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真人版《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迎来了一边倒的吐槽,豆瓣评分很快便从5.9掉到了4.7分,创下了迪士尼电影的史上最差成绩。
2020年9月11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预告片在北京一家戏院播放。
大陆 电影 风物

没有人可以在一开始就预料到自己的失败,迪士尼可能除外。

2020年9月2日,当迪士尼推出那张土到掉渣的《花木兰》中国版海报的时候,缴械的姿势似乎就已经很明显。此时距离电影在Disney+上线还有两天,但离中国大银幕上映则还有九天,作为一部耗资两亿美元的大制作影片,这种二十年前电视剧影碟的画风,颇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势。

果不其然,9月4日,《花木兰》上线,当日烂番茄开分,新鲜度高达80%,但观众评分却只有55%。与此同时,在故事内容的发生地,中国,《花木兰》则迎来了一边倒的吐槽,在影迷聚集地豆瓣,它的评分很快便从5.9掉到了4.9分(目前更是达到了4.7),创下了迪士尼电影的史上最差成绩。

中国观众期待的文化输出变成了一部“习作”

确实,这是一部很失败的作品,它就像一个初学导演的人,拿到了一笔庞大的资金,堆砌出来一部五颜六色的习作。其草率的程度,给人感觉迪士尼果然是“财大气粗”,扔个两亿美金打水漂也毫不在乎。

从人物成长方面来说,你完全不会明白花木兰为何突然转变,为何突然小宇宙爆发,更不用说与之产生共情了。从电影的叙事角度,你会觉得最后boss的解决方式就像是导演放弃了,不想继续拍下去了,头重脚轻得明显。从故事逻辑角度,你能想像几个新兵蛋子在一个封闭的小巷子里干掉对方培养多年的精英部队,还毫发无伤吗?

即便是从单纯的视觉角度来看,你也只是能看到一场平庸的战争戏与一场儿戏一般的决斗,你不知道请李连杰和甄子丹过来是干什么的,村口打架式的动作设计与看过无数动作戏的中国观众的期待实在相去甚远。

这里就更不用说巩俐这个女巫的角色了,她的存在,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个BUG——你可以一个打十个,你可以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你可以超级变变变,你去改变一个箭的方向会有多难呢?需要做到肉身接箭这么俗套吗?

人们以为会是看到文化输出与大国崛起,结果被敲了当头一棒,莫名其妙又愤怒无比。

《花木兰》是怎么拍出来的?这是一个谜题。不管怎么说,《花木兰》的导演也曾经拍过《North Country》(中译《决不让步》,或《对抗性侵犯》,《北国性骚扰》)和《McFarland, USA》(中译《麦克法兰》,或《梦想越野队》)那样不错的电影,她不是什么一无所知的毕业生,更不是一无是处的烂导演,她有能力拍摄异域的故事,也有能力拍摄女性的故事,但到了这一部就突然大失水准了?

《花木兰》电影剧照。
《花木兰》电影剧照。

问题只能出在迪士尼的把控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想像,以及中国人对这种想像的反应上。迪士尼毫无疑问干了一件傲慢的事,那就是它自以为是地采用了大量的毫不相干的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美国式的中国故事。

他们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左右逢源,会讨得美国人和中国人双方的欢心,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迪士尼的“幻想中国”以及事与愿违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国观众应该乐于见到自己的特色建筑呈现在大银幕上,于是他们把花木兰的村子搭建成福建土楼,结果中国观众纷纷质疑,南方的建筑怎么能出现在北方?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国观众应该乐于见到自己的特色风俗呈现在大银幕上,于是电影延续了花木兰出嫁的妆容,结果中国观众却觉得这是美国人的刻板印象,甚至还用错了年代。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国观众应该乐于见到自己皇宫的丰富体现,于是他们拍了个嫔妃们举着华盖遛弯的场景,结果中国观众吐槽这是凡尔赛福建分赛,但凡你学一点历史,也不会如此扭曲。

甚至于电影的结尾,脚手架之战,迪士尼觉得致敬一下中国电影吧,他们选择了《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里的甄子丹李连杰经典对战,自以为是神来之笔,但中国观众纷纷不吃这一套,只觉得你太敷衍。

和当年《功夫熊猫》搬用中国元素引来的赞叹不同,这一次,中国观众开始不认了。

“迪士尼想像中的中国”,这看起来是个不太成立命题,毕竟你要真的让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可能也会说出每一个建筑的出处,每一个饰件的来由,他们也可能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以及找过一批中国通上山下乡。他们甚至会说,当初删除掉木须龙的做法,以及不让木兰接吻的做法,不正是因为考虑到了中国文化吗?

当各种风格强烈的色彩混搭,当张飞大战起了李逵,那种四不像的感觉便被凸显了出来,外国人看或许是异域风情,中国看就是生理不适了。

这毕竟不是那种可以天马行空的B级片,甚至也不是喜剧片。

《花木兰》电影剧照。
《花木兰》电影剧照。

问题的源头很容易找,那就是迪士尼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过于自信了,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讨好中国观众,相反,他们选用这样的演员阵容,甚至最早还想找李安来做导演就是很有目的地地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但在骨子里,他们对于中国的想像并没有更新,对中国人的审美也没有更新,他们还以为,现在还是那个人傻钱多,给点颜色就高潮的时代。

因为认知上迟钝,导致行为上的落伍。

一度流行的中国特供

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讨好”其实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特供”,第二个阶段是“配菜”。

2013年,《钢铁侠3》中国上映,先前大肆宣扬的范冰冰参加了电影的演出,但结果呢,人们发现她不过是个酱油角色而已。更离谱的是,人们对照国际版本发现,即便是这个酱油角色,也只在中国上映,也就是所谓“中国特供”。

“中国特供”是个曾经很火的词,当年的好莱坞电影为了在中国市场多分一杯羹制造了许多“特供”的版本,最直接的是中国演员的加入,其次则是3D版本的发行,毕竟,中国人“爱看”3D。《超验骇客》、《谍影重重5》都因为只在中国地区上映3D版本遭到了舆论的反击,后来《谍影重重5》甚至还为此出了一份道歉的声明。

可以这么说,这种强行改变电影完整性或者格式的纯商业行为当然会引来观众的吐槽,虽然人傻钱多说了很多年,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当傻子任谁也接受不了,谁还没点脾气呢?

于是好莱坞改变策略,开始走中国明星的配角路线。

在好莱坞大片里演个配角你干不干?很多中国演员都愿意,你看甄子丹,演完《侠盗一号》演《花木兰》,或者吴亦凡,演完《极限特工3》演《星际特工》,忙得也是不亦乐乎。

但老实说,这种做法观众似乎并不买账,2017年《侠盗一号》国内票房4.7亿,比上一部《原力觉醒》低了3亿多。

在这个情况下,《花木兰》如此的思路你便可以明白了。

迪士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当它再以很明显的讨好姿态来对待这件事时,人性的反感便会占据上风。试想一下,当一个人满面笑容却又明摆着只想赚你的钱时,你会不会对他的每一句话产生警觉?甚至过度的讨好,还会引来对其专业性的质疑。

这两年中国市场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年那些靠明星与场面吸引观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去年的票房大片,《流浪地球》和《哪咤》,都是靠着人们的口碑效应而一步步积累起来的,相反,有着顶流小鲜肉阵容和巨额投资的《上海堡垒》则变成了大众群嘲的目标。

《花木兰》就是这一类被群嘲的代表,明明是迪士尼近乎架空的玄幻电影,但人们对其狙击到连一根头发都不放过,后宫站在议事厅,或者那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对联都被拉出来鞭尸,这分明已经到了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地步了。

你说迪士尼冤吗?或许的确有些冤,毕竟人家只是拍了一部面向儿童市场的电影而已。但它又不冤,你这样的姿态带来这样的作品,势必要被反噬。

扭曲的《花木兰》与彼此自说自话

所以这里其实出现了一个相当扭曲的一个状态,一方面我想在你这里赚钱,一方面我对你们只有表象化的了解,生意场上我们可以知己知彼,但要深入理解彼此,抱歉,我很忙。

有人说这是好莱坞的霸权主义,我以为并非只是如此,他们的所谓傲慢在于更多地是习惯于自说自话,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也习惯于他们自说自话。说到底还是目标观众的问题,无论迪士尼多么世界流行,他们的观众其实还主要是美国本土,你看《花木兰》,无论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电影中别扭的女权表达,所要照顾的只是美国式的政治正确。

而电影中的所谓“孝”的美德,也不过是套用了家庭的壳而已,它甚至连李安二十多年前的边都没摸到。事实上早在九十年代,李安在“父亲三部曲”里已经很清晰地告诉西方观众,中西文化中的家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状况,在中国,所谓父权与孝道的伦理下暗藏的实际上是种种的隐忍与退让,但《花木兰》呢,只知道浅薄得互相一抱。

自说自话,且自傲。

在全球民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种自说自话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

网络信息过盛,观点铺天盖地,在碎片式的“接收时代”,人们往往会因为一句口号而拉帮结派,却很难去思考与同情。为什么?因为信息已经挤压掉了你的思考空间,抛弃信息污染所带来的代价又实在太大。

《花木兰》电影剧照。
《花木兰》电影剧照。

片面的信息传递,有选择的信息过滤,于是当思考方式与范围越来越僵化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族群或集体的名义圈地自萌,也不愿意听取相反的意见。

在这个基础上,你其实无法苛求好莱坞能真正拍出让中国观众满意的中国故事,除非他们对中国市场无欲无求,但这可能吗?尤其是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今天?

所以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美国人以为这就是中国文化,但中国人却对此一头雾水,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完全找不到共识。尤其是,当文化输出变成了文化挪用,当愿景与实际产生了冲突,于是你看着银幕上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符号,本应该称之为文化隔阂的那种东西,也就逐渐变成了文化膈应了。

至于电影到底有多烂?它该得10分还是20分?重要吗?

读者评论 4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文章水平真的不行,端的文化评论什么时候已经这么滥俗了?

  2. 一群爛的中國演員演了一套爛戲。
    當過去由爛演員的爛戲和爛劇,都能賺人民幣時,證明這國度也可能只配爛戲吧。

  3. 嗯⋯⋯這文章的確像是YouTube 上常見的吐嘈影評XD
    嘛......Disney想賺人民幣不惜各種prostitution 但又沒做對功課導致兩邊都不討好確實是很好笑就是了LOL

  4. 給樓上 Edward
    《天能》作者 Ryan是真正著作等身的影評人啊!

  5. 讀這篇後想說端還是不要寫影評,但剛讀「天能」那篇的一部分還是寫得不錯的。前者是比較中國人身份去看電影,後者較像影評人的評論;有劇透,所以不讀完。

  6. 开场土楼太出戏了 爸爸一开口 仿佛是英语教学课 大鱼海棠与土楼就舒服很多

  7. 我其实挺同意的。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看了,觉得这个电影故事讲得不够细致,而且历史混乱,对东方文化样板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个很粗制滥造。
    但是今天与英国的朋友聊,她却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她坦言说对中国了解不多,这里面的风景优美,而且讲述了一个亚洲女性的故事,使用亚洲面孔,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对她来说是很焕然一新的。她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可以让西方了解东方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来,这个影片虽然粗糙,但是可能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要是一上来就给外国朋友讲述各种细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他们也搞不清楚,就这电影虽然粗糙,但还是可以让大家有一些初步认识。

  8. @Tocqueville 我想主要是因為端的內地讀者對內地評論文章的意識形態/角度比台灣和香港讀者更了解,故要求和批判力比較高。
    我一直看都有在想作者都切入點是什麼,和既定立場怎樣之類...直到看Comment才明白lol

  9. 这文章水平有点emmmmm……

  10. 內地觀眾除了作者上述認為的幾個「穿崩」位和Disney「舔RMB」的醜態外,有沒有什麼更真正會抵制/負評的原因?

  11. 这文章挺烂的

  12. 公众号文章。

  13. 後面扯什麼信息壓縮掉思考空間是在幹嘛,好像高中生文章寫完發現沒有高大上結論硬塞進去的

  14. 单就「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话题来看,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确实也还是写清楚了。至于国人不喜欢的原因合不合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这篇文确实很像自媒体的风格……可以说是微信公众号上常见的那一类「爽文」,深度的确不如其他稿件。

  15. 作者觀點用一句話就總結了:“八國聯軍又辱華啦”。真的,用戶付費想看的是文章質量,熱點時事一時半會兒沒有好稿件不用急著登

  16. 这篇文章完全是不懂电影的人在写影评。文章和影片一样差劲。

  17. 其實這篇還好啦,比財新那篇《為什麼牆內牆外⋯⋯》好多了,水準也高多了。

  18. 这篇文章水平有些低啊,不提迪士尼怎么配合中国审查嘛?

  19. 看文初,我最开始想到的是国内观众的双标。要我国内黄金档各种古装大剧和花木兰比起来,一样是光怪陆离,为什么就没有遭到像这样的口诛笔伐。
    看文后,思考了下,觉得核心可能还在大家预期不同。在本国人拍中国时,那商业就只是商业,怎么高兴怎么玩。当外国人拍中国时,我们会把他当成是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而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文化强势的大背景下,那一切弱势文化,都对自己在强者眼中的形象极其敏感。另,这一切又发生在民族主义大跃进的大背景下。
    我不认为观众十年前就对这种土洋结合的文化影响买账。当年功夫熊猫出来时批判声音也不小,只是当时大部分观众对于美国人这种高屋建瓴的姿态没有这么敏感。然而当这种文化意识觉醒,并与现实冲突时,就会爆发出种种愤怒和不满。如果说这种愤怒对内还有言论审查的因素而被迫噤声的话,那对外就毫无顾忌了。

  20. 尽管《花木兰》这电影必须抵制,但这真的是端媒体近几年来最为惨不忍睹的一篇文章……

  21. 看了下評論區,好險不是只有我一個人以為這是微信公眾號轉來的文章,也不是只有我也一個人滑上去看文章來源,沒想到是特約撰寫。倒也不是說真的看不下去,只是這個文字的嚴謹程度和論述深度實在和端其他篇文章差多了😅(所以很快也就滑完了,哈)

  22. 这篇没有深度的文章为什么进了深度?

  23. 端傳媒不要這麼懶老是依賴word的繁簡轉換啦,可以讓公司里的香港本地員工幫忙校驗一下

  24. 说句题外话.. 其实我挺喜欢侠盗一号里的甄子丹和姜文演的那一对(我就假设他们是一对了lol),角色嵌入并不突兀,也很契合最后的悲壮感。至于原力觉醒(不如叫它新新希望好了...),这两者的票房的差距感觉更像是营销上差距的原因。

  25. 樓下許多人批評這篇像「微信文章」……身為台灣人,我倒是覺得沒什麼不好,因為我們平常很少看到「微信文章」的觀點。端作為一個海納百川的平台,讓不同的人突破同溫層看到其他種類的文型,也是一種貢獻吧。就像對中國讀者來說很新奇的觀點,或許在台灣的臉書社群上也有一百篇文風相似的文章。

  26. 原文是簡體字寫的吧?電腦簡轉繁後,請編輯注意校對一下:
    範冰冰——該是范冰冰

  27. 這篇文章說了很多,可是沒有重點。

  28. 你不知道請「李連傑」和甄子丹…
    應該是 李連杰。

  29. 這真的是端的出品嗎?

  30. Mulan的分级是PG-13,这是放弃儿童市场的意思吧

  31. 是「李連杰」而非「李連傑」吧?
    簡轉繁要注意一下啊

  32. 我倒覺得這篇分析得非常好。
    不喜歡的應該是中國大陸人自覺被小看了。

  33. 只要把什么“历史”“傲慢”“中国人”“自信”几个词糅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出这篇文章。看到是端出品的还以为可以多一点内涵,没想到亦止步于这种民族主义的叙事之中。

  34. 我沒有看花木蘭也不想看。
    排除花木蘭這部片,我不覺得迪士尼有責任或是必要拍出中國人眼中的中國,憑什麼要美國人改變自己敘事的方法而去配合中國人的審美?花木蘭源於木蘭辭,是一個柔然跟拓拔的故事,甚至跟當今中國毫無關係;而花木蘭該片則是一部美國電影,美國人想怎麼詮釋怎麼拍都是他的自由,難不成好萊塢還需要開黨支部或是孔子學院,確認符合中國審美?
    電影就是一種藝術創作不是紀錄片,沒有必要緊貼現實,難不成穆斯林要抗議阿拉丁為什麼唱歌?美國原住民要抗議寶嘉康蒂為什麼說英文?說實話,就算世界不圍繞美國轉,也更不可能圍繞中國轉。

  35. 豆瓣上有个评论最到位
    不要传播这部电影的资源,以免浪费别人的两小时。

  36. 这样烂的文章,就像花木兰这个电影一样,毫无深度。

  37. 这篇文章时不时就会有撩动情感的表述,如另一位朋友评论:真的有种在看微博/微信文章的感觉... 严谨的文风难道不是一直都是端的特点吗?

  38. 跪舔共匪 被指责姿势不对 活该!

  39. 還有,我不明白外國人拍出你習以為常的中國文化的意義在哪裏?你可以叫它誠意和尊重,也可以是你接受不了外來的別樣眼光。當然,我不是說花木蘭有文化意義上的參照價值。我不看這種電影,無能在這方面下評論。

  40. 廸士尼是商業機構,營利最大,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都一樣,不會是價值輸入輪出為主,又不是孔子學院。但一套曾經行得通的製作公式現在行不通了,無損它曾經通行無阻的事實,廸士尼最多是商業失算。觀眾受貨我還花費成本作嚴肅文化探討嗎?中國人這不就已經在教給世界我要什麼我是誰了?那種隱約的「你還是只堅持你的美國價值」的腔口,也是一種不知變通轉念的固執認知。互相接近有過程,我想不到比流行文化領域的碰撞更有效的途徑。它不好,你不買賬是最直接的回饋。可惜,習治下的中國怕沒多少機會。

  41. 同意這篇文章毫無深度的評價.
    我還以為打開了微信或微博文章....

  42. 也覺得這篇太淺了 對端的影評期待更高一些

  43. 人傻錢多 國內例多 fing錢也多

  44. 這篇文章沒啥深度可言...迪士尼傲慢、亂用符號,很多公衆號都寫得出...btw説到公衆號,文中這種幾句話一段、幾句話一段的行文佈局很公衆號XDD以至於我一度回到上面作者那裏看是不是從公衆號轉載過來的

  45. 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它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