值的危機。由於階級躍升渠道越來越狹窄,對於出身中層階級以下家庭的孩子而言,高考是如今唯一相對公平的晉升渠道。隨著每年高考人數的增加,教育開始成為一場「內捲遊戲」,且這場遊戲逐漸有低齡化的趨勢。

有評論指出,河北省的衡水中學(下稱「衡中」)就是「內捲遊戲」的一個典型玩家。衡中因每年培養出不少成績優異、順利擠身高校的學生而聞名,但由於其對學生實行流水式精確管理,工廠式的教育又被外界稱為「衡水模式」。該論者認為,在大學招生名額不變的前提下,衡中只是侵佔了河北別處的升學資源,促使各地尖子生湧向衡水。但與此同時,「衡水模式」對於河北全體學生而言,卻是阻止了一般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培養業餘愛好,甚至因名牌大學的喙頭讓外界產生了「河北考生都是考試機器」的刻板印象。

不過有網友認為即便高考競爭激烈,「幼兒園內捲」仍然有些誇大其詞,指出自家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十分輕鬆,並沒有類似的經歷。也有網友認為,幼兒園的「內捲」是成年家長群體「內捲」的影射,因為學校「考孩子」實際上考的還是家長。

《新週刊》雜誌曾對北京的「順義媽媽」進行報導。對於順義的太太群體而言,用盡全力把孩子送進優質幼兒園,是培養「標準精英孩子」的第一步,而擁有一個「精英孩子」,和學習下午茶禮儀一樣,是這些出身普通的太太躋身財富階層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之一。中國大陸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裏的女主角顧佳就是這一群體的典型。(註:順義區是北京市重點發展新城之一)

在X博士文章下,一條熱評如此寫道:「家長們不是想讓孩子贏,而是怕自己輸……」《新週刊》也曾對「內捲」現象進行評論:「讓你孩子上早教班的不是早教機構,而是其他願意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

然而,即便通過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再到高考的層層選拔,在惡性競爭中突出重圍,就真的能如願以償躋身上流社會嗎?有知乎網友指出:「普通家庭出來被『泛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頂著『天之驕子』的光環卻缺乏核心競爭力,往往會掉入認知失調的陷阱裏,最後在巨大的落差中陷入無盡的焦慮。」

曾引發熱議的豆瓣上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正是這些「跌落」名校生的聚集地。小組簡介中寫道「985 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成員們會在群組裏分享自己的失意和挫折。如今小組成員數量已經超過10萬,即便成員中有「渾水摸魚者」,這一數字仍然龐大到令人吃驚。

如何擺脫「內捲」的宿命?

如果說幼兒園「內捲」只是第一步,不難發現的是,如今在以「奮鬥」為底色的中國社會中,「內捲」往往貫穿一生。

面對這樣的惡性競爭,有人選擇了「主動下沉」。前兩年在中國大陸興起的「佛系」與「喪」文化是就是這一心態的影射,同時也吸引了一批文藝作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日本電影《瀨戶內海》中,高中生瀨戶有一句內心獨白:「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虛度青春」看起來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但實際也反映出年輕人面對無休止的內捲鬥爭時的疲憊心態。

除了「下沉」,也有人選擇「退出比賽」,另尋賽道。有網友認為,「內捲的精髓就在於,你是無法靠努力逃脫內捲的,就像傳說中的『捆仙索』,越掙扎捆得越緊。」其認為只有跳出「內捲」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擺脫「內捲」的命運。

《三聯生活週刊》對一位「海淀媽媽」易娜進行了採訪,她選擇了一種對孩子粗放的撫養模式。「我倆都能接納孩子將來大概率考的大學沒有我們的好。因為競爭環境變了,全民都很重視教育。我們為什麼非要讓孩子去考那麼好的學校,考那麼好的學校就一定能過好這一生嗎?」易娜一語道出「內捲」評價體系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從「內捲」中突圍並不能與「過好一生」畫上等號。

有知乎網友試圖從教育體系層面尋找全員「內捲」的破局,指出國內的學歷鄙視鏈應當被摒棄,職業教育應當被予以重視。其舉例在德國,政府建立了整套職業教育體系,技工在社會上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從事技工的人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拿到碩士文憑。

這樣的社會氛圍為德國的學生提供了更為寬闊與多樣的跑道。但在中國國內,深入人心的教育鄙視鏈,迫使人們從幼兒園就走上唯一的所謂「正確的路」,即便這條路早就擁擠不堪。

在全員「內捲」的圖景下,有人選擇「佛系下沉」與「退賽」,你又會如何選擇?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杜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