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的盛景不再,每一季一边看一边怒其不争。剩下几种屡试不爽的模式不停换用,就看哪一位明星可以成功发挥个人魅力,且观众还不会腻。最近大部分日本剧组开工无期,黄金时段的重头剧没了踪影。不小心逛逛深夜剧,突然倒被几部作品惊到了。
2月末先发现了《死にたい夜にかぎって》,有译为《唯有在想死的夜晚》,看中文翻译已经吓一跳。本剧原本是作者爪切男在网站日刊SPA! 连载的随笔/私小说故事,想不到人气极高,后来改名为《死にたい夜にかぎって》发表单行本,再改编为日剧在深夜播出。故事的男主角小野浩史年幼时被母亲抛弃,无形之中变得不擅长与人相处,甚至变得很容易被欺负。这部剧中,男主角过着平平无奇的生活,甚至收入也不高,观众可以看到他与各种女性相处的故事,这些女性有的是他交往多年的女友,有的是他久别重逢的同学,有的是在小区送信被他从防盗眼偷窥的邮递员,有的是他买春的性工作者。
只看字面描述,这部剧给人感觉难免有些猥琐。不过日剧历来有一个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优点:它常常可以制造出一种神奇的触感,《唯有在想死的夜晚》也做到了。导演和编剧将这些卑微的小人物写活了。他们生活得默默无名,但有各种可爱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欲望。小野的女友明日香是一位发明星梦,却没有正职的少女。她认为自己的主业是音乐创作,为了维生她就向各种变态大叔贩卖自己的口水——是的,你没有看错。小野偏偏被她迷住,认识不久就向她告白,两个人迅速同居。他一力承担了明日香的生活开支及房租,希望女友可以全力创作,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姿态各异,几乎完全跳脱了我们日常接触到日剧模式和走向。小野是如此深情地面对明日香,不过在与明日香相处过程中的所遇到沮丧,就勾起了他过往与女性相处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压抑,他选择买春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压力。明日香患抑郁症之后,小野承受着她所有的情绪和暴力,却始终坚持这一份感情。小野甚至为自己打气,被女友暴力就当积分好了,十次就去买漫画,三十次就去买喜欢的唱片。在这一段互相折磨的时间里,两个人都不快乐,却又想尽各种奇怪的诠释,把关系维持了六年。
剧集一方面检视着贫贱夫妻百事哀,又将小野从这段关系中剥离出来,去叙述他收入微薄,无甚建树的工作,回顾他童年缺乏母爱的日子里如何面对不近人情的父亲。这听起来当然压抑到难以言说,剧集却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温馨和打气式的氛围,展示给观众看男主角捱过一关又一关,不论怎么也没被情感折磨和生活困顿打沉。可你要当作是励志那也错了,这些被折磨围绕的人物并不坚韧,他们只是温柔。《唯有在想死的夜晚》并没有像黄金时段的日剧给中小企业打气一般无限煽情加油,它好像只是轻轻叹气说,还没有死,也不错。
某一天,明日香终于跟小野提出分手。其他日剧可能会拍她如何立刻收拾东西,转眼消失于小野的生活。但并非如此,小野找到几块纸皮当床,暂时栖息在楼下的公园,他答应明日香在她找到落脚处之前,都可以继续住在家里。不知道是原作者美化了自己,还是在改编之后演员贺来贤人扮演出的痴傻形象带来了正面效果,最终小野这个角色呈现出腼腆又猥琐,深情又迟钝的立体面目。
开始追这部并不长的剧之后,我试着把这些立体的性格侧面连接起来。突然觉得,这部剧如果放进一众书写小众的影视作品里看,也有有趣的层次。从很多方向看,小野的状况都是很容易令观众产生投射的青年,他存在一个很主流的画像。但幕后的创作者并没有试图将他纳入一个主流的秩序中去,他的工作,恋爱都装满了个人体验,以很自我但可爱的角度拆解自己面对的原生家庭和生活,而缺乏任何归属感。从这切口判断,他又非常边缘,似乎与主流的价值和秩序互相遗弃。我想像不出有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拍这种丧气绝望变态下流又纯爱感动的青年生活。
相对于把边缘的人物放进光环里,把他们从光环拿出来并保持他们的迷人之处困难得多,它打破刻板印象的可能反而比一些角度很正的影视作品来得多。明日香决定回老家的那天给了小野一张纸条,感谢他们一起浪费了六年。在那一刻观众会发现,原来编导从未想过要教化观众什么事,既不是教他们怎么维持一段恋爱,也不是教他们在沮丧的社会里如何活得更好。非要说这部剧讲了什么道理的话,我想它可能是在对观众说,就算是生活没法向上,停留在原地,人保住善良还是能完整自己。
另一个偏离秩序的剧叫做《レンタルなんもしない人》,有译作《出租什么都不做的人》,不过叫做《闲人出租》可能更好。它也是改编作品,改编自一个人的真实经历。在2019年,传媒曾经轰炸式进行过报导,一位叫做森本祥司的年轻人开设了 Twitter 帐户,提供什么都不做的伴随服务,只要支付交通费用和因此产生的相关费用,他就可以帮你占位子,陪你去一个人不好意思吃的餐厅,走一段不想一个人走的路,森本祥司没有工作,他全职全身心投入在这项服务,很快就拥有了23万粉丝,平均收到1000条委托,每天会进行三到四项陪伴任务。每次陪伴结束,森本会用发布一则图片和说明,纪录完成的工作。
这部深夜剧几乎忠实地还原了当事人的工作方式,辅以戏剧化之后的案例,以每集一个委托的方式呈现。最后登上荧幕时或者有这样那样的出入,总得说来,它描绘了一群在日本主流社会中难以安心安置自我的人,或者是被主流价值裹挟活得很辛苦的人。
日本的宪法规定,国民有三大义务:教育的义务,勤劳(劳动)的义务和纳税的义务。森本却认为,普通人能够拥有平凡生活的“生存权”更重要,哪怕一个人无法“对社会有重大贡献”,他也应该能不受压迫的生活下去。
剧集一边展开男主角接到的委托,也一边回顾着他为何从一个全职社员变成无业者的过程。原来在全职工作时,他感受到了许多无形的约束,与工作团队难以协调,背上了难以喘息的压力,于是他决定辞职,开展一个“什么都不做”的“工作”,开始这份“工作”之后,他的心理压力减轻了,人也变快乐了。
这样的“工作疗法”是否对所有人有用尚未知,但这种逻辑恐怕也只有深夜剧可以拍出来。大部分的日本影剧,都必须依靠日本的主流价值来叙事和运转。无论是职场,情感,还是家庭,人物所挣扎的都是秉持这些价值观而遇到的难题。也可以想见,这样的价值观是何等强大。其他人的生活可能是“成就解锁”,但男主角试着不停地“成就上锁”,在委托的现场,他是真的什么都不做。甚至如果要和他进行深入对话,也会被拒绝,他只答应进行“简单”对话。
为了有戏可做,剧组还是尝试了一些常规的方法,“呈现委托”本身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日剧戏剧型态,这种展示众生相的方式多少有疲态,但如果对比起井然有序的打工养家主流价值,这些众生相催生了另外的效果——尽管也可能走入另一种老土。脱离了主流的生活方式,人真的无法有日常的尊严吗?《闲人出租》所透露出的是一种无力的反抗,若是在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这种反抗终将被淹没,森本可能会变成一个依靠综援生活的普通人,无法发散出这种强大的戏剧效果。在 twitter 上,他的经历集合了本身孤独的叛逆者,于是最后变成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比起“创造价值”的论调,“出租委托”完全是一个反面。它不存在功利和实用,粗暴地一字归纳,即是“废”。如果真有什么作用,也许是抚平了双方的疲惫和不安。日本的社会分工和社群文化,把每个人都变得面目模糊。上班族/会社员是一种蚂蚁式的分类,在这个标签下的人被褪去色彩,当作一个数字讨论——华人社会当然也愈演愈烈——《闲人出租》是找回个性的挣扎。
这个故事当中也有值得商榷处。男主角的妻子包容且付出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森本拒绝为抚养儿子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自由和解放建筑在妻子的承担之上,其中有难以规避的性别问题,他也因此受到了不少民众的质疑。而无数个平凡故事的交汇,也可能被主流价值收编,变成所谓“美好平凡”的缩影,对“出租委托”的认同或许会变成一种安抚机制,将更多平凡人钉在无法动弹的位置。
《闲人出租》与《唯有在想死的夜晚》勇敢地对社会标准生活提出异议,抛弃了大道理,去关心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人,甚至反对了集体定义,对无处安放及无法归类的人伸出援手。这无疑让人感动。它或许巧合地与前几年开始流行的“小确丧”一词达成某种共识:生活中无力摆脱、若有其事、不断累积的小挫折。“小确丧”带着宿命感,它是逆来顺受,好像听天由命的抱怨。我想这两部剧要主动得多,用“积极”有些不妥,但显然它们不认为人们所遭遇的约束和规劝是合理的。
过去的十年,“转型正义”这个词越来越为人熟知。很多影视作品以此出发,想要重新书写从前被忽略的群体和人物。接触过不少这一类作品后发现它们都太用力了,试图突破一种刻板印象的同时,跌入了另一种刻板印象,要么就是人物的棱角和个性全无,变得非常平板,只剩下可怜之处。一度认为日剧不可逆转的步入凋零,但看过这些深夜剧之后觉得,它还是站在东亚影视制作的显要位置,创作者还在进行透彻的思考,这些思考总是比单纯的姿态更能动人。而关于生活中的“丧”,很多普通人不得不承受的折磨并非天经地义,如何面对仿佛是不断试错,活着已经很重要。
日本深夜剧给我的印象就是跳出期待,放飞自我。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或者干脆 “だから完璧じゃない仆らは饱きもせず间违いバラまいて”。^ ^ 够劲啊。
難以規避的性別問題在網路上討論起來恐怕又要聲討一波女權嚕…
黄金时段的日剧风格各异,但还是感觉深夜剧保留了日剧最本质的样子:平淡的颓丧,不起波浪的日常,对人在深夜面对自己时的状态有很敏锐的触觉和还原的表达,勾起共鸣的同时又能瞥见背后社会环境里压在人身上的重重矛盾。谢谢推荐,《闲人出租》因为爱豆主演所以也有看><
谢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