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接近未来,科幻作品便愈受欢迎。Netflix 本季推出单元片集《爱‧死‧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由十八集题材画风各异,长度不多于二十分钟的独立动画短片组成,并由大卫‧芬查(David Fincher)、添‧米勒(Tim Miller)等大片导演主理,甫上架便成热话。独立成篇,且短小精干,使《爱‧死‧机器人》极易入口,也在社交网站上掀起了“哪一集是心水?”的讨论,是Netflix自家作品中少见的现象。不过,虽 然被一般观众视为“科幻作品”,《爱‧死‧机器人》却缺乏预期的科幻意识:作品大多俱以强烈的科幻风格,在科幻与人文的思考上却显得单薄。
“爱死机器人”这个中文译名,正好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歧义:“爱机器人爱到死了!”片集的策划本身就是一场影迷爱死的嘉年华,十八部短片风格各有所好,内容取材也看似种类繁多,总有一集合你口味。然而这也正正符合网民对《爱‧死‧机器人》的轻力批评:影像风格多元,但内容大多一般。自上架以来,已有不少评论者准确指出片集有著鲜明的赛博庞克(Cyberpunk)色彩,而非想像中丰沛多元,评论人杨不欢更直接以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风格来概括《爱‧死‧机器人》的面貌:“日本原宿风画面的酒色财气、‘脏乱差’‘黄赌毒’、粗口,主要写未来世界的黑市、妓寨、贫民窟。”
赛博庞克丧尸片
但赛博庞克并不仅指颓废美学风格,像《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电影即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同名小说)或《攻壳机动队》这些赛博庞克的殿堂之作,其取胜之道都是在于深刻的科幻精神。饶为耐人寻味的是,《爱‧死‧机器人》在Netflix官网的影片类型分类是“惊悚”(Thrillers)、“恐怖”(Horror)和“动作及冒险”(Action & Adventure) ,而不是我们满以为的“科幻”(Sci-Fi)。从电影类型学的角度,这几种类型既截然不同,又经常有重叠的时候,科幻不排斥惊悚,恐怖或动作当然也可以有科幻成份。不过,科幻是类型大宗,次类型繁杂众多,兼有雅俗距离相当宽阔的光谱,科幻惊悚一类次类型往往是走“邪典电影”(cult film)路线,心受小众影迷追捧,但论人文哲理深度,却多属科幻电影中的末叶。从科幻史的角度看,科幻惊悚的始祖可能是《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作者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当年创作这部经典小说时,本来就是打算讲一个恐怖故事。即使在后世大量评论、改编和衍生创作里,都能挖掘出“科学怪人”故事中的哲理性和科幻精神,推演出如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或后人类生化人(post-human cyborg)等深度主题,但更能呈现后世对“科学怪人”的印象——那怕只是刻版想像——应该是丧尸片(zombie film)。
如果说,赛博庞克的特征之一是崩坏的社会秩序,这几部作品里的赛博庞克色彩,却是只在画面风格和角色形象上呈现,而不是那个真实荒漠。
《爱‧死‧机器人》中有很多赛博庞克故事风格的丧尸片或类丧尸片。像《灵魂吸取者》(Sucker of Souls)讲述考古学家与雇佣兵意外替德古拉伯爵(Dracula)本尊解封,便是其中典型;而《套装》(Suits)和《秘密战争》(Secret War)则属此类型的变体,前者以最后一个镜头揭穿,一群驾著战斗机器人的未来农夫死命抵抗入侵的超巨型䗌虫故事,原来发生在某外星一个封闭殖民区,而后者则讲述一个深入山区的小军团,怎样跟深山里成千上万的神秘怪兽族玉石俱焚,大有电影《战狼300》(300)的斯巴达式悲壮。两个故事的设置,均与丧尸片中常见的以少数人类决战极多怪兽的情境十分相似,情节也主要刻划双方互相杀戳过程,渲染大数量的血肉横飞画面,其情境之的诡异,节奏之明快,要俘获观众眼球,不是难事。
另一出同以紧张刺激和大量肢解画面之主的作品,是《盲点》(Blindspot)。故事巧妙地套入公路电影(road movie)设定,讲述一群生化人在公路上追捕辆载著重要宝物的货车,最后弄得几乎全军尽墨。影片氛围不难令人想起《末日先锋》(Mad Max)系列的某些画面,但限于影片长度,《盲点》跟前述几部作品一样,严重缺乏对其故事世界的描写,观众也显然被假定,并不需要对片中世界有任何具体认知,也能以影迷心态或打电玩的态度享受画面中的血与死。如果说,赛博庞克的特征之一是崩坏的社会秩序,这几部作品里的赛博庞克色彩,却是只在画面风格和角色形象上呈现,而不是那个真实荒漠。
开发小众类型角度
观众或许会欣赏《爱‧死‧机器人》在视觉风格上的多样性,但对故事在科幻题材上的单调——即主要走惊悚动作路线——可能颇有微言。批评者或许宣称,很多科幻电影的主流类型,都没有在《爱‧死‧机器人》的片集中获得重视,像太空大战、与外星文明的各类接触、时间旅行和人工智能等,而这些题材都已在好莱坞电影里,发展得相当成熟。其实,我们应该以开发小众类型的角度欣赏《爱‧死‧机器人》的企划:怎样在惊悚动作的风格化类型中,渗透浓厚深湛的科幻精神。
《索妮的优势》(Sonnie’s Edge)是一个格斗故事,参加格斗的斗兽由场外御兽者的意识直接操控,故事讲述女主角因拒绝打假而遭到行贿报复,但结局却来个大逆转,女主角与她的斗兽之间的身心感通,原来比想像中紧密得多,大有把生化人的思考推演至人兽合体的诡道上。这一集在《爱‧死‧机器人》中颇有代表性,意味著从以丧尸逃杀为主导的邪典风格,跨度至正统科幻精神思辩的尝试。
此一“人—动物—机械”的三重生化人组合,更无法不令人想到香港神话中的半人半鱼“卢亭”, 进一步把香港(后)殖民身份,作科幻式的问题化。
事实上,片集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是广为网民讨论,原因是它们都可作为讨论“什么是科幻”的教材,而非单纯的科幻消费品。其中最受华人观众欢迎的,自然改编自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小说的《祝你顺利》(Good Hunting)。男女主角捉狐男与狐女从晚清走到殖民地香港,却在现代化降临大地之际失去了魔法。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是创造了一个蒸气殖民香港的架空历史,并以狐女被改造成半人半机械的情节作为殖民隐喻,取代“殖民者男人性侵被殖民者女人”的陈腐想象。此作品起题甚大,很有条件成为一部香港科幻史诗的背景世界设定。最后狐女得捉狐男帮助,蜕变成机械狐女,此一“人—动物—机械”的三重生化人组合,更无法不令人想到香港神话中的半人半鱼“卢亭”, 进一步把香港(后)殖民身份,作科幻式的问题化。相对而言,另一获香港媒体广泛介绍的作品《目击者》(The Witness),却依然停留在将香港城市景观赛博庞克化的套路上,这一著,早就在《攻壳机动队》系列里开至荼蘼。
除了生化人主题之后,以太空科技的题材的作品,也是很容易变成科幻精神的载体。于是在电影史上评价最高的科幻电影,从来不乏太空故事。意外的是,这类题材在《爱‧死‧机器人》中反而是少数,其中《援手》(Helping Hand)几乎是《引力边缘》(Gravity)的短版,却提供了一个恐怖结局;而《天鹰座裂缝之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则是唯一一部以星际旅行为题之作,也旁涉外星人接属和意识入侵等主题。两部作品科幻色泽强烈,但故事依旧是恐怖片套路,均以“最好不要剧透”的可怕情节大逆转作结,情节虽令人透不过气,却似终稍欠太空主题应有的崇高感。
科幻偏锋的可能
西方古典审美论中,常以“崇高”(sublime) 描述个人在面对巨大事物时,既恐惧又兴奋的情绪。若以此论,宇宙正是崇高感的最强来源,而在科幻惊悚和科幻(后)人文的对照中,能否因恐惧而牵引出敬畏宇宙的崇高感,正是分辨两者的关键之一。不能否认的是,《爱‧死‧机器人》的惊悚恐怖题材多走官能刺激路线,直接染指“宇宙本质”之类的终极问题的作品,大概只有深受欢迎的《兹玛蓝》(Zima Blue)。这是一个简洁但深遂的故事,讲述一个试图以艺术创作逼近宇宙本源的神秘艺术家,最终以一场返回自身生命本源的表演完成创作。此作正正演示了一个短篇科幻作品可以达到的深度,即使缺乏复杂的世界观,也能精准表现科幻的崇高感,难怪成为众多网民的心水名单中,最少悬念的一部。
科幻创作既包含想像力的演绎,也考验我们对各种“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的思辩,当主流大片对何谓科幻电影正典(canon)已有相当的模塑,《爱‧死‧机器人》的一众短片虽然水准参差,却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科幻偏锋的可能。例如《三个机器人》(Three Robots)表现出科幻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疗愈感;《当优格占领世界》(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和《架空历史》(Alternate Histories)大玩《衰仔乐园》(South Park)式的黑色幽默;《冰河时期》(Ice Age)和《鱼夜》(Fish Night)表现了童趣中的小残酷感;《掩埋场》(The Dump)表面上是一个异形故事,却写实地刻划了典型美式草根的反社会意识。
此作正正演示了一个短篇科幻作品可以达到的深度,即使缺乏复杂的世界观,也能精准表现科幻的崇高感,
成也短片,败也短片
《爱‧死‧机器人》成也短片,败也短片,它的邪典格局已成,可望未来会陆续推出新季;但一部只有几分钟或十来分钟的表现力和盛载量终究有限,风格化的构作还是较易讨好观众。除非作品能做出余韵,将轻巧的小品故事连系到一个更大的科幻世界上,否则很容易会叫人感觉单薄,就像《幸运13》(Lucky 13)一集,本来是一个驾驶员和古老战斗机心有灵犀的简单故事,却大有条件成为一个类似《星球大战》(Star War)的科幻史诗的小品式外传。这才是科幻短片的创作潜力。
最后,还有一个不知是好是坏的消息:《爱‧死‧机器人》里没有超级英雄故事。比较接近的就只有《变形者》(Shape-Shifters)中的人狼军人故事,但此作却是一部“反类型”“反英雄”作品,戏中的人狼完成了务任,同伴也牺牲了,却没有得到军中同袍认可,最后人狼脱下军服,回复狼身狼性,悻然离去。这一节,也可算是刚才所说的科幻短片余韵:难保它不能成为另一出《卢根》(Logan),在一个类似漫威宇宙(Marvel Universe)的科幻世界中另辟蹊迳、自成一格?
短片這種文體,在Youtuber、微電影橫行的現下,已是趨勢及潮流,而且勢必只會越演越烈。但本文作者顯然不喜歡這種文體,且對「何謂科幻片」已有定見,不能接受這樣僅僅只有感官、簡短、單純美學式的展演形式。在漫漫科幻影史中,長篇的文以載道雖有存在必要,但短篇卻有餘韻之美的文體未必像作者嫌棄的如此淺薄無用,感官與美學式的衝擊帶給人類的作用亦不可小覷,為作者的略為偏狹的觀點感到可惜。
Lucky 13 很好,看了兩遍
這位作家的水平不足。
把人家good hunting硬說成是盧亭 有點不尊重原著喔 作者有看過原著嗎
科幻迷能不能對科幻影視寬容點?科幻本身受眾少,影視投入成本高。叫好又叫座的科幻電影幾乎就無法成立。偏偏這幫科幻迷還特別挑剔,每個人都一幅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嫌棄着“這不科幻,那不科學。”現在科幻影視需要的是這個嗎?
刚看了两集,只能说时间真的很影响剧情发展?感觉真的有点短。但这篇真的算深度吗,我觉得很划水欸
差不多吧 挺普通的观点
这是我在端看过的最水的文章,感觉作者都没认真看过短片!
同意。大部分剧本是弱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