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硕:日本为何掀起怀念李登辉、声援周庭的热潮?

从怀念李登辉的“日本精神”,乃至相挺周庭的 #FreeAgnes 运动,日本社会在这两位不同世代、不同路线的台港政治家身上,究竟看到了什么?
2020年8月5日,周庭在香港西九龙法院出席聆讯。

近两周来,有两位台港政治家分别攻占了日本媒体头条。首先是在七月三十号逝世的台湾前总统李登辉,除了电视新闻即时报导之外,各大报也均推出相关报导、特集和社论,各党政要纷纷发表吊辞,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亦率跨党派议员赴台吊祭。

而紧接着在八月十号港警对民主派人士的大搜捕中,前香港众志成员,长年扮演对日倡议窗口的周庭遭到逮捕。相较于其他海外媒体将焦点放在黎智英身上,在日本不仅是媒体大幅报导周庭,更有许多名人纷纷发文声援,“#FreeAgnes”登上了日本推特热门HashTag。“日本对华政策国会议员联盟”紧急召开记者会,与学者联名要求日本政府有所作为,日本政府也正式表示关切,各地更出现民众自发的抗议集会。

对于李登辉的生平事迹,以及周庭的香港民主运动之路,已无需在此赘述。但对于两人作为外国政治人物,为何会在政治冷感的日本先后掀起热潮?无论是两人的支持者或批评者,均往往以“亲日”一语带过,这只撷取了李与周身上“日本”的一面。要解读这股热潮,不能忽略了日本在地的社会脉络,以及两位政治家的复杂性与不同的外交路径。

“日本优越感”的失落与焦虑

自明治维新以降,“脱亚入欧”的日本开始自诩为亚洲第一先进国,特别是击败俄国与清朝后,富国强兵的目的更是渐渐从“自保”转向“称霸”。而这股自尊虽然受到二战战败的打击,但在战后民主化以及经济发展之下,日本是东亚第一的“经济先进国”与“民主先进国”,成为了日本社会不分左右的普遍集体意识。而当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Japan as No.1”的口号得到世界性的注目与承认,也更加巩固了日本的优越意识。

或许比起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来说,日本的经济与政治表现并不算差,但曾为“No.1”的优越感,造成与现况间的极大的认知失调,在未来又看不见回升方向,这让许多日本人感到非常焦虑,迫切需要一个“让日本重返荣耀”的出口。

但随着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91年崩坏,日本的经济进入了“失落的N年”,年数至今仍持续延长中。其中原因包括了美国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与企业的产业与金融策略、房地产泡沫本身的不安定性等等,在此先不赘述。目前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洋被海尔买走、东芝卖给了美的、夏普则被收进了鸿海旗下。而半导体由台积电与三星争霸,手机市场则全非苹果与三星的对手。日本虽仍握有许多先进技术与专利,且仍有如丰田汽车等世界屈指的企业,但已大不如前。

经济衰退造成青年就职困难,在1993-2004年间出社会,遭逢了“就业冰河期”的世代,在日本被称为“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企业为缩减人事成本,非典型雇用(定期契约约聘、派遣、工读等)开始盛行,即便景气好转,失业率下降,非典型雇用仍持续扩张至今。日本非典型雇用的比例在1984年为15.3%,到了2019年则为38.3%。在今年一项针对跨国17~19岁青年的意识调查中,只有9.6%的日本年轻人觉得国家在未来“会变好”,回答“会变坏”则有38%,均是各国中最为悲观的。更糟的是,面对逆境,只有18.3%的日本年轻人,觉得“自己能改变国家社会”,亦是各国最低。

比起经济发展,现今的日本社会更常讨论“贫困问题”。而即便并未流落街头,许多日本人也长期倚赖父母的退休年金接济,甚至到四五十岁,在经济上仍无法自立,甚至出现所谓“8050问题”(50~60岁的子女,倚赖80~90岁的父母生活)但高额的社会福利支出,也让日本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近二十年来日本政府持续推动年金改革,希望劳工能多工作几年,晚点退休,但这又让銀发贫困的问题恶化,也让许多劳工对退休后的生活感到不安。

2020年3月26日,日本东京的上班人士。
2020年3月26日,日本东京的上班人士。

除了经济地位的衰退外,东亚唯一“民主先进”国的地位也在动摇中。在2010年民主党政权时代的日本,其新闻自由指数曾上升到了史上最高的第11名,但政党轮替后,在2019年为第67名,落后于韩国(41名)与台湾(42名)。而在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性别落差指数中,日本则为第121名,落后于同样垫底的中国(106名)与韩国(108名)。而长年低迷的社会抗争与投票率,也早已不是新闻,去年的参议院大选投票率仅有48.8%。

或许比起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来说,日本的经济与政治表现并不算差,但曾为“No.1”的优越感,造成与现况间的极大的认知失调,在未来又看不见回升方向,这让许多日本人感到非常焦虑,迫切需要一个“让日本重返荣耀”的出口。

放不下的 Japan as No.1:“日本礼赞”的崛起

在希望重返“Japan as No.1”的焦虑之下,所谓“日本礼赞”节目开始出现。根据媒体研究者早川忠典的定义,“日本礼赞”节目类型可分为下列五种:日本伟人故事、旅外日本成功人士故事、外国人对日本文化、工艺的赞赏、日本人体能并不劣于白人的证明以及日本的世界纪录。例如到海外寻访日本制商品、在当地成功的日本人等等。

而立命馆大学副教授富永京子与其团队则进一步分析,此类节目最早出现于2000年,在2015年每周则有五档“日本礼赞”节目。而这类节目之所以盛行的原因,乃是其满足了日本人“自认优秀”但又“渴望外国认同”的集体心态,因其收视率都相当不错。

相同的心态也反映在对历史议题的态度,以及对邻国的观感上。就历史议题而言,右翼将日本社会的衰落,归咎于对殖民与二战历史的过度反省,将之称为“自虐史观”。并主张透过对殖民与二战历史的翻案与重新肯定,可走出一条重拾“日本精神”的复古道路。与此同时,中韩在经济与文化上亦开始崛起,同时又作为历史翻案的对象,因此对过往“日本精神”的肯定,就连结至当代“反中反韩”的政治态度。并开始将立场不同者贴上“反日”的标签,强调自身路线与日本认同的连结。

与前述“日本礼赞”节目出现的时期相同,这条路线亦是于2000年左右在日本社会浮现。漫画家山野车轮在2005年的畅销作品《漫画嫌韩流》,被视为是对《冬季恋歌》等韩流崛起的反扑,也是“反中反韩”兴起的重要里程碑。其后随着历年的国际政治摩擦,以及不同议题持续交互影响、激化,包括慰安妇、钓鱼台(日本称尖阁)、独岛(日本称竹岛)、历史教科书、中国毒饺子、反日游行、韩国征用工等等,“反中反韩”意识从保守派渐渐扩散至一般大众。

而与“反中反韩”意识互为表里的,就是希望透过“亲日国”的正面言论与消费偏好,取得对日本的认同。来自所谓“反日人士”的批判越是刺耳,就越显得“亲日国”的温暖。

例如有所谓“世界第一亲日国”的套装行程,专程寻访日本殖民时期的政绩与伟人事迹,并以能与李登辉座谈作为卖点。在该行程宣传网页中所贴出的顾客意见则写道:“以前到冲绳、中国、韩国旅游时,都觉得日本人以前犯了许多错误。但参加这趟台湾之旅后,感觉到日本人真是太厉害了…令我恢复了作为日本人的自信”。

2019年1月13日,日本冲绳,一名男子在庆祝“成年日”时因非法改装电单车被警察拘捕。
2019年1月13日,日本冲绳,一名男子在庆祝“成年日”时因非法改装电单车被警察拘捕。

朋友困惑地问我:“他们要找的『日本精神』是什么,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就如许多中国朋友以“保留了真正的中华文化”来“赞赏”台湾,解释台湾社会在今日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

“日本经验”时间差:世代差异与价值“扭曲”

前述日本基于衰退所造成的焦虑感,导致对外界认同的渴望,创造出了李登辉与周庭作为“亲日外国政治家”,在日本舆论上的需求背景。但二者的日本经验以及政治价值,又随着世代不同,而有所差异。

李登辉与日本的渊源,先是来自他成长于日治台湾的背景,特别是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思想薰陶,令其一生都持续汲取日语世界的新知。而在从政之后,在台湾艰难的外交处境下,致力维系与日本政界的人脉,卸任后更经年于日本媒体上接受采访以及发表评论。

许多日本媒体,经常会以李登辉作为台湾战前世代的代表,引用其发言主张“日本殖民善政,令台湾人感念不已,故亲日至今”、“台湾有今天都是因为传承了『日本精神』”。相关论述是在日本漫画家小林善纪在2000年的《台湾论》系列作品中,李登辉在作品中大谈“日本精神”,而开始广为日本社会所知。特别在与中国、韩国连年因历史议题的对立下,这番诠释固然让日本人听了顺耳,缓解了前述的焦虑感。

但实际上,此一论调是直接跳过了战后数十年的政治演变,也忽略了台湾不同世代间,甚至是战前世代内部,有着相当分歧的日本经验。

在许多台湾战前世代的访谈当中,都可以读到二战时在台湾被动员上前线,“当炮灰”的经验。而战争体验如何影响日后的思想,亦随着个人的经历而不尽相同。就算是李登辉自己,在青年时期所读的河上肇等左翼理论,也绝非“大日本帝国”所喜。战后台湾历经冷战对立、与日断交及民主化,从殖民体验、经贸合作、旅游到流行文化,台日虽关系持续紧密,但每个世代的“日本经验”都有所差异。

周庭与其同世代台湾年轻人的日本经验,则多半始于动漫、电玩、演艺、饮食、旅游等文化层面。因此周庭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与了解,让许多日本人感到亲近,并间接作为肯定日本文化软实力的见证,满足了日本人希望被认同的心态。但港人无论在消费上如何喜爱日本产品,在回忆起二战时受日本军事占领的岁月时,“皇军”至今仍是与“黑警”相近的负面词汇。

而台湾主体性的建立,也影响了台湾人对日本的看法。在战后初期的政治局势中,“台湾”的存在,长年被希望推卸殖民责任的日本政府、抱持正统大中华史观的中华民国所共同忽略,甚至打压。而近年在发掘与重建包括日治时期在内的台湾文史时,则经常被一竿子打翻为“殖民肯定论”。无论在大中华与大日本主义者眼中,李登辉都必须是,也只能是“岩里政男”(李登辉在日治时期的名字),而非李登辉。

但台湾主体性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台湾得以开始从台湾人的角度,重新学习、发掘、省思日治时期的历史,而非只是对大中华史观的反弹,或是对大日本史观的迎合。新世代的台湾人就算开始摆脱中华正统论下的“抗日史观”,理解到台湾人当中二战经验的复杂性,又同时因消费与旅游经验对日本感到亲近,但要说这就是对殖民统治的“感念”,亦是太过一厢情愿。

2007年5月31日,台湾前总统李登辉访问日本东京。
2007年5月31日,台湾前总统李登辉访问日本东京。

例如笔者曾接到某台湾青年团体朋友的联络,说收到了有某日本青年团体要来台湾寻访“失落的日本精神”,希望能与如李登辉一般,传承了真正“日本精神”的台湾青年交流。朋友困惑地问我:“他们要找的『日本精神』是什么,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就如许多中国朋友以“保留了真正的中华文化”来“赞赏”台湾,解释台湾社会在今日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在文化、族群多元而多源的台湾文化当中,确实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中华文化,但也包含了日本文化,还有原住民、新移民等各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今日的台湾。台湾不是一颗位处帝国边陲,冻存了某种中华或日本文化的时空胶囊,更非大中华或大日本的“正统”继承人。

这类言论,与其说是出自对台湾的观察,不如说是反应了说话者对自身文化“失落”的焦虑感,以致于投射到了台湾身上。

除了日本经验的差异外,在台港与日本的各政治派别之间,长期存在着外交立场与政治价值上的“扭曲”。在东西冷战对立当中,日本原本是右翼势力与国民党交好,左翼势力则有亲苏、亲中、独立路线等分歧,但都无视国民党独裁治下的台湾。而在七零年代日中建交,田中角荣等自民党的中国派崛起后,国民党已无法倚赖冷战架构维系对日关系,但其独裁作为与官样文章,亦难争取日本民众的支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战后的“中华民国”,与“台湾”一同从日本的教科书与媒体上消失。而香港在国际上建立政治主体性,则又是更晚近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历史遗绪下,有许多在外交立场上,支持李登辉与民进党的传统“亲台”势力,在政治价值(如性别、劳工、核电、族群、社福等)方面,反而较多(并非全部)是跟国民党比较接近,持保守立场的右翼。而日本的自由派或左翼,特别是较年长的世代,虽然在政治价值上较为接近台湾目前的进步势力,但囿于前述的历史遗绪对“(前)美帝马前卒”的台湾较为疏远,甚至敌视。长期“扭曲”之下,台日双方对彼此抱持刻板印象,因此经常产生误解。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场日本左翼社运团体的集会,据说是第一个参与该集会的台湾人。即便该集会是相当有历史的国际交流,许多日本成员仍对笔者表示,自己是第一次与台湾人交流,显示出日本左翼与台湾间的隔阂之深。而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日本成员直接对着我皱眉说:“你是台湾人?李登辉都跟右翼联手,很讨厌。”在交流一阵子,理解彼此理念之后,“台湾人=李登辉=日本右翼”的印象才渐渐淡去。也听说过日本左翼媒体采访独派历史学者,预设“台独=右翼=肯定殖民”,直到实际访问后,才知道误会大了。

“扭曲”的影响不分左右。在2013年太阳花运动之后,曾有冲绳的右翼团体邀请太阳花成员到冲绳交流。结果台湾的运动者在交流会上表示支持冲绳反美军基地运动,这让原本预设“台湾人=反中=支持美军基地”的该团体又惊又怒,怒斥台湾人为“共产党”,当场不欢而散。而在去年政治立场极右,标榜教主大川隆法能与世界古今中外伟人通灵的日本新兴宗教“幸福科学”,也曾出面“撑香港”,有不少港人就此不明就里地捐款给“日本朋友”,在许多日本人出声提醒后,才发现所托非人。

左与右之间:李登辉与周庭的对日外交路径

在太阳花学运之后,台湾作为“民主社会”的主体性,渐渐广为一般日本大众所知。许多不在传统“友台”网络中的日本自由派、左翼政治人物、学者乃至一般大众,开始看见台湾在民主化方面的成果,以及活跃的公民社会,因此基于价值上的共鸣开始关注台湾。最近的例子,就是在这波疫情下,日本社会将对日本政府防疫政策与官员的不满,投射到了台湾数位政委唐凤的身上,一时之间各大媒体争相访问唐凤,讲述开放政府、数位技术与公民社会的防疫成功叙事。

2020年8月4日,台湾已故前总统李登辉的追思会场。
2020年8月4日,台湾已故前总统李登辉的追思会场。

李登辉过世后的热潮,就是上述变化的产物之一。如前所述,在日本的李登辉形象,长期以来因其政界人脉、言论活动与对“日本精神”的论述等等外交活动路径,而经常与右翼连结。但若观察李登辉过世后的舆论,日本的自由派与左翼也基于对台湾民主化、本土化的肯定,而给与相当高的评价。可以说李登辉的政治主张虽无变化,但伴随着“民主台湾”在日本的存在感提高,对李登辉的评价也随之改变,得到了日本跨越不同立场的正面评价。

例如知名殖民史学者、冲绳大学的又吉盛清客座教授,就在冲绳时报回顾了台湾与冲绳多年来的密切往来,指出双方能有今日的密切关系,乃是有赖于台湾的民主化,而李登辉功不可没。与台湾的经贸往来,提供了冲绳摆脱对军事基地的依赖,作为“国际都市”自立的选项。而台湾的本土意识,与对民主自决的追求,也影响了冲绳人的政治意识。

但又吉也在文末坦言,李登辉对日本殖民的肯定言论,至今仍令他难以释然,无奈再也没有向本人请教的机会了。

而周庭的对日外交取径,则与以日本政要、媒体及文人为核心支持者的李登辉相当不同,是以社会运动作为起点。作为政治主体的香港,是一直到2014年雨伞运动之后,才开始在日本社会浮现。

例如每年在北海道大学举办的东亚公民社会论坛“HOKKAIDO DIALOGUE”,2014年2月是由中国、韩国、台湾、日本四方与会。到了2015年3月则新增了香港,由陈敬慈与方志信代表,台湾则由姚人多、陈为廷与魏扬与会,可看出是在2014年的雨伞运动后,方引起了日本对香港政治主体性的关注。

而在日本也于2015年爆发反安全保障法案运动时,成立了反安保学生团体“SEALDs”,太阳花、雨伞与反安保三场台港日的运动,开始在日本被相提并论,当中成员也不讳言受到台港运动的刺激。在2016年,SEALDs策划了一场与陈为廷、周庭与黄之锋的对谈,并出版为《日本X香港X台湾 年轻人永不放弃》一书。但当时周庭还需要透过翻译来参与对谈,在日本的知名度,也尚局限于少数关心各国社会运动的社群。

其后周庭的日语不断精进,经常在赴日时与学界、社运界与政界人士会谈、演讲,累积了不少人脉。根据“BuzzFeed News Japan”的专题报导,日本媒体对周庭的报导始于2014年6月4日的六四纪念活动,当时仅于报导中提及了17岁时“第一次参加”的周庭。而在2017年东京电视台的专题中,则首次以“民主女神”称呼周庭。但一直到2019年,在周庭于1月赴东京大学演讲反修例议题时,才又有媒体提及“民主女神”的称号,进而在6月反修例抗争爆发时,“香港『民主女神』周庭”透过媒体报导,一跃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实际上在香港“无大台”的组织结构下,周庭本人曾数度表明不希望被称为“民主女神”,但日媒基于销量考量,很难轻易放弃这个响亮称号。在主流媒体之外,周庭本人则更着力于透过推特等社群媒体,拉近与日本民众的距离,不仅开设Youtube频道,也在日本动漫杂志撰写随笔。喜爱日本偶像动漫,深谙日本大众文化的周庭,巧妙地将日本文化元素与香港社运结合,例如在获释后表示,面对警察时,是偶像团体“榉坂46”的名曲《不协和音》,支撑了自己对抗国家权力的意志。

《不协和音》的歌词充满抗争意识:“我不会说Yes / 不会点头 / 就算周围的人都这样做 / 我不会说Yes / 绝对不会保持沉默 / 我会持续抵抗到最后的最后”。但即便《不协和音》的歌迷众多,歌曲中的抗争意识,却未在日本社会激起涟漪。乐评家中森明夫就指出,音乐作品的意义,有一半是必须由听众来创作的,就像谈《Blowing in the Wind》一定少不了反越战一样。这次是来自香港的周庭,为这首日本偶像团体的歌曲,创作出了专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他认为这份“创作”,再次了打动日本人。

而当经常与周庭一同出现的黄之锋,在周庭在网路上爆红后,被日本网友指出很像近来在日本网路上爆红的眼镜宅男插图“起司(芝司)牛丼”。黄之锋随后特地贴文自称“黄芝丼”,还特别跑到香港的“SUKIYA”要点“芝司牛丼”(但因人太多作罢),又引起网民一阵哄笑。有许多日本网民表示,原本只是觉得好笑,好奇去google黄之锋,才第一次知道香港从2012年以来的抗争,以及黄之锋“长得一副芝丼样,其实是个革命家”。

2015年7月11日,日本东京的反安全保障法案运动,反安保学生团体“SEALDs”举行集会。
2015年7月11日,日本东京的反安全保障法案运动,反安保学生团体“SEALDs”举行集会。

但回到政局方面,日本安倍政权一向采取“国防靠美、经济靠中”与对中国“国防对立、经济合作”的方针,即便两国关系在2014年因钓鱼台问题跌进谷底,事实上仍是“政冷经热”。而后安倍总理持续努力让日中政府间的关系回暖,并且将2020年邀请习近平以最高规格的“国宾”访日,定位为其任期内外交的集大成。

在自民党内虽由与中国关系良好的二阶俊博干事长坐镇,但对习近平访日并非完全没有异议。自卫队出身的自民党参议员,前外务副大臣佐藤正久在今年一月接受媒体专访时即表示,“钓鱼台”、“日本人在中被捕”、“日本食品、饲料禁止输入”与“香港、维吾尔人权问题”,是习近平访日的四大障碍。

原本香港议题,在政府的谈判桌上可能只被当作筹码,但现在对香港议题的支持,与对台湾唐凤的关注一样,成为了日本民众对疫情表达不满的出口。

但佐藤也强调,他们这些鹰派之所以出来批评,并非反对习近平访日,只是主张应该借由访日前的交涉,交换一些实益,而非免费奉送。他认为最容易达成也最实惠的议题,应是解除食品与饲料的输入禁令,特别是他本人的选区就在福岛,对因核灾而发动的禁令感到心痛。钓鱼台非短期能解决;在习近平决定访日后,针对在中被捕日本人的交涉情形反而恶化;香港与维吾尔只能说是中国内政。因此这三点是拿来讨价还价的,还是应以经贸为优先。

在该专访中也提到了,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受到西方世界制裁后,决定以日本作为外交上的突破口。当时海部俊树总理在1991年访中,江泽民总书记则在1992年回访,接着天皇于下半年访中,率先解开了对中国的外交封锁。而在美中对立再起,中国又因香港、维吾尔等人权议题受到国际责难时,中国很可能再次对日本伸出橄榄枝,而这就是日本左右逢源,从中取利的机会。

从上述的言论看来,至少到今年一月为止,日本的自民党政府都是打定了要大发中国财的主意。与台港不同,在日本历次大选中,对中政策从未成为朝野对立的主要争点,在作为主要争点之一的国防议题上,反对日本扩军的在野党,反而经常批评安倍政权不应夸大中国的军事威胁。因此日本民众即便有八成五的对中反感,顶多是让部分选票流向主打“反中反韩”的排外侧翼小党,作为右翼主流的自民党并不担心政局会因此动摇。而美中对立,反而是日本收渔翁之利的良机,所谓自民党内鹰派鸽派的区分,也不过是价码的问题而已。

但一切布局都在疫情席卷全球后乱了套,全世界普遍掀起了对中国的不满,东京奥运被迫延后一年,是否能举行尚在未定之天,习近平访日也无限期延后。更致命的是,日本政府迟迟不愿封关,以致于肺炎自中国移入的错误决定,被认为是顾忌奥运与习近平访日所致,这引发了日本民众的强烈不满。

原本香港议题,在政府的谈判桌上可能只被当作筹码,但现在对香港议题的支持,与对台湾唐凤的关注一样,成为了日本民众对疫情表达不满的出口。对周庭乃至于香港的关注,从一开始的自由派、左翼势力,到作为次文化同好的日本网友,扩张到了一般日本民众,并且在周庭被捕时,搭上了疫情期间发展出的“推特抗争”(指在推特上一起附上同样的Hashtag对议题表态,在日本是相当晚近才出现,被视为一种抗争类型)文化,让议题热度达到了空前的高点。

经过以上的爬梳,可以了解到李登辉与周庭虽都是以“亲日”形象作为入口,但在日本的形象经营与发展路径可说是相当不同。这除了前述个人“日本经验”的世代差异之外,也与前述的“扭曲”类似,是东亚地缘政治下的产物。但到了今年,两人都超越了既有核心支持群体的范围,在日本成功赢得了跨越既有党派的广泛关注。这除了是台港对日外交的经营有成外,也反映出了近年习政权的战狼外交路线,对东亚地缘政治造成的剧烈冲击。

2018年,周庭在铜锣湾。
2018年,周庭在铜锣湾。

热潮过后:如何破除“隔岸观火”心态?

在理解了李登辉与周庭为何于今年能在日本引发普遍关注,并松动了日本对台港议题的意识形态疆界后,最后仍要回到台港对日关系的架构下,展望这股热潮所留下的课题。

台港对日外交的目的,均是希望争取在东亚举足轻重的日本,在地缘政治上的支持。然而,若日本政府仍旧不打算改变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甚至打算利用中美对立左右逢源,无论是对台强调殖民时期的羁绊,或是对港表达人权方面关切,要让这些政治表态落实到具体政策的改变上,就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

在这波热潮中,不少评论都在最后呼吁:“日本不应隔岸观火”,这句话其实体现了大众即便在情感上支持共鸣,但目前在现实政治层面上,仍与台港有相当的距离感。安倍政权虽然在倡议修改和平宪法、强化军备时,会不断提及中国的军事威胁。但大部分的日本人在旧日的优越感,以及长年受到日美同盟的庇护下,对中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未认真看待。

虽然“反中反韩”书籍在日本非常畅销,但大部分仍是为了满足日本人自身的优越感,以意识形态先行的作品为主流。而对于中国问题,乃至于台港议题切实分析的著作,反而没有那么畅销。至于日本经济要如何回应中美对立带来的风险,目前仍是以维持固有左右逢源路线的乐观论居多。

而安倍政权在国防上以中国作为扩军理由,但在经济上加强对中国依赖的做法,也造成日本对于中国在军事力以外的锐实力缺乏警觉。例如中国近年拘留在日本大学任教的中国学者,甚至是日本学者的做法若是常态化,将对日本的中国研究造成寒蝉效应。

而香港国安法的立法,更可能让寒蝉效应扩张到更广的教育乃至媒体现场,进而影响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这些在台港乃至于许多国家都开始讨论、因应的议题,在日本仍相当边缘。这导致中国崛起,乃至于台港情势的变化,虽激起了日本大众的同情,但尚缺乏与日本政治议程的连结。在许多“Free HongKong”的场合,都不难听到这样的困惑:“想支持香港,但日本有什么能做的吗?”

在日本在地缺乏相关问题意识的情况下,台港接下来要如何将对台港名人在日本的关注度与亲近感,转化为日本在地的政治议程架构,与本地的政治价值或利益连结,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将是未来的关键。

反过来说,在这几年受到来自台港的政治刺激后,日本社会能否从周庭与李登辉的政治实践当中,察觉到日本长年从历史中追求优越感,但又对当前政治冷感的问题所在,并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自己救”之必要,这不仅是台港对日外交的课题,也是日本人自己非做不可的功课。

读者评论 2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殖民者的后代在殖民地找出自信心,感觉很讽刺。

  2. 好文章,感谢作者和端

  3. 這類言論,與其說是出自對台灣的觀察,不如說是反應了說話者對自身文化「失落」的焦慮感,以致於投射到了台灣身上。
    這段文字,讓我深思一番,原來被認同的同時,有時候也相當大繫於發言者的認同焦慮。
    台灣跟日本雖然可以算是民主國家,但是感覺關於民主制度,跟適合彼此國家內部的階段性有社會共鳴度之民主體制運作,都還在摸索。只是目前看來,濺起的水花,還是台灣社會比較大,可能肇因於我們離惡鄰居的距離比較近。焦慮總是體制改革的一種動機,就試試大家這條路能走多遠吧。

  4. @shane925
    目前習近平訪日一事,在官方立場上是「延期」,而延到何時,雙方至今並未提出時間表。而是否應從延期改為「中止」,上個月在自民黨內也掀起激烈論爭,最後仍由黨對內閣提出了「不得不要求中止」(原案為「要求中止」,在黨內親中派反彈下修正文字)的決議。目前內閣還未有具體動作,但考慮疫情,無論派系立場,對於習近平訪日,短期內難有實質進展,基本上是共識。
    https://www.tokyo-np.co.jp/article/40760

  5. 岩里政男本来就是日本人啊,当年日本侵略台湾留下来的皇民私生子,他连钓鱼岛是日本的这种话都说的出来,令人作呕,恨不得让台湾加入日本,一个小岛领导人奴相如此之重,连遮掩一下都不愿意,这样的三姓家奴日本人的忠实走狗,日本人能不喜欢吗☺️☺️☺️

  6. @shane
    怎麼說呢?

  7. 請問文中「習近平訪中也無限期延後。」是否是個筆誤。

  8. 「但港人無論在消費上如何喜愛日本產品,在回憶起二戰時受日本軍事佔領的歲月時,「皇軍」至今仍是與「黑警」相近的負面詞彙。」8、9、00後還真的不會回憶其實

  9. 日本在聯合國譴責中國新疆集中營案投下贊成票
    仍然不失為亞洲最強民主國家
    但對於台灣、香港的想像 特別是香港
    格局極小有點失望
    看香港的點 仍是因為出自於「周庭是自家人」
    (借問:如果沒有周庭 日本社會是不是又不要給中國添麻煩了?)
    (假如李登輝說了什麼日本人不愛聽的話 日本人是否對台的觀感又全盤崩壞了?)
    只會停留在好吃好玩 人好好的這種奶頭樂印象嗎
    台灣人對日本文明先進的印象而哈日 這點常常不提
    台灣被簡化成是日本雜種餘孽 歌頌日本殖民統治
    然而、中國粉紅是文明垃圾 不值得提
    連日本菁英對台都有這種吉卜林式的想像 實在可悲
    刻意不提淡忘 自己過去對台灣人的差別待遇
    反美反普世價值是日本極右翼跟中共戰狼的共同點
    至於台灣、香港真正的內在想法是什麼 並不在乎
    只想在香港台灣找到利於自己的地方利用
    日本對亞洲的外交只敢談經濟、從不談價值觀
    在亞洲對人權的貢獻 還不如一個兩千萬人口的澳洲
    無怪乎沒有了經濟優勢 日本就被世界給慢慢遺忘
    德國歐盟、加拿大和澳洲、美國英國在用自己的實影響力為世界人權努力 日本在哪裡??
    日本還迸出東方主義式詭辯 實在讓人失望
    過去冷戰時期 日本有超群經濟總量與質量傲視亞洲
    今天面對中國的巨量經濟、東南亞的整合
    日本還想信純粹經濟主義能夠得到一席之地?
    中日關係真的有因為日本的退讓而改善嗎?
    還是出自於中共黨內政治需要才改善了?
    日本已經重新找回自己悠久的議會民主制度、自由社會
    已經中國、新加坡等實用社會所沒有的「啟蒙性思想」「文化軟實力」在亞洲找到新定位
    面對獨裁中國 日本應該撿起信仰的利劍
    跟緊美國印太同盟、擔負起關注港台亞洲民主的大任

  10. 這篇文章體現了瑞傳媒的價值。也為我解答了很多長期存在心中的疑問。作為曾經在日本居住的我,對日本的觀察和思考長達三十年以上。這篇文章幫我解釋、梳理了很多對日本社會/日本人的看法和疑問。
    很喜歡文章中的這一段;
    「台灣不是一顆位處帝國邊陲,凍存了某種中華或日本文化的時空膠囊,更非大中華或大日本的「正統」繼承人。」
    我們都太容易把現實的複雜性以有利於自己的想法去簡單化(自說自話)。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就是不停的去解構這種思維上的怠惰,儘量接近事實的核心。

  11. 「中國近年拘留在日本大學任教的中國學者,甚至是日本學者」指的是谁?

  12. 角度超廣,深入淺出的好文!

  13. 慰安妇一词应该加「」的吧?

  14. 本文分析李登輝 / 台灣與日本關係方面十分透徹,觀點很獨到;相對而言在討論周庭 / 香港與日本關係方面,則明顯顯得簡單表面一點。期待端以及本文作者可進一步剖析,為何香港一個爭取民主的小女生,能在日本社會掀起如此風潮。不論如何,謝謝端。

  15. 拜服。謝謝許博士的分析。文章透徹、簡單明瞭,不能同意再多。

  16. 怎麼能分析得這麼深入潛出? 端新聞筆者的深度再度讓我驚艷

  17. Waa ,超好文,贊 👍

  18. 到底怎麼學的 文章能寫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