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真人版《花木蘭》?

《花木蘭》在中國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豆瓣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7分,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2020年9月11日,迪士尼電影《花木蘭》預告片在北京一家戲院播放。
大陸 影視 風物

沒有人可以在一開始就預料到自己的失敗,迪士尼可能除外。

2020年9月2日,當迪士尼推出那張土到掉渣的《花木蘭》中國版海報的時候,繳械的姿勢似乎就已經很明顯。此時距離電影在Disney+上線還有兩天,但離中國大銀幕上映則還有九天,作為一部耗資兩億美元的大製作影片,這種二十年前電視劇影碟的畫風,頗有破罐子破摔的態勢。

果不其然,9月4日,《花木蘭》上線,當日爛番茄開分,新鮮度高達80%,但觀眾評分卻只有55%。與此同時,在故事內容的發生地,中國,《花木蘭》則迎來了一邊倒的吐槽,在影迷聚集地豆瓣,它的評分很快便從5.9掉到了4.9分(目前更是達到了4.7),創下了迪士尼電影的史上最差成績。

中國觀眾期待的文化輸出變成了一部「習作」

確實,這是一部很失敗的作品,它就像一個初學導演的人,拿到了一筆龐大的資金,堆砌出來一部五顏六色的習作。其草率的程度,給人感覺迪士尼果然是「財大氣粗」,扔個兩億美金打水漂也毫不在乎。

從人物成長方面來說,你完全不會明白花木蘭為何突然轉變,為何突然小宇宙爆發,更不用說與之產生共情了。從電影的敘事角度,你會覺得最後boss的解決方式就像是導演放棄了,不想繼續拍下去了,頭重腳輕得明顯。從故事邏輯角度,你能想像幾個新兵蛋子在一個封閉的小巷子裏幹掉對方培養多年的精英部隊,還毫髮無傷嗎?

即便是從單純的視覺角度來看,你也只是能看到一場平庸的戰爭戲與一場兒戲一般的決鬥,你不知道請李連杰和甄子丹過來是幹什麼的,村口打架式的動作設計與看過無數動作戲的中國觀眾的期待實在相去甚遠。

這裏就更不用說鞏俐這個女巫的角色了,她的存在,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本身就是個BUG——你可以一個打十個,你可以小李飛刀例不虛發,你可以超級變變變,你去改變一個箭的方向會有多難呢?需要做到肉身接箭這麼俗套嗎?

人們以為會是看到文化輸出與大國崛起,結果被敲了當頭一棒,莫名其妙又憤怒無比。

《花木蘭》是怎麼拍出來的?這是一個謎題。不管怎麼說,《花木蘭》的導演也曾經拍過《North Country》(中譯《決不讓步》,或《對抗性侵犯》,《北國性騷擾》)和《McFarland, USA》(中譯《麥克法蘭》,或《夢想越野隊》)那樣不錯的電影,她不是什麼一無所知的畢業生,更不是一無是處的爛導演,她有能力拍攝異域的故事,也有能力拍攝女性的故事,但到了這一部就突然大失水準了?

《花木蘭》電影劇照。
《花木蘭》電影劇照。

問題只能出在迪士尼的把控方面,他們對中國的想像,以及中國人對這種想像的反應上。迪士尼毫無疑問幹了一件傲慢的事,那就是它自以為是地採用了大量的毫不相干的中國元素來講述了一個美國式的中國故事。

他們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左右逢源,會討得美國人和中國人雙方的歡心,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迪士尼的「幻想中國」以及事與願違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的特色建築呈現在大銀幕上,於是他們把花木蘭的村子搭建成福建土樓,結果中國觀眾紛紛質疑,南方的建築怎麼能出現在北方?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的特色風俗呈現在大銀幕上,於是電影延續了花木蘭出嫁的妝容,結果中國觀眾卻覺得這是美國人的刻板印象,甚至還用錯了年代。

在迪士尼的想像中中國觀眾應該樂於見到自己皇宮的豐富體現,於是他們拍了個嬪妃們舉著華蓋遛彎的場景,結果中國觀眾吐槽這是凡爾賽福建分賽,但凡你學一點歷史,也不會如此扭曲。

甚至於電影的結尾,腳手架之戰,迪士尼覺得致敬一下中國電影吧,他們選擇了《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裏的甄子丹李連杰經典對戰,自以為是神來之筆,但中國觀眾紛紛不吃這一套,只覺得你太敷衍。

和當年《功夫熊貓》搬用中國元素引來的贊嘆不同,這一次,中國觀眾開始不認了。

「迪士尼想像中的中國」,這看起來是個不太成立命題,畢竟你要真的讓他們自己來說,他們可能也會說出每一個建築的出處,每一個飾件的來由,他們也可能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以及找過一批中國通上山下鄉。他們甚至會說,當初刪除掉木須龍的做法,以及不讓木蘭接吻的做法,不正是因為考慮到了中國文化嗎?

當各種風格強烈的色彩混搭,當張飛大戰起了李逵,那種四不像的感覺便被凸顯了出來,外國人看或許是異域風情,中國看就是生理不適了。

這畢竟不是那種可以天馬行空的B級片,甚至也不是喜劇片。

《花木蘭》電影劇照。
《花木蘭》電影劇照。

問題的源頭很容易找,那就是迪士尼對中國市場和中國文化過於自信了,他們並不是不願意討好中國觀眾,相反,他們選用這樣的演員陣容,甚至最早還想找李安來做導演就是很有目的地地在中國市場大展拳腳。但在骨子裏,他們對於中國的想像並沒有更新,對中國人的審美也沒有更新,他們還以為,現在還是那個人傻錢多,給點顏色就高潮的時代。

因為認知上遲鈍,導致行為上的落伍。

一度流行的中國特供

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討好」其實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特供」,第二個階段是「配菜」。

2013年,《鋼鐵俠3》中國上映,先前大肆宣揚的范冰冰參加了電影的演出,但結果呢,人們發現她不過是個醬油角色而已。更離譜的是,人們對照國際版本發現,即便是這個醬油角色,也只在中國上映,也就是所謂「中國特供」。

「中國特供」是個曾經很火的詞,當年的好萊塢電影為了在中國市場多分一杯羹製造了許多「特供」的版本,最直接的是中國演員的加入,其次則是3D版本的發行,畢竟,中國人「愛看」3D。《超驗駭客》、《諜影重重5》都因為只在中國地區上映3D版本遭到了輿論的反擊,後來《諜影重重5》甚至還為此出了一份道歉的聲明。

可以這麼說,這種強行改變電影完整性或者格式的純商業行為當然會引來觀眾的吐槽,雖然人傻錢多說了很多年,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當傻子任誰也接受不了,誰還沒點脾氣呢?

於是好萊塢改變策略,開始走中國明星的配角路線。

在好萊塢大片裏演個配角你幹不幹?很多中國演員都願意,你看甄子丹,演完《俠盜一號》演《花木蘭》,或者吳亦凡,演完《極限特工3》演《星際特工》,忙得也是不亦樂乎。

但老實說,這種做法觀眾似乎並不買賬,2017年《俠盜一號》國內票房4.7億,比上一部《原力覺醒》低了3億多。

在這個情況下,《花木蘭》如此的思路你便可以明白了。

迪士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國觀眾的審美能力,尤其是當它再以很明顯的討好姿態來對待這件事時,人性的反感便會佔據上風。試想一下,當一個人滿面笑容卻又明擺著只想賺你的錢時,你會不會對他的每一句話產生警覺?甚至過度的討好,還會引來對其專業性的質疑。

這兩年中國市場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早年那些靠明星與場面吸引觀眾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去年的票房大片,《流浪地球》和《哪吒》,都是靠著人們的口碑效應而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相反,有著頂流小鮮肉陣容和巨額投資的《上海堡壘》則變成了大眾群嘲的目標。

《花木蘭》就是這一類被群嘲的代表,明明是迪士尼近乎架空的玄幻電影,但人們對其狙擊到連一根頭髮都不放過,後宮站在議事廳,或者那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對聯都被拉出來鞭屍,這分明已經到了眼裏揉不得沙子的地步了。

你說迪士尼冤嗎?或許的確有些冤,畢竟人家只是拍了一部面向兒童市場的電影而已。但它又不冤,你這樣的姿態帶來這樣的作品,勢必要被反噬。

扭曲的《花木蘭》與彼此自說自話

所以這裏其實出現了一個相當扭曲的一個狀態,一方面我想在你這裏賺錢,一方面我對你們只有表象化的瞭解,生意場上我們可以知己知彼,但要深入理解彼此,抱歉,我很忙。

有人說這是好萊塢的霸權主義,我以為並非只是如此,他們的所謂傲慢在於更多地是習慣於自說自話,而他們所處社會環境,也習慣於他們自說自話。說到底還是目標觀眾的問題,無論迪士尼多麼世界流行,他們的觀眾其實還主要是美國本土,你看《花木蘭》,無論是個人英雄主義還是電影中彆扭的女權表達,所要照顧的只是美國式的政治正確。

而電影中的所謂「孝」的美德,也不過是套用了家庭的殼而已,它甚至連李安二十多年前的邊都沒摸到。事實上早在九十年代,李安在「父親三部曲」裏已經很清晰地告訴西方觀眾,中西文化中的家庭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狀況,在中國,所謂父權與孝道的倫理下暗藏的實際上是種種的隱忍與退讓,但《花木蘭》呢,只知道淺薄得互相一抱。

自說自話,且自傲。

在全球民粹主義盛行的今天,這種自說自話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

網絡信息過盛,觀點鋪天蓋地,在碎片式的「接收時代」,人們往往會因為一句口號而拉幫結派,卻很難去思考與同情。為什麼?因為信息已經擠壓掉了你的思考空間,拋棄信息污染所帶來的代價又實在太大。

《花木蘭》電影劇照。
《花木蘭》電影劇照。

片面的信息傳遞,有選擇的信息過濾,於是當思考方式與範圍越來越僵化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寧願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族群或集體的名義圈地自萌,也不願意聽取相反的意見。

在這個基礎上,你其實無法苛求好萊塢能真正拍出讓中國觀眾滿意的中國故事,除非他們對中國市場無欲無求,但這可能嗎?尤其是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今天?

所以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美國人以為這就是中國文化,但中國人卻對此一頭霧水,雙方在這個基礎上完全找不到共識。尤其是,當文化輸出變成了文化挪用,當願景與實際產生了衝突,於是你看著銀幕上一個個光怪陸離的符號,本應該稱之為文化隔閡的那種東西,也就逐漸變成了文化膈應了。

至於電影到底有多爛?它該得10分還是20分?重要嗎?

讀者評論 4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文章水平真的不行,端的文化评论什么时候已经这么滥俗了?

  2. 一群爛的中國演員演了一套爛戲。
    當過去由爛演員的爛戲和爛劇,都能賺人民幣時,證明這國度也可能只配爛戲吧。

  3. 嗯⋯⋯這文章的確像是YouTube 上常見的吐嘈影評XD
    嘛……Disney想賺人民幣不惜各種prostitution 但又沒做對功課導致兩邊都不討好確實是很好笑就是了LOL

  4. 給樓上 Edward
    《天能》作者 Ryan是真正著作等身的影評人啊!

  5. 讀這篇後想說端還是不要寫影評,但剛讀「天能」那篇的一部分還是寫得不錯的。前者是比較中國人身份去看電影,後者較像影評人的評論;有劇透,所以不讀完。

  6. 开场土楼太出戏了 爸爸一开口 仿佛是英语教学课 大鱼海棠与土楼就舒服很多

  7. 我其实挺同意的。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看了,觉得这个电影故事讲得不够细致,而且历史混乱,对东方文化样板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个很粗制滥造。
    但是今天与英国的朋友聊,她却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她坦言说对中国了解不多,这里面的风景优美,而且讲述了一个亚洲女性的故事,使用亚洲面孔,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对她来说是很焕然一新的。她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可以让西方了解东方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来,这个影片虽然粗糙,但是可能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要是一上来就给外国朋友讲述各种细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他们也搞不清楚,就这电影虽然粗糙,但还是可以让大家有一些初步认识。

  8. @Tocqueville 我想主要是因為端的內地讀者對內地評論文章的意識形態/角度比台灣和香港讀者更了解,故要求和批判力比較高。
    我一直看都有在想作者都切入點是什麼,和既定立場怎樣之類…直到看Comment才明白lol

  9. 这文章水平有点emmmmm……

  10. 內地觀眾除了作者上述認為的幾個「穿崩」位和Disney「舔RMB」的醜態外,有沒有什麼更真正會抵制/負評的原因?

  11. 这文章挺烂的

  12. 公众号文章。

  13. 後面扯什麼信息壓縮掉思考空間是在幹嘛,好像高中生文章寫完發現沒有高大上結論硬塞進去的

  14. 单就「中国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话题来看,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确实也还是写清楚了。至于国人不喜欢的原因合不合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这篇文确实很像自媒体的风格……可以说是微信公众号上常见的那一类「爽文」,深度的确不如其他稿件。

  15. 作者觀點用一句話就總結了:“八國聯軍又辱華啦”。真的,用戶付費想看的是文章質量,熱點時事一時半會兒沒有好稿件不用急著登

  16. 这篇文章完全是不懂电影的人在写影评。文章和影片一样差劲。

  17. 其實這篇還好啦,比財新那篇《為什麼牆內牆外⋯⋯》好多了,水準也高多了。

  18. 这篇文章水平有些低啊,不提迪士尼怎么配合中国审查嘛?

  19. 看文初,我最开始想到的是国内观众的双标。要我国内黄金档各种古装大剧和花木兰比起来,一样是光怪陆离,为什么就没有遭到像这样的口诛笔伐。
    看文后,思考了下,觉得核心可能还在大家预期不同。在本国人拍中国时,那商业就只是商业,怎么高兴怎么玩。当外国人拍中国时,我们会把他当成是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而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文化强势的大背景下,那一切弱势文化,都对自己在强者眼中的形象极其敏感。另,这一切又发生在民族主义大跃进的大背景下。
    我不认为观众十年前就对这种土洋结合的文化影响买账。当年功夫熊猫出来时批判声音也不小,只是当时大部分观众对于美国人这种高屋建瓴的姿态没有这么敏感。然而当这种文化意识觉醒,并与现实冲突时,就会爆发出种种愤怒和不满。如果说这种愤怒对内还有言论审查的因素而被迫噤声的话,那对外就毫无顾忌了。

  20. 尽管《花木兰》这电影必须抵制,但这真的是端媒体近几年来最为惨不忍睹的一篇文章……

  21. 看了下評論區,好險不是只有我一個人以為這是微信公眾號轉來的文章,也不是只有我也一個人滑上去看文章來源,沒想到是特約撰寫。倒也不是說真的看不下去,只是這個文字的嚴謹程度和論述深度實在和端其他篇文章差多了😅(所以很快也就滑完了,哈)

  22. 这篇没有深度的文章为什么进了深度?

  23. 端傳媒不要這麼懶老是依賴word的繁簡轉換啦,可以讓公司里的香港本地員工幫忙校驗一下

  24. 说句题外话.. 其实我挺喜欢侠盗一号里的甄子丹和姜文演的那一对(我就假设他们是一对了lol),角色嵌入并不突兀,也很契合最后的悲壮感。至于原力觉醒(不如叫它新新希望好了…),这两者的票房的差距感觉更像是营销上差距的原因。

  25. 樓下許多人批評這篇像「微信文章」……身為台灣人,我倒是覺得沒什麼不好,因為我們平常很少看到「微信文章」的觀點。端作為一個海納百川的平台,讓不同的人突破同溫層看到其他種類的文型,也是一種貢獻吧。就像對中國讀者來說很新奇的觀點,或許在台灣的臉書社群上也有一百篇文風相似的文章。

  26. 原文是簡體字寫的吧?電腦簡轉繁後,請編輯注意校對一下:
    範冰冰——該是范冰冰

  27. 這篇文章說了很多,可是沒有重點。

  28. 你不知道請「李連傑」和甄子丹…
    應該是 李連杰。

  29. 這真的是端的出品嗎?

  30. Mulan的分级是PG-13,这是放弃儿童市场的意思吧

  31. 是「李連杰」而非「李連傑」吧?
    簡轉繁要注意一下啊

  32. 我倒覺得這篇分析得非常好。
    不喜歡的應該是中國大陸人自覺被小看了。

  33. 只要把什么“历史”“傲慢”“中国人”“自信”几个词糅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出这篇文章。看到是端出品的还以为可以多一点内涵,没想到亦止步于这种民族主义的叙事之中。

  34. 我沒有看花木蘭也不想看。
    排除花木蘭這部片,我不覺得迪士尼有責任或是必要拍出中國人眼中的中國,憑什麼要美國人改變自己敘事的方法而去配合中國人的審美?花木蘭源於木蘭辭,是一個柔然跟拓拔的故事,甚至跟當今中國毫無關係;而花木蘭該片則是一部美國電影,美國人想怎麼詮釋怎麼拍都是他的自由,難不成好萊塢還需要開黨支部或是孔子學院,確認符合中國審美?
    電影就是一種藝術創作不是紀錄片,沒有必要緊貼現實,難不成穆斯林要抗議阿拉丁為什麼唱歌?美國原住民要抗議寶嘉康蒂為什麼說英文?說實話,就算世界不圍繞美國轉,也更不可能圍繞中國轉。

  35. 豆瓣上有个评论最到位
    不要传播这部电影的资源,以免浪费别人的两小时。

  36. 这样烂的文章,就像花木兰这个电影一样,毫无深度。

  37. 这篇文章时不时就会有撩动情感的表述,如另一位朋友评论:真的有种在看微博/微信文章的感觉… 严谨的文风难道不是一直都是端的特点吗?

  38. 跪舔共匪 被指责姿势不对 活该!

  39. 還有,我不明白外國人拍出你習以為常的中國文化的意義在哪裏?你可以叫它誠意和尊重,也可以是你接受不了外來的別樣眼光。當然,我不是說花木蘭有文化意義上的參照價值。我不看這種電影,無能在這方面下評論。

  40. 廸士尼是商業機構,營利最大,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都一樣,不會是價值輸入輪出為主,又不是孔子學院。但一套曾經行得通的製作公式現在行不通了,無損它曾經通行無阻的事實,廸士尼最多是商業失算。觀眾受貨我還花費成本作嚴肅文化探討嗎?中國人這不就已經在教給世界我要什麼我是誰了?那種隱約的「你還是只堅持你的美國價值」的腔口,也是一種不知變通轉念的固執認知。互相接近有過程,我想不到比流行文化領域的碰撞更有效的途徑。它不好,你不買賬是最直接的回饋。可惜,習治下的中國怕沒多少機會。

  41. 同意這篇文章毫無深度的評價.
    我還以為打開了微信或微博文章….

  42. 也覺得這篇太淺了 對端的影評期待更高一些

  43. 人傻錢多 國內例多 fing錢也多

  44. 這篇文章沒啥深度可言…迪士尼傲慢、亂用符號,很多公衆號都寫得出…btw説到公衆號,文中這種幾句話一段、幾句話一段的行文佈局很公衆號XDD以至於我一度回到上面作者那裏看是不是從公衆號轉載過來的

  45. 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它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