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语书写文学,在不同的华文地区都有人实践、探索,比如台湾有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的文学创作。这类创作的萌生和兴衰、提倡和争议,每每和语言政策、身分认同等因素有关。在香港,粤语是主要人口的母语(根据2015年香港统计处发表的报告书,6至65岁的本地居民中,88.1%以广州话为母语),而粤语入文就是由来以久的香港书写传统。其中香港作家董启章的《时间繁史‧哑瓷之光》、黄碧云的《烈佬传》在香港和海外文学界都广受肯定,它们都采用了大量粤语;另一边,网络上则不乏贴近大众的粤语创作,如“纸言:香港小说文章网”、“连登讨论区”的“讲故台”,都颇受欢迎。近日又有《回响──粤语文学期刊》出版,其自我介绍中写:“《回响》系一本属于香港人嘅粤语文学期刊,有一半嘅内容系粤语小说,另一半嘅内容系其他类型嘅粤语文章。”这更令粤语与文学的关系成为一时热话。
文学社群对粤语文学期刊的反弹
“不必预设标准,说写多少粤语才是香港文学。有人可能不自觉地受粤语影响,有人自觉地用多用少,都应该是自由地去做。”
今年5月,《回响》在香港众筹出版,筹得金额超出了目标五倍以上;7月初出版创刊号,3500册大约在两周后售罄。《回响》支持者众,的确不负命名者的寄愿。而杂志的诞生,或许源于对教育语言政策的反应。例如编辑阿择质疑香港的普教中(用普通话而非粤语在学校教中文)政策,担心粤语的地位受到怀疑,并主张问题源于大家不能写自己的语言。而网民和读者的支持,显然与近年捍卫粤语的风潮和应。2014年,以捍卫粤语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港语学”创办广东话征文比赛;2016年,书籍《香港语文──听陈蕾士嘅秘密》出版,尝试用粤语改写香港中学中文科范文;2017年,香港大学生会刊物《学苑》以“香港新文学运动”为题,提倡“以香港话写作”;今年,“粤字改革学会”在 Facebook 提倡为粤语创立自己的文字体系。这些热情的探索,似乎与香港自2014年以来的政治环境、社会运动等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回响》面世前,它的 Facebook 专页帖文以至媒体访问,早就在文学社群引来异议。其中有香港作家、评论人的网络回应,也有香港文学刊物《字花》的网上刊物《别字》以〈同声唔同气〉为题,重提香港文学的粤语书写传统;而以文学为中心的网上发表平台《虚词》则就《回响》引发的多方讨论筹组了小辑。例如作家黎国威质疑“书面语”和“口语”是否可以如《回响》主编所言可以二分;作家沐羽也撰文指出杂志漠视前人耕耘,“举著立意良善的旗帜先踩别人几脚,再吹奏自己踩的角度多么精准”,结果“一开口就得罪大半个文学场域的人”。文学社群的反弹显然跟《回响》团队创刊时提出的文学观点有关。粤语入文是香港文学的既有传统,惟《回响》提倡“纯广东话”书写之余,揄揶历来粤语入文只是“加插几句广东俗语,就算系香港特色”。此说未有考虑粤语与书面语融合、撞击的意义,且隐隐把前人耕耘描述成有待拯救的荒地。此外,尽管杂志副题包含“文学期刊”四字,但总编辑山城猪伯曾对“文学性”颇有微言。他接受立场新闻的专访时批评:“香港文坛偏重文学性,故事性强的作品受到贬抑”,而他以“赚到钱”为《回响》日后成功的指标,相信做旺“巿场或者产业”就能“推广文学”。以上观点显然带有雅俗之争的味道,惟他对粤语的文学效果终究著墨不多。
《回响》才出版了两期,其观点尚待在实践过程中调整,粹炼,例如“纯广东话”书写的主张,近日已调整为“本体系粤文”,并容纳普通话和外文。本文无意急著和应或反驳,但愿藉著访问几位学者和作家,深化粤语文学的思考。究竟粤语文学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粤语书写与香港文学以至香港本身的关系是什么?相对于纯粹的粤语书写,港式中文的传统有什么特色和意义?文学书写中混用粤语与书面语,甚至英文,在美学和文化上有什么意义?
粤语文学,不只有粤语
“如果只是因为大家不爱看书面语,就变成口语书写,这种思维本身就矮化了粤语。粤语不等如俗,粤语美学也可以好深奥。”
粤语入文,在香港起码可以追溯至晚清。黄仲鸣博士专研通俗文学,注意到粤语入文源于大众化的目标,他在访问中说︰“粤语入文,一开始无非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第一个应该是清末的郑贯公,他本来崇拜康有为,后来跟从了孙中山的革命派。为了让百姓更容易接受,他在自己创办的《唯一趣报有所谓》(简称《有所谓报》)加入了广东话,结果比孙中山正正经经的《中国日报》销量更高,可见粤语入文真的能够吸引读者。这与其说是商业行为,不如说是革命策略。”若把镜头从香港拉开,粤语入文还可以追溯更远。例如明清时期的粤曲粤剧︰“他们表演时,会在文言中爆出广东话,好亲切,能够吸引观众,但这不只是为了商业,初衷是把艺术推广至民间。”不管是《有所谓报》还是粤曲粤剧,大众化都另有政治或艺术上的考虑,不只是为了营利。
君呀,试睇吓近日世界点样子情形,实在唔忍再问,就系危同累卵,不久就大起风云。况且举国人心,好似染著长睡嘅症,若不力为唤醒唎,一味地黑天昏。唉,我今日重有一点精神,还想尽的我本份。心实不忍,望我同胞齐发奋。虽则我呢吓谐言讽世啫,未必系乱讲时闻 。
(译)君呀,试看看近日世界什么样子情形,实在不忍再问,就是危同累卵,不久就大起风云。况且举国人心,好似染著长睡的症,若不力为唤醒,一味地黑天昏哩。唉,我今日重有一点精神,还想尽的我本份。心实不忍,望我同胞齐发奋。虽则我这个不过是谐言讽世呀,未必是乱讲时闻 。
──汉存︰〈有所谓〉,《有所谓报》
“粤语文学”一词,最近让人津津乐道,在文学研究中则未必算是常用概念。黄仲鸣以吴语小说为参照,主张局部采用粤语的也算是粤语文学︰“《海上花列传》是吴语小说,对白多用苏白,文学史都说它是吴语小说。张爱玲很喜欢它,看到很多人读不懂,就把它译成白话文。叙述用白话文,对白用广东话,能说不是粤语文学吗?要看有没有论据支撑。以前的粤语小说、苏白小说,往往都是这样处理。”黄仲鸣曾在2008年发表〈粤语文学资料初探(1900-1970)〉,提出粤语文学不限于纯粤语书写,还兼及它和白话文、文言、外来语融合的不同组合。
粤语不等于俗
“比如维特根斯坦,会怎样说(粤语)?特朗普又会怎样说(粤语)?我就会模拟、想像,借此活化自己的想法,也在语言里和他们打个照面。”
黄仲鸣提到昔日粤语入文具有大众化的作用,网络作家沈卓怡也有类似的考虑。她曾以另一笔名发表用纯粤语撰写的小说,描写大学宿舍的爱欲,大受欢迎。其大众化的目标,紧扣网络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她对笔者说︰“小说在连登讨论区发表,不能期望个个有阅读习惯,接受书面语。用了粤语,他们会觉得更容易消化,就像看其他帖文。始终那是大家会讲的语言,他们会觉得亲切,就像有个人在你面前讲故事,更有真实感。”
不过对于这种大众化的目标,香港文学研究者、作家陈智德却有所保留,担心它把粤语当作工具︰“用粤语来创作的文学传统由来已久,不同时代各有思考,但都会针对艺术层次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大家不爱看书面语,就变成口语书写,这种思维本身就矮化了粤语。粤语不等如俗,粤语美学也可以好深奥。”
诗人饮江以擅用粤语见称,他自言未有预设读者是谁,也无意以粤语作招徕。他相信对以粤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这样写“是邀请,也是挑战”,而对其他读者的挑战无疑更大了。另一方面,他会设想其他人怎样说粤语,借此活化自己︰“我在粤语环境长大,自然会讲粤语,但其他人呢?比如维特根斯坦,会怎样说?特朗普又会怎样说?我就会模拟、想像,借此活化自己的想法,也在语言里和他们打个照面。我有些顽皮,而粤语对我来说比较自在,可以来一点无稽、非份的想法。”对他来说,粤语与大众化无关,而是有助结合新元素,带来新元素。
上帝呢
上帝讲广东话
就真系纯正得嚟
唔讲得笑嘞
巴别塔
嚟真㗎
(译)上帝呢
上帝讲广东话
就真是不止纯正
还不能乱开玩笑
巴别塔
动真格的
──饮江:〈停车暂借问之卡夫卡广东话〉
“文学书写中的广东话,需要调整很多,总是简化了的⋯⋯很多人预期粤语用于某类对白,比如生鬼(生动滑稽)、巿井的就讲粤语,正经深情就不写广东话了。我就试试反过来。”
小说家董启章在小说《体育时期》、《时间繁史》中用了大量粤语,他无意借此吸引以粤语为母语的香港读者,或排拒其他读者,他这样说︰“即使我写广东话,也会去除过多的语气词,令它看起来灵活些,简洁些。广东话语气词在口头上好丰富、精采,一变换就改变了整句意思,但好难在书面上呈现,太多的话,香港人能懂,但也会有阅读障碍,更遑论不懂粤语的读者了。”他考虑的不只是读者接收,还有文学效果。“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有时贴近,有时有距离。白话文不完全是我手写我口,粤语书写也不是。文学书写中的广东话,需要调整很多,总是简化了的。好多人用广东话写故事,过瘾。至于那些广东话有没有文学性?有没有创造出广东话的文学语言?那是另一回事。”如此思考,也可见于黄碧云《烈佬传》的实践。另一方面,董启章还希望在作品中扭转粤语的刻板形象︰“很多人预期粤语用于某类对白,比如生鬼(生动滑稽)、巿井的就讲粤语,正经深情就不写广东话了。我就试试反过来,写人好严肃地讨论文学,或真挚地谈情时,用广东话。广东话不一定只能通俗,日常生活不同层面都能用,为什么不能在小说中当作严肃高雅的语言去探索?”
你啲画真系奇妙,将共时性完全呈现出嚟,但系又唔排除历时性,呢样嘢我嘅小说做唔到。时间喺里面循环,系个有边界但系无限嘅溜冰场,讲得好好。喺里面,终结再唔系终结。开始亦唔系开始。冇死亡,只有永远嘅生命。永恒。我应该好似𠮶对少男少女一样,去到沙边。你想去,我陪你去。去到海边,企喺块浮冰上面,一路漂浮出去。直到块冰溶解。一直沉落去,沉到海底。
(译)你的画真是奇妙,将共时性完全呈现出来,但是又不排除历时性,这件事我的小说做不到。时间在里面循环,是个有边界但是无限的溜冰场,讲得好好。在里面,终结再唔是终结。开始亦不是开始。没死亡,只有永远的生命。永恒。我应该好似那对少男少女一样,去到沙边。你想去,我陪你去。去到海边,站在一块浮冰上面,一路漂浮出去。直到块冰溶解。一直沉落去,沉到海底。
──董启章:《时间繁史‧哑瓷之光》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关系若即若离,文学研究者、诗人岑学敏也对此思考甚深︰“文学当然会记载我们的语言怎么运用,但它的另一作用是更新语言运用。所以你在文学中运用那种语言,可以异于口述,在书写过程中试验、更新它。”他曾以粤语写现代诗,也相信纯粤语书写可以尝试,但又提醒我们︰从文学更新语言的角度去看,“有时候不能追求这么纯粹。”
粤语只属于香港吗?
“要把政治情意结和学术分开。政治情结值得尊重,但我担心混淆它和学术,会扭曲了文化的问题。”
沈卓怡回顾自己的纯粤语小说,自言不敢说那是文学,但相信这类语言运用很有香港色彩︰“纯粤语创作,好本土,好香港。用书面语创作,各地都有很多,但只写粤语,令人一看就知道出自香港人。这样运用语言,这样创作,相信只有香港人了,那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语感,特别亲切。你写书面语,可以模仿其他地域的用字,但口语用字有香港人自己的特色。”
董启章也认为粤语贴近香港,那正是他运用粤语来写小说的目的之一︰“当我想呈现香港人真实的状态时,会用粤语。这包括外内两面︰外在是地方生活,所以会这样说话;内在是指大家心里的语言,那就是广东话。”他同意粤语对香港文学来说重要︰“每个地方的文学都与特定的生活语言有密切关系,去除了粤语因素,就是抽象地建立的文学。”另一方面,他强调粤语书写理应自由和多样︰“不必预设标准,说写多少粤语才是香港文学。有人可能不自觉地受粤语影响,有人自觉地用多用少,都应该是自由地去做。”
岑学敏则提醒,粤语及其书写都是跨地域的︰“粤语不只属于香港或广东,很多马来西亚、新加坡人也讲粤语。我在新加坡买了一本书,叫《马来亚粤讴大全》,列出了一大堆20世纪初在报纸上用粤语写的打油诗。”另一方面,香港的语言环境不限于粤语,文学书写中的粤语也可以展现不同的地域色彩︰“你写香港故事,等同全篇都要用粤语吗?我会打个问号。小说角色未必都是粤语使用者。即使你坚持纯粤语书写,也可以按角色设定来决定他用哪一种粤语。比如香港的,和新加坡的,有微妙的分别。你可以藉用词不同来展现人物背景。”
年近岁晚,实见心烦,大众担愁都系怕度岁关。世界一日日难捞钱恶赚,各行生意一样艰难,只为股份炒过树融都炒到,又遇著银行咁主固都哙变座冰山。近住佢一定冻亲好似传染病患,越传越冷冇法遮拦。呢阵巿上个的金钱多极度有限。唉,真可叹,年底各人财政咁恶办,点得落场银纸雨等你地拾到开颜!
(译)年近岁晚,实见心烦,大众心有忧愁都是怕过年关。世界一日日难讨生活钱难赚,各行生意一样艰难,只为股份炒过树融都炒到,又遇著银行这么坚固都会变座冰山。靠著它一定著凉好似传染病患,越传越冷没法遮拦。这阵子巿上那些金钱极其少。唉,真可叹,年底各人财政都难周转,怎样才能下一场纸币雨等你们捡钱捡到合不拢嘴!
(一九一四年一月十七日)
──古︰〈年近岁晚〉,载李庆年编︰《马来亚粤讴大全》
陈智德则认为,粤语入文早已有之,不必强调用了粤语才能代表香港文学,至于近五六年对“粤语文学”的提倡和讨论,其实是对语言教育政策以至社会环境的反弹。“讨论这个现象,要把政治情意结和学术分开。政治情结值得尊重,但我担心混淆它和学术,会扭曲了文化的问题。”
港式中文和香港文学,可以多混杂?
“能够用粤语念出书面语,所以香港书面语就是粤语的一部分。普通话的说和写,大体上是统一的,而港式中文恰恰胜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不一致的沟通。”
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陈智德更珍视港式中文传统中的言文分途︰“我们日常讲广东话,另一方面能够用书面语组织中文,再用粤语念出来。在内地,他们未必能够用方言念出他们的书面语。但我们有长期的训练,能够用粤语念出书面语,所以香港书面语就是粤语的一部分。普通话的说和写,大体上是统一的,而港式中文恰恰胜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不一致的沟通。这传统可以追溯至明清以来在香港、广东的读书人。言文不一的系统,让港式中文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传统语言,更原汁原味。粤语的书面语,有部分是古雅的语言,粤语把它变成口语来运用,在粤剧中也有不少例子。现在大家讨论粤语文学,仿佛只想把口头语音化成文字,这样反而扭曲了粤语的文化功效。如果我们勉强弄成言文一致,以为这样才能代表这个地方的语言,其实是搞错了问题。”
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
愿丧生回谢爹娘
──唐涤生《帝女花‧香夭》
另一方面,口语和书面语的混用有其美学意义。沈卓怡写过纯粤语小说,在网上大受欢迎,但此后没有坚持纯粤语创作︰“我写宿舍男女关系,可以佻皮一些,粤语能够生动地表现。后来写悲伤的爱情故事,想营造气氛,把心理、动作写得更细腻。试过用口语去写,效果不太好,后来就换作用书面语叙述,粤语写对白。这样处理能保留真实感和临场感,让对话贴近日常语感,又能加强情感描写,比较适合我。”
而那个男人就像故事中的杨采妮,本来和我姐姐相约去看一出电影,却于当日人间蒸发。于是这出电影还未开场,便已散场。“佢问过我,钟唔钟意食菠萝。”她有点失落地说。 我知道自己的猜测没有错,那个男人果然是个神经病,他以为自己是金城武吗?“如果佢系重庆森林嘅主角,咁你就系堕落天使嘅主角。”她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看过堕落天使。“过几日睇下啰。”右手拿著一根烟的她低下头来,盯著自己的全黑帆布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不知道是不是在想那个男人。
(译)而那个男人就像故事中的杨采妮,本来和我姐姐相约去看一出电影,却于当日人间蒸发。于是这出电影还未开场,便已散场。“他问过我,喜不喜欢吃菠萝。”她有点失落地说。 我知道自己的猜测没有错,那个男人果然是个神经病,他以为自己是金城武吗?“如果他是重庆森林的主角,那你就是堕落天使的主角。”她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看过堕落天使。“过几天看看啦。”右手拿著一根烟的她低下头来,盯著自己的全黑帆布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不知道是不是在想那个男人。
──沈卓怡:〈细佬手扎〉
书写语言的混杂性,还具有文化意义。饮江的诗作不只糅合粤语,还有中国古典韵文和英文歌,例如〈人皆有上帝〉糅合了〈天伦歌〉和 Marian Anderson 的歌曲 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 See。他相信混杂的语言状态更能表达这世界︰“粤语令我自在,对我的意义也很大,但我不能恃著它走通这世界,把一切表述、探讨做到最好。卡夫卡问,我们的文字能不能拓阔别人的世界,照亮自身的存在?如果纯粹的粤语能达至这个效果,那就这样写吧,但也可能形成障碍。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是好想用其他语言去表达,可惜我不会。我觉得没有一个纯粹的语种能够表现这么纷纭、古怪的世界。”
人皆有上帝
翳我独无
上帝说
系你自己攞嚟嘅
人皆攞嚟嘅
系有
翳独我攞嚟嘅
系无
这痛苦
这痛苦
没有谁知道
这痛苦
nobody knows
but
耶稣
(译)人皆有上帝
凭啥就我没有
上帝说
是你自己找的
人都是自找的
是有
难道就我是自找的
是无
这痛苦
这痛苦
没有谁知道
这痛苦
nobody knows
but
耶稣
──饮江:〈人皆有上帝〉,《于是搬石沿街看节日的灯饰》
“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我们都喜欢把英文放在中文里,你能说这不是粤语书写吗?很难。我们的语言一直在转变。”
董启章观察到,不少香港作家的书面语都具有粤语色彩,口语和书面语不能截然二分。“也斯的中文,多用‘好似’而不用‘好像’,语调、节奏都像广东话。黄碧云是另一种,广东话、书面语和古文,什么都有。你说她是不是特意写广东话?我想已经不能区分了。”他还比较了外地用母语创作的经验,指出粤语入文可能比纯粹的母语书写更具特色︰“爱尔兰尝试用本土语去写,威尔斯也有。我对这些不够熟悉,印象中它们不像香港文学那样,能够用混合的方式去做。有些作家用威尔斯文写出一整本,那么有没有人让母语随意进出,甚至让它在对白以外的叙述部分也自出自入?我不肯定,但印象中很少著名的作品,像香港文学那样自由地混用母语。”
岑学敏则指出,港式中文本来是混杂的,甚至包含了英文︰“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我们都喜欢把英文放在中文里,你能说这不是粤语书写吗?很难,因为我们平日说话,真的不只是纯粹的粤语,我们的语言一直在转变。”他认为从语言角度来思考身份,1990年代已有先例,但当时的思考方向和今日不大一样︰“九七前兴起香港身份的讨论,当时大家都强调混杂性,周蕾、也斯都这样讲。”而香港作家的中文,往往受到外文的影响︰“香港文学,养分四方八面,不只是来自五四的白话文,所以才有三及第。”三及第一般指混杂白话文、粤语和文言的创作,其中文言也可以换成英文。即使没有夹杂外文,仍可能包含外文转生的元素︰“例如也斯,明显不只是从华文传统中汲取养分。以前的文学杂志都注重译介,那些译介对象往往就是影响的来源。中文,不只是跟中国对话。”
香港文学,除了粤语,还有越界。
多謝分享,非常認同作者講法。的確純粵語寫作期刊作為噱頭或政治意義大於學術意義,但喺現今教育政策下粵語逐漸被貶抑,作為正向歧視保存粵語嘅手段可以理解,希望可以帶動潮流,有更多唔同類型嘅粵語期刊出現。我真係好_鍾意廣東話!
書面語,腦海用廣東話去寫作跟用普通話寫作其實也是兩回事,至少是有差——有人習慣寫完東東之後會用廣東話讀讀看,看看「文氣」如何,但老子以為文氣好棒棒的很順,但你給一個用普通話為母語的卻可能會覺得怪怪的,這是我個人經驗
好文。相當認同「書面語就是粵語的一部分」,因為我從小就是以粵語默念書面語的。既然我們可以粵語誦讀書面語,又怎麼可以說書面語就是普通話?我一直認為以這種理由推廣普教中才是匪夷所思。推廣粵文是好事,但不用因而否定書面語。因為不同地區的書面語,本來就會受到該地區的口語影響。就好像北方人寫的書面語,從用詞到腔調節奏都會與香港人不同。台灣人的書面語,也會與香港人不同。這是文化差異。書面語不只是課本上的課文,並沒有標準樣式。香港的書面語和口語都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必須並存,而非割裂。
好文 謝謝
「語言就是溝通」簡化了文字背後的歷史、情感、身分歸依和美學。但這四樣嘢確實許多中國大陸人都沒能從普通話中得到,反而講四川話、福建話的人或許可以理解。有些吹捧只講普通話的人不理解這些因素,只是可悲;但要照自己那一套,去剝奪其他人的歷史,就是可憎。
點解唔提吓高雄嘅三及第文章,小思都同佢編咗本選集
寫得好,謝謝作者。
強調粵語文化,加強身分認同是不錯的,普通話是黨的語言。聯想到內蒙家長學生有為捍衛蒙古語而跳樓,香港這方面的憂慮意識不是多餘。
其實我識睇粵文仲早過識講粵語。點寫作都好,最緊要有拓擴到語文既可能性,先至可以表達越黎越多微妙情感。粵文、文言、英文,莫不如是。
語言就是溝通,其他只是附加,香港就是自認粵語高人一等,到今天被中國惡搞國安法,台灣也走過國台語的困境,希望讓時間給出空間生存吧。
Anyways, 我觉得文中所讲的,不同人对语言不同的看法和努力,都是他们的自由,也值得尊重。
用行动支持自己心中所想,很理想。
我好鍾意廣東話嘅,而家几乎每日都會用廣東話發啲WhatsApp post caption,我覺得用朋友嘅母語同佢傾係最高級嘅尊重,也都希望可以親密一啲,咁嘅feeling我相信啲人都有噶。作為半瓶水嘅linguist,我喜歡世上林林總總嘅語言,但係我至鍾意嘅語言,一定係有我鍾意嘅人喺嗰度。
溝通豈有定式?做人最緊要嘅係做自己相信嘅嘢吖嘛。我都相信時間會證明,廣東話唔會式微,事關有咁多生性犀利嘅廣東人。
我實鍾意中文唔同嘅書面語和口語,至鍾意嘅就係哈爾濱話,普通話同廣東話,既然鍾意,那就會努力保護,冇投入努力嘅愛一定係假。
LOL
很喜歡這篇文
書面語在香港人的生存狀態裏自有其一席之地,不容抹殺。而況就算是粵語,今日香港人既粵語可以同廿年前唔同,無可避免受內地流行語影響,你是不是也要「淨化」?咁就柒喇,你做梗同文學相違背既事。
是喇,這不是還原粵語的應有地位,這其實是語言淨化運動吧。
文學是捕捉真實狀態,如果香港人的真實存在狀態就是混雜模糊,你一要求純粹就失真,徒變成政治口號。國族草創期,總有比較激越極端的人。但無拉拉撻文學個朵,棧自己頭痕。是不是文學留給人家去說會比較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