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語書寫文學,在不同的華文地區都有人實踐、探索,比如台灣有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的文學創作。這類創作的萌生和興衰、提倡和爭議,每每和語言政策、身分認同等因素有關。在香港,粵語是主要人口的母語(根據2015年香港統計處發表的報告書,6至65歲的本地居民中,88.1%以廣州話為母語),而粵語入文就是由來以久的香港書寫傳統。其中香港作家董啟章的《時間繁史‧啞瓷之光》、黃碧雲的《烈佬傳》在香港和海外文學界都廣受肯定,它們都採用了大量粵語;另一邊,網絡上則不乏貼近大眾的粵語創作,如「紙言:香港小說文章網」、「連登討論區」的「講故台」,都頗受歡迎。近日又有《迴響──粵語文學期刊》出版,其自我介紹中寫:「《迴響》係一本屬於香港人嘅粵語文學期刊,有一半嘅內容係粵語小說,另一半嘅內容係其他類型嘅粵語文章。」這更令粵語與文學的關係成為一時熱話。
文學社群對粵語文學期刊的反彈
「不必預設標準,說寫多少粵語才是香港文學。有人可能不自覺地受粵語影響,有人自覺地用多用少,都應該是自由地去做。」
今年5月,《迴響》在香港眾籌出版,籌得金額超出了目標五倍以上;7月初出版創刊號,3500冊大約在兩周後售罄。《迴響》支持者眾,的確不負命名者的寄願。而雜誌的誕生,或許源於對教育語言政策的反應。例如編輯阿擇質疑香港的普教中(用普通話而非粵語在學校教中文)政策,擔心粵語的地位受到懷疑,並主張問題源於大家不能寫自己的語言。而網民和讀者的支持,顯然與近年捍衛粵語的風潮和應。2014年,以捍衛粵語為宗旨的非政府組織「港語學」創辦廣東話徵文比賽;2016年,書籍《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出版,嘗試用粵語改寫香港中學中文科範文;2017年,香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以「香港新文學運動」為題,提倡「以香港話寫作」;今年,「粵字改革學會」在 Facebook 提倡為粵語創立自己的文字體系。這些熱情的探索,似乎與香港自2014年以來的政治環境、社會運動等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