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届戛纳影展主竞赛得奖作全点评:奉俊昊之外,影迷还可以期待什么?

奉俊昊回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一举为韩国电影拿下第一座金棕榈,除此之外主竞赛的其他得奖作品同样值得关注。
“第72届康城影展”公布得奖名单,韩国电影《寄生上流》勇夺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导演奉俊昊(右)把金棕榈奖献给电影男主角宋康昊。
电影 风物

【编者按】第72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本届影展最高奖金棕榈授予了韩国电影《寄生虫》,继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之后再次由亚洲电影折桂。端传媒早前邀请两位影评人/记者前往法国参加影展,先睹为快,本文将率先为读者点评主竞赛单元所有得奖作品的精彩与遗憾,不知哪一部可进入你的必看清单呢?

金棕榈:Parasite(《寄生虫》)

寄生虫 (Parasite)

导演:奉俊昊

出品:韩国

《寄生虫》讲述了发生在身份地位非常悬殊的两个家庭身上的故事:一个韩国的底层家庭,一家四口尽管其乐融融但穷困潦倒,因为一家人均没有工作。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大儿子 Ki-woo 被推荐去一个著名 IT 公司老总 Park 先生家做英文家教。在两个家庭的首次相遇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这两个本来不会有任何交集的家庭,通过一种特殊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系列“难以阻挡”的厄运。

尽管有着相当科幻灾难风格的片名,《寄生虫》实际上是一部完全植根于现实世界的剧情片。《雪国列车》和《玉子》之后,奉俊昊重新返回自己最熟悉的文化环境,找回了自己的最擅长的领域和题材,并以最佳状态呈现出了自己的新作。以凌厉剪辑、精准社会切入和类型传统杂糅闻名的奉俊昊,这一次在《寄生虫》中借用嵌套其中的各类韩国“特色”电影元素(特别是影片中期有一段妙不可言的调侃嘲讽),个人风格强烈的影像特征,和大量有趣又高效的符号与明暗喻设计完成了对韩国社会问题和现状的精准描绘和讽刺。而对于阶级矛盾贫富差距这一世界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性和接受度。因此影片在放映时就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观众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举拿下韩国电影的第一个金棕榈也是情理之中。

评委会大奖:Atlantique(暂译《大西洋》)

Atlantique

导演:玛缇迪普欧

出品:法国/塞内加尔

在达喀尔一个人群混杂的郊外,正在建造未来主义楼塔的工人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到工资了,他们决定在主角 Ada 的情人 Souleiman 的带领下出海离开祖国去寻找更好的未来。,而在男孩们出发后的几天,一场火灾毁掉了年轻女人的婚礼,园区内的女孩又开始莫名地发烧。Ada 开始担心 Souleiman 还能否可以平安归来…

这部电影的叙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男民工的艰难讨债和少女们的等候,但是两条叙事线的分岔和合拢显得非常生硬而力不从心。强行塞进去的社会、灵异、犯罪、少女等类型元素仍然救不回流于表面的魔幻现实,以至于这部电影被媒体戏称为“非洲神棍版《人鬼情未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可能也是本次戛纳中外媒体口碑最为悬殊的一部,鲜有中国媒体为之叫好,中国场刊评分仅2.1分,但国际场刊的评分则有2.8分。戛纳评委会大奖证明了西方对于这部电影内容和质量的认可,同时 Netflix 也迅速购下了这部电影除法国外的海外发行版权,可见这部有关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移民题材电影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

最佳导演:Le jeune Ahmed (暂译《年轻的阿迈德》)

Young Ahmed(暂译《年轻的阿迈德》)

导演:达内兄弟

出品:比利时/法国

《年轻的阿迈德》是比利时导演双人组达内兄弟的第11部作品,也是这对双金棕榈具乐部成员第八次杀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本片的主人公阿迈德年仅十三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生命却经历着剧烈的动荡。由于接受了对《古兰经》的极端主义解读,他走上了谋害自己老师的犯罪不归路。

尽管将视角转向了伊斯兰化这一相当全球化的问题上,影片对于主要角色和主要矛盾的关注和描绘还是非常薄弱的。实际上,《年轻的阿迈德》真的浅尝辄止于剧情简介这样的故事表层,对于角色和背后的社会现状都缺乏任何探索的欲望。儿童和少年视角展现极端穆斯林问题并不应该意味着简单化,但是从形式到内容来看本片都透露着一种不走心的态度。当然这也暴露了创作者自身的困境,毕竟针对极端穆斯林问题目前还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电影人在这里也只能提出一些肤浅的指控以期“暴露”更多的社会现实。对于达内兄弟之前的作品来说,这部电影也依然是非常平庸的,因此这一次的戛纳最佳导演很难让人信服。

最佳男演员:Antonio Banderas(安东尼奥·班德拉斯),Dolor y gloria(《痛苦与荣耀》)

Pain and Glory《痛苦与荣耀》

导演:阿莫多瓦

出品:西班牙

本片的主角 Salvador Mallo 是一位内心饱受煎熬的电影导演,步入老年的他需要面对生活中的一系列重逢——其中的一些是有血有肉的人,另一些则是难以忘却的回忆。60年代,为了寻找更美好的生活,童年时代的 Mallo 与父母一起搬到了瓦伦西亚的一座小镇;80年代,成年后的他在马德里经历了第一次心动,尝到了初恋的甜蜜也感受到了分手的撕裂,这种痛苦持续至今,写作成为了他排解杂念的唯一方式;之后他投入到电影的怀抱中,领略到了电影的精彩却也感受到无法继续创作的空虚。在回顾往昔的过程中,Mallo 感受到了讲述自己这一生的迫切需求,这也将成为他的自我救赎。

尽管阿莫多瓦自己矢口否认,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把本片当做阿莫多瓦的一个自传。影片通过“讲述”的方式,将主角童年和年轻时代的回忆用平缓的口吻和节奏娓娓道来。但由于缺乏扎实的文本,回忆的插叙段落在电影中的表现反而显得有点苍白和碎片化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可能才是人生的本质——所有的相遇、愿求、痛苦、荣耀,最终也只会成为一个人琐碎的回忆和其看似无聊的絮絮叨叨。因此,作为一部这样私人化的电影,过分苛责显得太不近人情。阿莫多瓦成功地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一路上遇到的人们完成了致敬,从这个角度看映后现场主创们的抱头痛哭还是足够情真意切的。

最佳女演员:Emily Beecham(艾米丽·比查姆),Little Joe

Little Joe

导演:杰西卡豪丝娜(Jessica Hausner)

出品:奥地利/德国/英国

爱丽丝是一个单身母亲,也是一家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植物学家。她设计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深红色花朵,不仅外观引人注目,其功效更是出众:如果气温合适养料充足,与它说话这棵植物就可以让它的所有者开心起来。而爱丽丝违反了公司规定,带了一株花回家送给她未成年的儿子小乔(Joe),他们给这朵花起名“小小乔”(Little Joe)。但随着花朵生长,爱丽丝开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怀疑,“小小乔”也许并不像它的昵称那样人畜无害。

披着科幻片的外壳,《Little Joe》并没有完成任何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循规蹈矩地讲完了一个老套的反乌托邦故事。影片的前半部分铺垫过长导致整体节奏失衡,而后半部分又过分简单得令人心生疑惑。可以看出影片纠结于是否要将其中的悬疑惊悚进行到底,但来回的暧昧不清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导演自身的踌躇不决。影片唯一的亮点仅仅只是将对科技的恐惧和排斥通过植物作为载体表现出来,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表演方面,为了营造出一种悬疑的诡异感,演员们都统一地使用了面瘫式演法,主角也不例外。因此,这个最佳女演员的奖项被质疑也不奇怪。

最佳编剧: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暂译《燃烧女子的肖像》)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导演:Céline Sciamma

出品:法国

故事发生在1770年。主角 Marianne 是一名画家,她收到委托要为 Héloïse 绘制一幅婚礼肖像,后者是一名刚刚离开修道院的年轻女子。Héloïse拒绝为画家摆出姿势,并以此来抗拒出嫁的命运。Marianne 必须私下偷偷为她画像,因此她以陪同侍女的身份接近 Héloïse,并悄悄地观察她。

作为一部背景在近代欧洲的同性主题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就如同展开了一副细腻又迷人的油画,强烈的风格和精细的设计使得这一个较为平铺直叙的双女主故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节奏上的把控并没有特别有效,加入的一些支线和多余的线索略显冗余。影片的结尾奉献出了一个精湛的表演镜头,但可惜的是这一个镜头与之前的一部著名的同类型电影结尾有些相似。但总体来说,这依旧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电影,很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

评审团奖: Les misérables(暂译《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暂译:悲惨世界)

导演:Ladj Ly

出品:法国

刚从瑟堡来的斯蒂芬,加入了巴黎93省圣德尼的“反犯罪特种部队”。在这里,他遇到了新队友克里斯和瓦达,两位经验丰富的警察。但他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个街区不同帮派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在一次出警的行动中,局面变得不可控制,而这个事件意外地被一架无人机记录下来,进而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冲突。

在制作这部电影长片之前,拉德·利已经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影像作者,本片也来源于他的同名短片。种族问题在法国也并不是新问题了,但是电影人们一年又一年地“推陈出新”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性。这部电影工整有力地完成了其叙事目标,高效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的剧情设计,让观众毫无抗拒地走进这个属于法国三教九流的世界。如果要找对照,可以认为本片是新时代的《Do the Right Thing》加上《La Haine》,影片的内容和主题深深植根于影片所展示的巴黎的这一块场域,以及其中的涌动暗流。到了真正高潮处,新群体新势力的引入为影片赋予了更新的时代意义与思考,进而完成了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本片大部分镜头也都是使用手持摄影机拍摄,主创们并没有强调摄影机的晃动以增强影像真实感,而是通过稳定的镜头流畅地进行着叙事,这种做法反而使得影片的观赏有了新的体验。看来拍摄技巧也是一个螺旋循环,“晃动的真实”不久后可能就会成为过时的历史。

并列评审团奖:Bacurau

Bacurau

导演:Juliano Dornelles, Kleber Mendonça Filho

出品:巴西

在不远的未来,Bacurau 村的女族长卡梅蒂塔逝世,享年94岁,全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几天后村民们发现村庄从地图上消失了。

影片简短的简介赋予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事实说明不管观众们的脑洞会有多大,也不可能大过电影主创们惊人的想象力。巴西电影猛烈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从1969年的《丛林怪兽》(Macunaíma)就可见一斑了,到了今天的《Bacurau》就更像是一个难以抑制愤怒和狂想的怪兽。这部时间较长的电影有着非常奇特的节奏感,从前期略带诡异暗示的铺垫到中期的转折与神展开,最终多线并下最终落足到故事的内部与高潮。影片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将所有线索散开并汇拢,到了最后影片的神秘魔幻气氛与社会历史合二为一,完成了惊人的叙事高峰。但是,这同样也是一部被文化隔阂限制的电影,对于巴西社会历史不了解的观众只能看出其中相当明确的暗喻和一堆“莫名”的梗,观影体验也随之会大打折扣。

特别提及奖:It Must Be Heaven

It Must Be Heaven

导演:Elia Suleiman

出品:巴勒斯坦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在这部半纪录片式的小品描绘了巴勒斯坦、巴黎和纽约三个不同的地方。苏雷曼通过诙谐的态度、漫画式的夸张与仿默剧的间离处理,幽默却又尖锐地抛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其中,对于各地的符号化描述是一大亮点,令人捧腹之余也不得不折服于苏雷曼的精准与眼光独到。总体来看影片在设计上花了一些心思,大致做到了解构、内容和画面的工整对仗和对称。但是在影片中明暗喻的过度使用以及部分符号的“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影像自身的力量,同时对于巴黎和纽约的描绘也依然是落入窠臼的。因此放在戛纳主竞赛单元中,这样略有些实验性质的电影还是稍显逊色,这次的特别提及奖可以看做是对这位艺术政治家的认可和鼓励。

凌翔宇,纽约大学电影研究在读,研究方向与兴趣为文化分析产业观察,目标是成为全能型电影人。

资料搜集:邵斯玄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