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选中的中国舆论场:官媒保守,民众激进,“武统”声浪下的冷感

如果拿了大陆多年好处的香港能有200万人上街“反中”,那继续柔性对台政策,是否会让台湾也掀起“反中”运动?
2020年1月11日,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在高雄市党部举办开票之夜。

1月11日,台湾大选结果出炉,蔡英文以超过800万票当选,高出韩国瑜260万票,创下总统直选史上新高。当晚,新华社发布快讯,以迂回的笔法描述了这一事实:“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于晚间承认败选,这意味著得票第一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战略上“藐视”蔡英文,是大陆官方媒体在选举前后的一致表现。12月下旬,在各项民调都显示蔡英文支持率大幅领先另外两名对手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仍然做了一期节目,明确表达“韩国瑜人气碾压民进党”。

这种“掩耳盗铃”的报道方式,激起了网民的普遍不满。他们认为,媒体最好不要“粉饰太平”,应该直面台湾民心已经背离大陆的现实;中央的对台政策也需要“放弃幻想”,用更有威慑力的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从已经发出的声音看,台湾和大陆主流民众对北京的对台政策有著截然相反的认知。台湾民众——正如张铁志在《817万票的意义》中所分析的——许多人投蔡英文的票,是因为北京近年对台湾和香港实施的霸道侵凌;而不少大陆民众——则如《环球时报》微博评论区中的留言——认为北京对台政策太过友善和软弱,应当早日武力统一。

“武统”声浪之大,以至于一向擅长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选举结束第二天写了一条长微博,向年轻人解释“不轻易选择武统”的原因。

综合来看,选举前后,台湾议题在大陆舆论场引发的各方取态,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1.官媒的报道与北京对台湾两党的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报道风格偏保守,较少煽动性;2.民间“武统积极份子”日渐增多,对中央对台政策有著明显不满;3.舆论场对台湾议题偏冷感,不关心、不感兴趣才是主流。

2019年12月19日台北,电视正播出2020台湾总统大选电视辩论。
2019年12月19日台北,电视正播出2020台湾总统大选电视辩论。

官媒:挺韩到底

11月25日,《环球时报》报道了“王立强共谍案”。其时正是总统候选人登记后的造势阶段,该事件在香港和台湾引发了舆论关切。王立强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声称自己曾是中国情报部门的间谍,参与建立了“网军”,成功干预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并指受命干预今年台湾总统选举,支持韩国瑜,推翻蔡英文。

《环球时报》讥讽王立强事件是蔡英文当局一手策划的剧本,目的是“抹红”韩国瑜,激起台湾选民的“反中”情绪以赢得总统选举。报道还完整刊载了韩国瑜的六点自辩,其中之一是:“若有拿大陆一块钱,立刻退出总统大选。”

类似的攻防战一个月后再度重演,12月31日,民进党当局通过《反渗透法》,意在反击来自中国在政经、资金来源、虚假信息等方面的渗透。法案通过前后,《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指控民进党“其心可诛”、“沦为灾难制造者”、“为绿营打击异己提供新工具”,并反击北京在台湾培植“中共代理人”的说法。

2020年1月11日,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在高雄市党部举办开票之夜。
2020年1月11日,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在高雄市党部举办开票之夜。

回看2019年3月韩国瑜率团访问香港、澳门和深圳、厦门以来大陆官方媒体的报道,为韩国瑜“助选”的取态十分明显。

比如,意识形态挂帅的《人民日报》对蔡英文和民进党多加声讨:《蔡英文又借过境玩“碰瓷”》、《上台三年民进党坏了多少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韩国瑜的报道不仅没有差评,而且盛赞其对“九二共识”的承认和连结两岸的经济政策。

而在大陆,有另一个版本的“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如果拿了大陆多年好处的香港能有200万人上街“反中”,那么继续推行柔性对台政策,是否会让台湾也掀起一场如此规模“反中”的运动?

中央电视台关于台湾报道的数量和细致程度都远超纸媒。以《海峡两岸》、《今日环球》、《中国舆论场指数》等节目为例,韩国瑜得到了许多中性描述的机会(《韩国瑜2020选举策略定调为“决战云嘉南”》、《韩国瑜展开“倾听之旅”拼选举》),对他的竞选策略和行程都给予了曝光;而对蔡英文的报道则以负面为主(如《蔡英文否认与杨蕙如相识被网民揭穿》、《蔡英文搞乱台湾经济》),批评她台独(去中国化)、说谎、贿选、雇用网军操纵舆论等。

12月29日的总统电视辩论会,韩国瑜的发言经过台湾媒体求证,有大量不符合事实的内容。但他对蔡英文的“疯狂diss(贬损)”,被众多大小媒体转发,上了当天的微博热门话题。

整体来说,大陆媒体对台湾大选的报道并不密集,也没有太具备煽动性。以民族主义立场闻名,且向来在新疆、港台等敏感议题上颇为大胆的《环球时报》,并没有太关注此次台湾大选。少有的几篇报道和评论,和《人民日报》保持了一致,主要针对民进党和美国的“台独”、“反中”言论进行舆论反击。不过,相比于在香港反修例运动时表现出来的强烈攻击性,《环球时报》对台湾可以说是十分温柔。与《环球时报》同为民族主义旗手的共青团中央,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也几乎没有介入台湾大选的讨论。

直到蔡英文胜选,《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发表的社评和评论,也都算是“情绪稳定”,照例批评兴风作浪的民进党和西方反华势力,强调对“一个中国”的信心后,也呼吁大陆民众保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但是,对于大陆公众来说,官方的“善意”是“绥靖主义”,他们并不买账。

2020年1月9日台北龙山寺,民进党支持的无党籍台北市立委候选人林昶佐举行造势晚会,一班香港的区议员在高呼“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2020年1月9日台北龙山寺,民进党支持的无党籍台北市立委候选人林昶佐举行造势晚会,一班香港的区议员在高呼“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民间“加速主义”: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王立强共谍案”的报道发在《环球时报》微博上,评论区却意外“翻车”,网民不仅没有跟随官媒的指引攻击蔡英文,而且表现出了明确的主见。最多的声音没有关注台湾,反而质问官媒为何不报道前一天的香港区议会选举的结果。

11月24日的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出乎北京的意料,民主派议员取得空前的压倒性胜利,在18区控制了17个区议会。官方媒体一反选前几日的“兴奋”,仅由新华社发布通稿,称“18区452个选区议席全部产生”,未刊载任何选举结果。

官媒的集体沉默引起网民不满,他们认为应该正视香港民心已经远离大陆的现实,以雷霆手段治理香港。在同一条微博的评论区,网民也并不买账官媒对韩国瑜的支持,不少人引用毛泽东曾对中美关系下的著名判断——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要求当局认清韩国瑜也是“台独”(网友称之为“暗独”)的事实,早日“武统”台湾。

也因为这种情绪,总统选举结果出来之前,在各个社交媒体留言的网民,大部分都以“加速主义”的理由表态支持蔡英文当选。他们认为一个“台独”总统可以加快两岸之间的分离,从而促使北京当局动用武力实现统一。选举结果出来之后,他们一面嘲讽官媒不敢直面现实,一面也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于是,便出现了大陆自由派人士和民族主义者都为蔡英文的当选感到开心的奇异局面。

2014年台湾太阳花运动发生时,“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成为当时的重要口号,2019年因为香港反修例运动,这一口号再度在港台两地流传。人们用这个口号来表达对北京肆意侵凌的警惕和反抗。而在大陆,有另一个版本的“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如果拿了大陆多年好处的香港能有200万人上街“反中”,那么继续推行柔性对台政策,是否会让台湾也掀起一场如此规模“反中”的运动?

对北京来说,“反中”既是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的一大罪状,也是香港“暴徒”之所以为“暴徒”的原因。而“反中”一词的频繁使用,也扩大了“台独”的内涵。“波特王事件”,正好可以让人从中窥见大陆民间对“台独”的新诠释。

2020年1月10日,团结台湾 民主胜利”选前之夜造势晚会在凯达格兰大道举行。
2020年1月10日,团结台湾 民主胜利”选前之夜造势晚会在凯达格兰大道举行。

12月25日,台湾网红波特王在脸书发布消息,称因在一个上传于YouTube的短片中称蔡英文为“台湾总统”,被大陆合作方要求删除视频,双方随后解约。这一事件没有被大陆官媒太过关注,却引起网民短时间热议,在一片对“台独”的声讨声之中,也出现了部分为“总统”正名的大陆网民:“即使是统派也基本是叫‘总统’的。”

这样的声音很快遭到了反驳。第一种反驳认为可以称“中华民国总统”,但不该称“台湾总统”,因为后者才是台独;第二种反驳则认为只要称“总统”(认同中华民国)就是台独,应该称“台湾地区领导人”或干脆称为“省长”。

显然,第二种观点比大陆官媒更为激进,至少在两岸政策上喊出“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的韩国瑜,也并没有被官媒打为台独份子。这第二种观点拥有极大的市场,不过,与其说它是一种(经过思考的)观点,不如称之为一种关于台湾的“常识”。当年支持九二共识,任内不谈统独问题的马英九,在今天也同样被视作台独份子。

这批连胡锡进都要泼冷水的“武统积极份子”,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大陆的“天然独一代”。

基于这一“常识”,延伸出了另一种常见看法,即认为台湾人都是台独,或至少,40岁以下的台湾人都是台独。如果他们没有明确地说自己是台独,那么就是“暗独”或“天然独”。

尽管前文所述一直提到大陆的主流声音,但由于本文的观察主要基于简体中文互联网,因此毋宁表述为大陆网络用户的主流声音,这些用户群体整体偏年轻(根据2018年的数据,超过80%的微博用户年龄在30岁以内)。这批连胡锡进都要泼冷水的“武统积极份子”,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大陆的“天然独一代”。

大陆“天然独一代”的台湾冷感

如果说台湾的“天然独”指的是在民主化环境成长起来、认同自身属于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年轻人,那么大陆的“天然独”同样认识到了这一事实,只是他们认为在此事实基础上,应该做的不是寻求分离,而是武力统一。

2020年1月9日,韩国瑜在凯道举办造势晚会,韩办宣布现场人数达一百万。
2020年1月9日,韩国瑜在凯道举办造势晚会,韩办宣布现场人数达一百万。

从微博指数看,“蔡英文”、“韩国瑜”两个词汇最近三个月的数值都不高,除了选举结果出炉当天冲上热门搜索榜单(微博指数超过500,000)外,其他时间都在15,000上下。作为对照,“台湾”一词近3个月的热度稳定保持在400,000上下(11月27日因为王立强事件暴涨到4,000,000),这意味著微博讨论的大部分台湾话题,都与两位总统候选人无关。

而“台湾”一词同时期的微博指数,又远低于“香港”,哪怕是邻近1月11日大选开票,且香港反修例运动在大陆明显降温的情况下。

冷感并不只体现在数据上。尽管官媒对韩国瑜和蔡英文的态度有著明显区别,并且不时会在竞选政策、民调等方面将两人进行对比,但是大陆网民几乎没有讨论他们在两岸论述以外的政见差别(当然这也是本届选举的一大特点)。不少网民把两个候选人都指认为台独,只是“明独”和“暗独”的区别。

在微博、抖音、b站等大陆主流社交媒体上,只有关于统独议题的“效忠”言论,能间歇性地引发热传,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台湾大选内容,都不太受到关注。

活跃在《海峡两岸》、《海峡新干线》等节目中的评论员邱毅,可能是大陆观众最熟悉的台湾政治名嘴,他同时也在本次大选的不分区立委名单中。即便如此,他在微博上的发言也应者寥寥,近期传播最广的是一个喊话蔡英文表态支持统一的抖音视频。同样地,政治名嘴唐湘龙和黄智贤,各自传播最广的视频,内容都是怒斥香港暴徒,与台湾没有关系。

在前文所述关于台湾的“常识”的作用下,除了向北京政权直接表忠心的台湾人,其余都很难避免“台独”的指认,而在当下的语境中,分离是最严重的背德行为。大陆民众对台湾的情感,也变得十分纠结,既有敌意(留岛不留人),又有不忿(凭什么看不起大陆人),还有蔑视(台湾主持人惊叹大陆发展迅速的视频广为流传),更多的是疏离(你不当我是同胞,我也不当你是同胞)与冷感(再也不关心你的消息)。2019年7月底,大陆暂停赴台自由行签证,《中国日报》在微博做了一项意向调查,有一则评论回复“根本不想去”,被2.4万人点赞。

实习记者 李瑞洋、张美悦对本文有贡献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