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开始以前,我问自己三个问题。
希望周润发还是黄秋生得奖?
希望《无双》、《沦落人》还是《三夫》得奖?
《自由行》有无可能拿下最佳编剧奖?
周润发的“假”与“真”
就从周润发来破题。这是周润发第15次入围(就提名次数来看仅次于刘青云的16次),如果他得奖,那就是他个人第4座金像奖影帝,将会超越14次提名4次获奖的梁家辉纪录,仅次于梁朝伟的11次提名5次获奖。
周润发曾在上个世纪1980年代密集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分别以《英雄本色》(1987)、《龙虎风云》(1988)、《阿郎的故事》(1990)三度获奖;1990年代后期他转往好莱坞发展,那段时间除《卧虎藏龙》外,自是无缘金像奖。从香港的周润发到世界的周润发,十年后回归当时古装大戏正夯的华语电影圈,才又以和中国导演合作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孔子:决战春秋》两度入围,但未获奖。
而那个真实,根植于上个世纪香港电影最精彩的一切,一言以蔽之便是我们对于香港电影的认同。
好莱坞的周润发或华语电影的周润发虽然霸气依旧,但总觉得潇洒不再。直到2016年《寒战II》以大律师的角色惊喜登场,才让港片迷觉得熟悉的周润发回来了,那是何等意气风发,何等神采飞扬,而两年后的《无双》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有多久没在大银幕上看到周润发手持双枪杀出重围的经典硬汉形象了?周润发在《无双》从造型到演出,在在唤起影迷对老港片的集体记忆,但最有趣的是片中他所饰演的“画家”,却是不折不扣的虚构角色。郭富城演的李问是“实”,周润发演的画家是“虚”,观众看到李问和画家在银幕上亦敌亦友,其实是李问个人的内在拉扯。周润发的银幕风采,于是便成为《无双》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部份——你明明知道那是假的,然而那却是整部电影最核心最精彩的部份,甚至超越了整个真实。
而那个真实,根植于上个世纪香港电影最精彩的一切,一言以蔽之便是我们对于香港电影的认同。
黄秋生:义人得奖
本届金像奖入围的五部最佳影片,可以粗分为两大和三小。“两大”是《无双》和《红海行动》,以上两部片的交集,是博纳影业和英皇电影;“三小”则有《逆流大叔》、《三夫》和《沦落人》。其中入围11项的《逆流大叔》和另部入围9项的热片《翠丝》皆由古天乐投资的天下一电影出品;而《沦落人》则是由香港电影发展局“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拨款资助,这个计划的受益者还包括前年《一念无明》,以及本届获新导演等六项提名的《G杀》;至于《三夫》则是去中国、美国逛了好几圈的陈果延续本世纪初《榴梿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的“妓女三部曲”最终章。
香港电影金像奖不同于金马奖,后者表彰的是优秀华语片,而金像奖则是为了肯定港片而设立。所以今年入围最佳影片的两大三小五部片中,哪部最好?或者说哪部最能代表香港?切入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
是要肯定电影产业的精益求精?还是鼓励归零重新开始的草根精神?如果觉得中港合资的大成本类型片是当前香港电影最重要的活路,那么就是在中国主旋律动作片《红海行动》和试图召唤一去不复返的老港片精神并掺入《斗阵俱乐部(港译:搏击会)》(Fight Club)、《刺激惊爆点(港译: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等美国类型片精华的《无双》中进行二选一;如果认为让原汁原味香港观点出线比什么都重要,那么便是从透过一段主仆关系去正向面对香港当前困境的《沦落人》、以卢亭传说和奇观性爱去反应香港焦虑的《三夫》、讲述一群杂牌军鲁蛇如何藉著划龙舟改变人生的励志小品《逆流大叔》里头去三选一。
黄秋生得奖,一方面是演技服人,另一方面多少展现了香港影人雪中送炭的人情味;相形之下《无双》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导演,则反映投票者对于港片最普遍的集体想像——电影永远是资金、市场和技术的总和。
周润发最后败给了黄秋生,但是《无双》赢了《沦落人》。黄秋生演凶残的杀人犯或横行黑白两道的野性刑警都很精彩,这回义助新锐影人陈小娟拍片,结果自己也拿下一座男主角奖,不免令人想起他的前两次封帝分别是《野兽刑警》(1999)和《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1994),恰好都发生在两片的导演林超贤(《野兽刑警》的共同导演是陈嘉上,早已凭《逃学威龙》系列成名)和邱礼涛起步没多久的时候。
因为公开对占中学生表达同情,近年少有主流邀约、演出机会大减的黄秋生,绝对比周润发更需要这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和金马奖评选方式不同,金马奖采中型评审团制度,各奖项得主经由重重辩论后投票产生,金像奖则是由符合资格的专业人士和金像奖属会会员投票再依比例计分加权后才产生。黄秋生得奖,一方面是演技服人,另一方面多少展现了香港影人雪中送炭的人情味;相形之下《无双》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导演,则反映投票者对于港片最普遍的集体想像——电影永远是资金、市场和技术的总和。
香港电影如何证明自我?
所以《无双》得最佳影片完全在意料之中,虽然它不够好,但它的存在是证明香港电影产业何等成熟最踏实的一份履历,无论它为了配合中国市场必须做出哪些妥协,无论它在原创性方面是否站不住脚,港味和香港视角始终是这部电影如今得以成立的唯一理由。
不过有时换个角度想,重要的又岂只是港味和香港视角而已,《沦落人》、《翠丝》和《G杀》这几部新导演的首部作,甚至因《我还有话要说》流亡香港的中国独立导演应亮睽违多年再拍长片的《自由行》(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联合出品),虽然在资金和市场方面难以企及《无双》和《红海行动》,但在叙事和美学上各有可观之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揭露了一个后雨伞时代的真实风景。《翠丝》透过性别上的出柜反映了港人面对政治的某种深柜焦虑;《G杀》以令人眼花撩乱的罪恶和性爱去表达今日香港年轻世代的茫然困惑;至于取材导演过往真实经历的《自由行》则是有著华语电影中少见的离散视角,透过创作与人生之间亦虚亦实的情结,去辩证中港台三地之间难解的历史、政治和血缘纠葛。
这几部独立电影和《沦落人》一样,贵在真诚,胜在传达现实。三年前《十年》力压《智取威虎山》、《叶问2》和《踏血寻梅》获奖,便是一种用传达现实的电影去对抗现实的集体意志展现,我本来期待《沦落人》可以再对抗一次。虽然没有成功,但还是要用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来充当本文的结语:
Still Human带有一种不服输,想要改变、证明自我的积极意图。Evelyn(Crisel Consunji饰)当如是,梁昌荣(黄秋生饰)当如是,导演陈小娟当如是,香港电影当如是。
并没有过度解读啊~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隱喻的手法,電影自然也不例外,至於隱喻或多或少或象徵什麼,則就是非常主觀的個人意見了。香港現在處於這般的處境,身在其中的人從電影聯想到無論任何事情都很正常,至少我是覺得沒有過度解讀的。
我看到小編後半段感覺到有點過度解讀,看過影片並沒有這麼多政治訴求,淪落人更多是普通黎民的苦與小樂,雖然名字很讓人浮想聯翩。
香港電影的題材從七十年代到今日都很生活化,很大眾,與外國相比,你也可以說是想像力不足。既然是生活化,在電影的內容中發掘到什麼,想說什麼,可以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於作者評論的地方,是從整個電影圈的生態和現狀切入,是電影人走在路上所面對的,所見的,所遇到的,所想的,所說明的,以至電影人如何作出反應,如何看自己的電影界。
若用這些觀點討論陳果的電影那或許是這樣,但其他電影真的有那麼多政治含義嗎?個人認為《翠絲》其實還是探討性小眾議題多於政治隱喻吧?香港主流社會對性小眾的態度實在是保守得可怕,個人希望有更多這類電影讓社會對小眾減少排斥。
香港电影黄金十年靠的是娱乐至上尽是癫狂,现在的香港电影更加承受不住过多的政治意义,如此过度解读偏要落人口实吗?
发自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