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后,各方评论所聚焦的关键词无外乎“工整”与“保守”。大奖方面没有去年的爆冷,典礼本身也没有前年的乌龙,且囿于整份入围名单又早已被公认代表著去年是好莱坞的“小年”,所以奖项既少悬念又无噱头,难免看上去平平无奇。更有许多人慨叹已经91岁的奥斯卡越来越“套路化”,评奖标准则是愈加政治正确单调乏味。不过其实奥斯卡的基调向来都是保守前行,只能说去年全球的电影产出都相对弱些,这一点从去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颁奖结果来看也很明显。
早在各种前哨奖公布时,大家对今年奥斯卡的共识就是最佳影片之争只会发生在《Roma》(罗马)和《Green Book》(绿簿旅友)之间——两部音乐题材可以直接排除,《Vice》(为副不仁)虽然大热却毕竟过于左派,《The Favourite》(争宠)的视觉一流,但夸张的戏剧感显然不是奥斯卡路数,《BlacKkKlansman》(卧底天王)或许有机会竞争导演奖,至于《Black Panther》(黑豹)能入围,本身已经说明去年的电影整体太弱。
今年取态更为保守
最终结果是大奖平分秋色给了两大热门候选,表演类奖项则政治正确得极其标准。豆瓣上有一句对最佳男女主角的精妙总结:“影帝影后都是queen,也都是queer”,而奥斯卡更有史以来首次把男女配角奖一起颁给了黑人演员。其余奖项,《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包揽所有音效类是理所当然,反而漫威风的《Black Panther》在最佳美术指导上击败黑色风格的《The Favourite》让人有些小意外。最佳纪录长片《Free Solo》(自由攀岩)和最佳动画短片《Bao》(包宝宝)的创作者都是华裔,前者拍徒手攀岩的过程相当不易,后者曾在动画领域的最高奖项“安妮奖”中输给同样由皮克斯出品的《Weekends》(男孩的周末假期),这次在奥斯卡则扳回一城。
《Roma》囊括了工会评委们所喜欢的关键词:特殊时代的大历史、打破阶级的普世情感,再加上异域背景下的陌生感,完全就是最受奥斯卡欢迎的那种作品。
工整的评奖结果,的确反映出了今年电影工会评委们更为保守的取态。其实《Roma》比《Green Book》要更有“奥斯卡相”,它是很符合美国式审美的艺术电影——不像欧洲艺术片那么晦涩难懂,取材又是典型“冲奥片”所偏好的“历史题材里的人性细节”。你在看《Roma》时就能明显感觉到这就是一部要拿奖的电影(此前也已斩获威尼斯金狮),再加上该片又囊括了工会评委们所喜欢的关键词:特殊时代的大历史、打破阶级的普世情感,再加上异域背景下的陌生感,完全就是最受奥斯卡欢迎的那种作品。
而从大环境上,《Roma》与美国当下的政治氛围也交相辉映,川普轰轰烈烈要修墙抵制墨西哥移民,可墨西哥人却早已撑起好莱坞的半边天,自2013年Alfonso Cuarón Orozco(艾方素·古朗)凭《Gravity》(引力边缘)首度拿下最佳导演开始,最近六年的奥斯卡,除了前年的《La La Land》(星声梦里人),其余所有最佳导演奖都被墨西哥三杰包揽。
《Roma》最后获得导演、摄影和最佳外语片三奖,既恰如其分,却也让人略微意外于评委们今年的中庸口味。在所有入围影片里,《Roma》的艺术性和“作者”气质都无出其右,各种隐喻虽然用得刻意倒也适切。影像本身自然是最大亮点,构图和运动镜头都极美,黑白摄影外加弱叙事的写实风格,更自带高冷的大师感。革命胎死腹中,不同阶级的女性之间缔结的情谊却化作性别意识的觉醒——失去了一切的女性,依然能从断壁残垣中守望相助重建自我,这是非常温柔有力的书写,又很政治正确,但奥斯卡评委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把它放在了外语片的位置上,而把最佳影片留给了讨论自家问题的通俗小品《Green Book》。
最佳影片:政治正确和谐鸡汤
《Green Book》可以分两个层面讨论。首先,它的剧作扎实得接近完美(所以拿原创剧本大奖毫无争议),属于那种并没发生什么“大事件”但戏剧冲突从头贯穿到尾绵密交织行云流水的好故事。当然很多人会认为它的结构太匠气,套路太工整对称,谈不上有什么突破,但这恰恰就是好莱坞最有核心竞争力的经典剧作模式。《Green Book》可以被视为一部人设反转版的《Driving Miss Daisy》(山水喜相逢,1989),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剧本功力深厚。两位主角从身份到阶级的彼此冲撞、因为出入于对方的世界从而发生观念改变并建立同理心的整个过程被处理得极为细腻,堪称教科书式的类型叙事典范。
但从另个层面来看,技法过于经典,也就意味著安全和保守。《Green Book》最被诟病之处是老调重弹,相比近年许多黑人题材电影的前卫思考(譬如《Moonlight》月亮喜欢蓝),它的姿态是更老派更回归传统的,而且种族矛盾、阶层矛盾、LGBTQ统统涉及,用集大成的政治正确熬出了一碗和谐鸡汤,这种好莱坞样板戏虽然治愈,但奥斯卡将最佳影片颁给它,无论从价值取向还是从艺术审美上,都是个中规中矩的保守选择——种族大和解当然是维护美国式核心价值,充满了勿忘初衷的意味,证明最佳影片还是要关切美国内部的问题。而艺术上更为锐意进取的《Roma》,毕竟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普世思考,虽然也很政治正确,但“内”与“外”还是要做个平衡,这向来也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之间的潜规则。
种族大和解当然是维护美国式核心价值,充满了勿忘初衷的意味,证明最佳影片还是要关切美国内部的问题。
不过《经济学人》对这两部电影都颇有微词,认为《Green Book》是“取悦保守观众”,而《Roma》则过度美化现实,让女佣善良得像天使。这其实也说明了这两部作品都并不够尖锐。同样是处理种族议题,《BlacKkKlansman》姿态上就反抗得多,它走出了主流的叙事安全区,用解构的方式去追问历史,那段“Black Power对抗White Power”的平行蒙太奇也远比温情脉脉的《Green Book》更有冲击力,却无缘最佳影片。后半段的节奏问题又影响到其在导演奖上的竞争力,所以只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
政治正确得过于全面
虽然近几年的奥斯卡受到美国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议题与意识形态先行的风格一直浓厚,但今年给人的整体感觉还是政治正确得太全面了(不然《Black Panther》这种电影实在没什么理由被提名最佳影片),这一点在表演类奖项上可能会更凸显。
最佳男主角的竞争其实很激烈,Rami Malek(雷米马利克)饰演皇后乐队的主唱虽然可圈可点,且又拿下了金球奖和演员工会奖的影帝,但《Vice》里增重了20公斤的Christian Bale和《Green Book》里的Viggo各自表现也都很稳健。在三人演技相当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Bohemian Rhapsody》是占尽角色先机——Freddie Mercury自带巨星光环,只要高度还原就能收服观众,再加上移民后裔和同志身份,又大大提高了这个角色的抢眼程度。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Rami Malek的影帝赢得实至名归。如果去看一下《Bohemian Rhapsody》的幕后制作特辑,就会发现“成为Freddie Mercury”绝非易事。我们往往会有种错觉:饰演一个光芒万丈的巨星,只要模仿得惟妙惟肖就好。但事实上,饰演Freddie那种舞台魅力惊人的艺术家,单是做到“形似”都极具挑战:需要接受大量的肢体训练,直到每个举手投足乃至眼神里都有韵律。这还只是外形和体力上的要求,Rami Malek更要去理解Freddie的内在性格和行事动机,而“身份问题”恰恰是他与Freddie最大的共同点,也是他与这个角色真正融为一体的捷径。
最佳男配角Mahershala Ali(马许沙拉艾利)在《Green Book》里饰演的同样是一个集合了所有身份困境(种族、阶层、性向)的黑人钢琴家,他在雨中那段对自己“not black enough, not white enough, and not man enough”(不够黑,也不够白,也不够男人)的自我剖白极有力量。而这一人物设定本身,也诚然涵盖了所有“少数”与“边缘”的政治正确特质。
增重20公斤的副总统无缘影帝,增重16公斤的女王却摘获后冠,同人不同命大概还是因为角色本身。此前凭《The Wife》(仁妻)拿下各种前哨奖且已七度入围奥斯卡的Glenn Close,会输给《The Favourite》里的Olivia Colman(奥莉花高雯),算是小小爆冷。两人的角色是不同路数,但都非常会用眼神演戏,情绪把控上也难分高下。而相比在男权结构里自我牺牲的女作家,奥斯卡评委们最终更青睐同性虐恋女王,或多或少有LGBTQ的加持因素。相比之下,反而是最佳女配角的选择,和政治正确关系不大,主要是Regina King(维珍娜京)同组的竞争对手都太平淡。
当他们的总统随时都能发表歧视种族与女性的言论时,各电影工会的成员们会更希望凝聚共识,去维护平等和包容的核心价值。政治意味浓厚的议题先行,源于对许多问题的根本立场和以史为鉴的现实惊醒。
包子歧视了中国人?
少数族裔、女性权益和性少数群体,构成了今年奥斯卡奖绝对的主轴。这种对政治正确的恪守,尽管是情理之中,却也显得有点套路。但从另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又都非常清楚,这种奥斯卡所坚持的表态对于美国社会而言是重要也是需要的。当他们的总统随时都能发表歧视种族与女性的言论时,各电影工会的成员们会更希望凝聚共识,去维护平等和包容的核心价值。政治意味浓厚的议题先行,源于对许多问题的根本立场和以史为鉴的现实惊醒——像《Green Book》这种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种族隔离的伤,半个多世纪后,依然没齿难忘。而有这样的政治正确,其实也很动人。
最后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是今年的最佳动画短片《Bao》(包宝宝):用短短七分多钟,精练地浓缩了华人家庭里的亲情负累,情感也非常到位。这其实是一个中国人会特别感同身受(细思恐极)的“父母皆祸害”的故事,短片里母爱强烈到偏执的妈妈,为了“控制”孩子,最后宁肯把他“装回肚子里”,而现实世界中,衣食住行事无巨细要参与、毫无边界感甚至希望随时掌握儿女行踪的父母比比皆是,故事本身也是取材于导演自己与母亲的真实互动。
不过这部既有现实意义结局又温暖的小短片,在豆瓣条目里却无端背上了“歧视中国人的片子拿了奥斯卡”的骂名。其实《Bao》作为《Incredibles 2》(超人总动员2)在大陆上映时的贴片短片,连广电审查都无意见,但却被部分敏感的影迷认为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爱之,适足以害之——这既是该短片里所表达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也是某些中国观众对自身文化过度防卫的矛盾姿态。
简体版可不可以把名字换成大陆译名并在后面标注原文名
本人是queen歌迷,评价可能有失客观,不过楼下说的靠假唱模仿拿影帝,我想说的是演员本质上不都是在模仿吗,特别是这种传记片,难道不是还原度越高越好,去年的加里奥德曼,今年的贝尔,不也是还原历史人物吗,说到假唱,我倒想知道现在谁能唱出Freddie那种表现力的歌声……不是说别的片子男主角都不行,只是想反驳一下所谓的“假唱模仿拿影帝”论。
波西米亚人靠假唱模仿现场拿影帝,靠queen的原声拿配乐,靠戴牙套说话拿了声效,文章提到的“理所当然”,不能苟同,在我看来完全是荒谬
作者过于野鸡,如果真的关心奥斯卡的人都会知道今年与其说是Roma输给了GB不如说是Netflix输给了传统院线。而科尔曼的胜利则和LGBTQ最无关系,最多可以算10提的大热影片The Favourite赢了除了演员部门以外难以得到支持的The Wife。而Queen在影帝单元的胜利则和意料之外的票房大爆不无关系。
如果非要说努力,Rami Malek在电影里都是原声真唱,拿影帝更说不过去吧………真要说,Bale形似之外个人表达还多些呢。
回樓下。針對1+3=6的批評有兩種:一種是說「1+3應該等於4」;另一種是說「這位同學的等號劃得不是很平行」。此文屬於後者。我憑自己的微薄能力就看出了前者,之後也從更有資質的作者那裏得到了更詳盡的解答和應證。所以看到有文洋洋灑灑批了半天「等號不平行」就看不下去。
繼續回一樓,而且什麼叫「根本連政治不正確的鐵證都沒看出來」。。。。。難道世界上只能有一種觀點叫作「你覺得對才對的觀點」嗎??
何況本文還不是??
樓下,作者不是說了集政治正確的樣板戲嗎,這是在批評耶你沒看出來嗎還是在斷章取義??
其他內容不予置評,但這位作者居然連綠皮書根本就是政治沒有正確的鐵證都看不出來。還說什麼是集各個政治正確大成之作,是不是該回爐重造了。推薦新浪微博帳號 @咱說 所著「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文,以及從奧斯卡評選機制分析奧斯卡為什麼其實不存在什麼「政治正確」。另外關於綠皮書,此號亦有推薦相關嚴肅紀錄片(見Smithsonian頻道,《The Green Book: guide to freedom》),讓你看看這部獲獎影片是在怎樣虛化歷史、粉飾太平、傳播老白男正能量。這部電影就跟中國拍的反腐劇一樣,打著「大尺度」的幌子,越舞得花俏,越是不想你看到真實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