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真:《壹周刊》的日子,那些战废品们

十年下来,壹传媒就像病毒找到了绝佳宿主,不断增生复制,台湾媒体受到壹传媒全面渗透性的宰制影响,几乎无法形成抗体。
2014年12月25号凌晨(圣诞夜),我一个人在公司写稿。
媒体 风物

第一天,我打开桌上的电脑,工程师并未将前任记者的资料清干净。我打开她的文件夹,从第一篇文稿到最后的辞职信,仿佛在我眼前展演在“壹周刊”这个培养皿里,一个细胞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

她的周期是六个月,T大外文系毕业,有优异的外语能力,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她大部分的稿子都是5稿以上,有些稿子甚至有10个以上的版本,打开来都是红字斑斑的改稿过程,例如她写到,来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咖啡厅采访,主管提示,要她尽量别用现成的成语,改以“老旧的木楼梯走上去嘎兹嘎兹作响”替代。档案中有个她与主管的MSN对话,她特别将其存档起来提醒自己,天蝎座的主管说她太善良,不懂得窥探人性的黑暗面,推荐她看一本美国FBI探员的读心术。我花了一个上午看完她的苦海求生记,文稿里的每一个红字都像批示下来的判决,她自由了,卸下刑枷,只因我接替,我把她的文稿尽数删去,只留下最后一封辞职信,她写:“我尽力了,但我想我还是不适合这里。”

2011年6月1日,是我在台湾《壹周刊》上班的第一天。空荡荡的桌上除了回荡著前任幽灵的电脑,还有一本创刊十周年的特别企划专刊。《壹周刊》在2001年5月31日创刊,至2011年5月31日恰好十周年,我在十年又零一天来到这个新闻的一级战场,每周三打开电视,所有的新闻频道都复制贴上这里的头条。《壹周刊》是香港壹传媒进军台湾的第一线斥候兵,接著才是《苹果日报》。我加入时,黎智英正大张旗鼓催生《壹电视》,不断烧钱,相当于每天将一台宾士轿车推入海里,却始终无法取得频道,有那么一点盛极转衰的征兆。

壹传媒在台湾打下一片江山,过了开疆辟土的草创阶段,来到壮大稳固的成熟期。十年下来,壹传媒就像病毒找到了绝佳宿主,不断增生复制,台湾媒体受到壹传媒全面渗透性的宰制影响,几乎无法形成抗体。

昔日的壹周刊。
昔日的壹周刊。

下一个十年,来到2020庚子鼠年早春,新型冠状病毒正烈之时,《壹周刊》宣布在2月29日停刊。早在2018年4月因为不敌原班人马出走成立的《镜周刊》冲击销量,停止纸本印刷,只剩网路版,那时就死过一次。2020年的终极停刊消息让人不痛不痒,有读者看到消息只说了一句:“原来今年是四年一次的闰年,2月有29天。”

盛极而衰的媒体终止在瘟疫蔓延时,怎么不让人想起上一次瘟疫,2003年春天的SARS风暴,彼时《壹周刊》创刊不到三年,在SARS期间让一文一摄潜入封院的和平医院100小时,独家报导立下战功,《壹周刊》敢冲敢拚敢不计代价甚至赌上员工性命的印象从此深植人心,独家拿到新闻热头过去却不曾船过水无痕。文字记者没有署名,她的采访后记写著:

“虽然记者的职业本能让我遇灾难不至全然无助,但当身处和平医院,随著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有时我也会被无名的恐惧袭击,担心14天的隔离期会永无止尽。我终于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最令人恐惧的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有著传奇事迹的记者,姑且称她为L,在我进《壹周刊》工作时,L早已离职,但我曾听前辈提起L,说她是明星记者,任何一个题目,即使是小人物的采访,她都会将身心灵全副投入共感,既有拚命三郎的精神,理科出身的L还能跳脱常规、常有神来一笔。L在前辈的口中是云端上的人物,但前辈话锋一转,“超新星很快就会燃烧殆尽,全力冲刺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提早耗损。”前辈举L的例子,是好心提点我,别冲太快。初入虎穴,毫无新闻资历的我手无寸铁,肾上腺素随时充满,像头蓄饱电永不停止跳跃的金顶电池兔子。然而当前辈有朝一日成了人上人,坐在小房间里管理众人,她也忍不住挥鞭向那群兔子,跑快一点!再跳高一点!

后浪源源不绝,前浪死在沙滩上。明星记者代有人出,发光只是一瞬间,“后来怎么了?”(注:台湾《壹周刊》人物组的专栏名称)不应只追索重大社会案件的余波,而是将探照灯反著拿朝向自己。SARS和平封院的采访后座力一直都在,报导将出刊时,L和编辑部就新闻伦理起了很大的冲突,L认为周刊没有保护她的受访者。历劫归来,没多久L就摘下明星记者的头衔离职,从此就像一片浮萍飘向大海,渐渐传来L失去采访写稿的能力,往常那些慧黠灵动的文字失了根,碎散无踪。L长期没有工作,自身经济困窘,却供养一位西藏上师。

最令人恐惧的东西就是恐惧本身。和平封院六神无主时,L频频打电话向上师求救。

2003年5月27日,医护人员在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医院的患者X光片前调整口罩。
2003年5月27日,医护人员在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医院的患者X光片前调整口罩。

结束在即,倒数计时,周刊近来在网路上回顾从前的“丰功伟业”,总少不了“直击和平封院”一笔。重新看这个报导,突然了解一向对受访者同情共感的L为什么会挫伤。报导中的照片,除了呈现封院中的医护实况,还近距离拍摄被困于院内的病患及陪病家属,仅以薄码(有些照片甚至无码)略为遮掩。17年后瘟疫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不变的是人类一旦面对死亡的恐惧,始终会将文明理性丢弃,退化为丢石块烧女巫的原始人。以“直击现场”之名无情地暴露面容,无疑将这些错误政策下被拘禁的替罪羊游街示众。“直击”的内涵其实隐微幽曲,是遮遮掩掩的偷拍,回顾文章里,当年的摄影主管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机功能不强的当年,要取得画面极为困难。我们想到的方法是相片用装底片的小相机拍,影片则用小DV录制。”近距离偷拍封院内老夫妇喂饭,是一张温情诉求的好照片?还是每一张刺激销量的照片,都将围墙内的人身上烙上记号,好让被恐惧绑架的人们指认?

除了L,我还记起另一个暗影,那是摄影主管口中的老皮,与L一同在和平医院出生入死。我到职时,L已离开,而老皮还在。我从来不曾和老皮搭档工作,拍摄名人、企业家、时尚、美食、旅游⋯⋯这些好康的差事,几乎没有老皮的份。老皮恒常接下其他摄影记者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事:跟监,枯坐在车上守株待兔4、5个甚至8、9个小时,嗑掉无数便当,想打瞌睡玩手机又不能全然分心,手里那只长镜头大砲像上膛的枪,随时准备瞄准,在电光火石间,牵手、搭肩、亲嘴、依偎……,喀嚓喀嚓,见光毙命,记者会道歉,又一次轮回。

其他人说老皮阴阳怪气,在狗仔车上常好几个小时不发一语,把气氛弄得很僵。不知道是不是也因为“那件事”,自此之后老皮和L一样尽废武功?老皮无法再去拍名流、时尚、美食,在他处只有被资遣的份。周刊念在战功,还继续留下他,留给他不太需要摄影技巧的狗仔跟监。周刊如同月球有著亮面与背面,亦正亦邪,明暗相缠,人物组网罗好手练就生花妙笔,“非常人语”金字招牌让名人无法拒绝,等到丑闻发生了,资料库里明约正访的端庄照片被调出来,和摇晃模糊的狗仔偷拍并列,情何以堪?精神分裂是八卦周刊的体质,也是记者之慰藉,暗处待久了要出去晒点光,得意的人物报导或美景照片写上自己的名字,否则必定自伤。老皮这团暗影却彻底没入周刊坑疤的月球背面,成了没有名字的人。

台北街头上的一箩鸡蛋壳。
台北街头上的一箩鸡蛋壳。

郁症、躁症、各种癌症、心肌梗塞、酗酒、卡债、安眠药、胃溃疡……,病毒的入侵在肉体在精神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战废品非死即伤。

在培养皿里,我的周期长达1490天,四年又一个月后,我生还且幸存,却丝毫不无辜、纯真、善良。至今我仍无法描述那些年体内长出的那头兽,刚去《壹周刊》工作的前半年,我的书架上不再是以往嗜读的文学作品,而是以前我从来不碰的正向思考心灵鸡汤书籍,催眠我白天乐在工作。巨石垒叠的压力会以另一种形式回返,在夜晚的梦境,现实中已亡故数年的父亲(我童年时最大的创伤来源)被解除了封印,起死回生、栩栩如真。

读者评论 1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轉貼文章開頭主角在FB留言(FB原po被刪):
    在此先聲明,我不是來挑戰的,只是因為妳的文章讓我無端被捲入,特此回應澄清:
    前幾天我才首次讀到〈記那些戰廢品們〉,看了前幾句,我還狐疑,開場的那個T大外文系是我嗎?因為文中謬誤有之、誇大有之,但仔細回想,妳確實是在我離開後進人物組,確認是我之後,妳可以想像我的驚訝與憤怒嗎?從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被人用這樣難堪的方式消費,莫名其妙成了妳筆下的「戰廢品」。
    妳說為了「償還」,因此強迫自己在「棄暗投明」後的《報導者》待足四年,這樣的妳,竟然用了妳最不認同的行徑曝光了我的隱私。妳窺探我和主管的對話,在道德上已經有爭議了,妳不但不自覺,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寫入妳的文章之中,甚至用括號曝光我的辭職信內容;我必須說,只因為工程師的失誤,沒有把資料清乾淨,不代表可以合理化妳的行為。妳是否曾想過,被妳寫得可憐巴巴的我,會作何感想?文中戲劇性的臆測與誇大,讓我非常不舒服,這不是記者寫稿時該秉持的原則吧?更何況,就算全是實情,妳還是沒有權利這樣強迫別人曝光。
    為了烘托妳在「萬惡」《壹週刊》的週期,妳把我在人物組10個月的任職時間縮短為6個月,妳還提到我「大部分稿子都是5稿以上,有些稿子甚至有10個以上的版本」......我不知道妳到底在電腦裡看到了什麼,確實有一個專欄我特別不在行,但妳很清楚,那是我們負責的三個專欄之一,絕對沒有大部分的稿件「紅字斑斑」,退稿五次以上這件事,尤其是人物專訪大稿,主管大改動的機率不高。而且就算改稿(有時其實是自己主動改的),也是天經地義,稿子應是越改越好,不是嗎?何以被妳描述得如此不堪?
    至於我的辭職信,其實我自己都忘了我寫了什麼,但說到底,每個人離職時,都有自己的理由,也不見得會如實以告,我無法忍受的是,因為我碰巧寫了一句話,吻合妳對「戰廢品」的想像,所以妳再次違背我的意志,寫進了妳的故事裡。
    不諱言,我在人物組期間,曾經有過糾結與掙扎,但那其實是我自己個性使然,更多時候,我感謝有機會能採訪一些令我打從心底尊敬的人物,雖然時間不長,我知道我從中得到了養分,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什麼「戰廢品」,所以,麻煩了,不要再把妳自己的心理強迫投射到別人身上了。
    謝謝。

  2. 我很愛「後來怎麼了」、「人間異語」這些單元,但說實在壹週刊最招牌、最吸引目光的還是腥羶色以及那些嚴重違反新聞倫理的「調查報導」…

  3. 若要總結壹週刊對於台灣媒體的影響,就如作者所言有如精神分裂的狀態:
    1. 黨國年代走來的報章雜誌,和政府和演藝人形成利益共生的關係,缺乏犀利觀點,調查綁手綁腳。壹週刊打破這種陳窠,記者各個衝鋒陷陣,鑽到最現場,蹲好幾個小時採到最直接原始的素材,才能發展出這許多重磅調查。其他媒體失去這種能力,只能照抄跟風。到今天主流媒體更等而下之,抄網路抄youtube,壹週刊的調查精神反而被新興網路媒體如端和報導者繼承
    2. 素材原始直擊,但後續文字卻是看圖編故事,以腥羶色吸睛風格主導,為求題材不擇手段的作法造成新聞倫理的爭議。只求商業利益不顧媒體道德責任,影響台灣媒體漸漸往點閱率、收視率靠攏,追逐淺碟議題,毫無深度思考
    總之壹週刊在台灣一直是個真小人,毫不掩飾以媒體賺錢的企圖,徹底改變台灣媒體的生態

  4. 感覺像是一篇在報私怨的文章

  5. 人工高,要求高,是壹傳媒的作風,事前已知還要加入,就是因為待遇好,不適應不喜歡盡可離開,純粹商業僱傭關係,毋須傷春悲秋。

  6. L頻頻打電話向上「司」求助

  7. 战废品,哈金?

  8. 印象之前好像看過文章討論。在壹周刊之前,台灣媒體承襲黨國時代的風格,端正正經,來了個壹周刊,以腥羶色吸引大眾大量暢銷後,其他媒體為了生存才開始跟進,開啟這種無所不用又講求重口味以吸引消費者的狗仔歪風。其他媒體跟進了卻打不過壹週刊,大家只能越走越誇張,開啟了很不好的新聞報導風氣。(文中可見一班)即使另一篇文章點出壹周刊的重量,但它每週出刊,除了重磅報導,平時又為了銷量賣點,不顧新聞倫理與影響力,傷過多少人呢。雖然我也買過幾期,也蠻喜歡房慧貞和復興航空的報導,但有些內容和處理方式是真的不顧新聞倫理與社會責任。

  9. 是的,傷害了很多人,自己要付出代價。還有那一句,出來混,是要還的。

  10. “以「直擊現場」之名無情地暴露面容,無疑將這些錯誤政策下被拘禁的替罪羊遊街示眾。”👍👍👍

  11. 看完以後會想知道台灣的媒體生態到底受了壹週刊怎樣的影響?——同问,就是冲着看这个问题的分析来的…

  12. 同問 🤔🤔

  13. 只要知道自己的取捨,在人生的路上就不會迷失。

  14. 看完以後會想知道台灣的媒體生態到底受了壹週刊怎樣的影響?

  15. 房慧真的文筆從沒讓人失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