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执笔:医生,你会相信我的吧?

如果,妄想是指与现实不符却仍然坚信的一种信念,我们又如何厘清现实不现实的呢?

【编者按】作者Cheuk,爱多管闲事的医科生。有一款模拟外科手术的电子游戏叫“超执刀”,他执刀,更喜欢执笔。

某个星期三上午,我独自来到精神科专科诊所。

“今天早上我有三个新症,第一个Case你可以先在旁看我问症,第二个Case就轮到你活学活用了。新症我们一般会有多些时间与患者倾谈,旧症的话就只有寥寥数分钟。”当值医生友善地介绍门诊安排,我却听得出她对轮候问题迟迟未有改善的无奈。

第一个进入房间的是打扮时尚的中年妇人,她左顾右盼一番才慢慢地走到座位旁,尾随的年轻人应该是她的儿子。

“医生你好。”她点一点头,指著我问道:“这个人是谁?”

“他是中文大学的医科生,会在旁边观察学习,你介意的话我可以请他离去。”

她眉头轻皱地盯著我,然后说道:“就让他留下吧。”

“郑女士你好,请问这位是?”当值医生问道。

“我的儿子。”

“好的,那么请问今天来到是为了什么事呢?”

“我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是他硬要带我来看精神科。”

大部份的精神病患者都拒绝承认自己有病。

“那么你觉得儿子为甚么要带你来呢?”

“他觉得我总是疑神疑鬼,又不相信我所说的话,所以便带我来看医生。医生你听我说,有个邻居三年来都在骚扰我,专挑我在家的时间才切菜做饭,而且还故意弄出噪音让我不能专心。不过我也不是省油的灯,我晚上会对著他的窗户播音乐,好让他也体会一下被人滋扰的味道......”郑女士说个不停,但是她儿子似乎不太同意她的说话内容。

原来她认为那个邻居觊觎她的单位,所以才千方百计要赶走她,郑女士还说那邻居派人来监视她,所以才会那么清楚她甚么时候在家。她否认任何幻觉,也说没有饮酒或服用任何药物。

“其他家人也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吗?”医生问。

“没有。因为那人只针对我一个。”郑女士答道。

我看到她的儿子也在旁摇头。

其实我大约能猜到是怎样的一回事,郑女士应该是有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如果她真的没有任何幻觉的话,最有可能的诊断会是妄想症(Delusion Disorder)。但若她有幻觉或是言语散乱(Disorganized speech),行为紊乱(Disorganized behavior),负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等其他症状,最有可能的诊断便会是思觉失调(Schizophrenia)(注1)。如果能跟她的儿子单独谈一谈的话,便能摸清楚事实的全貌了。

“郑女士,我大概清楚这件事了。请问他的行为对你的生活有甚么影响吗?有影响睡眠及食欲吗?”

“其实除了吵一点外,我的生活都很正常,心情都算不错。每天都睡得够,吃得饱,很健康呢。我没有病,所以应该不用吃药吧?”郑女士笑说。她的儿子却再次摇头。
“嗯,暂时不用吃药。但我跟你约个覆诊日期,到时再跟你谈一谈,好吗?”

“好的。”她爽快地答道。

“还有甚么要补充吗?”

“没有了,再见。”郑女士报以微笑,却见她的儿子有口难言,但我相信医生一定会再联络他。

“再见。”沉默已久的我终于开口。

我乖乖地目送他们离去,郑女士走出门外后,却突然回头抛下一句:“医生,你会相信我的吧?”

这个问题可一点都不好答,幸好郑女士没有等医生回应便挥袖离去。

然后我问自己,郑女士的话可信吗?

我们如何证明妄想与事实?

虽然说她妄想的可能性很高,但她所说的又完全不是没可能发生。要验证她发言的真伪,唯有靠第三者提供的信息,在此之前还不能妄下定论。

究竟甚么是妄想呢?

教科书上的妄想,是指与现实不符却仍然坚信的一种信念(fixed beliefs that are not amenable to change in light of conflicting evidence)。

那事实究竟是如何厘清的呢?有些事实是摆在眼前,难以反驳的;但有些“事实”却会受社会、文化及科学等因素所影响。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止颠覆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非议,历史到后来才证明他说的是事实。

说到教会,亦有些人认为所有宗教都是妄想,论点是,教徒所相信的全都没有事实根据,甚至说所谓的先知只是思觉失调症患者。虽然科学无法证明或否定神的存在,但明显地我们并不会将所有信徒都当作精神病患者。

又例如,近日流感疫苗的传闻弄得满城风雨,有艺人发表对疫苗的独特见解,有医学专家提出各项数据佐证疫苗效用,但不同人还是抱持著不同的事实,真相仿佛从不存在。

还有些政党说,讨论“香港前途自决”的年轻人是痴心妄想,但这群年轻人却相信那是香港民主的唯一出路,我不知道那一套想法才合乎事实,只知道事实是我们连讨论的权利都没有。

妄想与梦想差距多远?

举这么多的例子,想说明的是,事实不一定永远都是事实,有时候唯有时间才能证明我们相信的价值是否属实。

这让我联想起另外一位年轻患者,他跟我一样是中大学生。他醉心于天文研究,梦想是成为诺贝尔得奖者,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亢奋时,他能够不眠不休地工作,感觉思路特别清晰,但遇到数学难题时会大发脾气。他还深信自己比同学都聪明和勤力,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超越爱恩斯坦。

医生说是躁郁症。与他交谈时,这病人表现得十分兴奋,语速极快,加上他说自己容易发怒且不需睡眠,还曾经患上抑郁症,我绝对同意医生的诊断。然而,医生说他有自大型妄想(Grandiose delusions),我便不是完全认同。

首先,他说的内容虽然比较夸张,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在我看来,他只是在诚恳地分享梦想。如果同一番说话不是出自精神病患者的口中,常人只会觉得那是浪漫的追梦宣言,并不会认为那人有自大型妄想,我们不该因患者的背景而扭曲了客观判断。其次,我相信梦想其实是妄想的衍生物。我们都是先勇敢地做梦,才懂认清方向,再逐步绘画出通往梦想的地图。

有人视梦想为信仰,有人认为梦想是坚持便会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也有人认为梦想是虚无缥缈且不值追寻。

我则会把梦想定义为“明知是遥不可及却仍然相信坚持下去会成功”的一种信念。

梦想与妄想只是一线之差,我们靠不断努力去缩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用时间去证明我们自己相信的价值是否值得追寻。但若我们害怕失败,只会空想,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成功,梦想最终会变得无法实现,打回原形,再度成为妄想。

想著想著,第二个病人敲门进来了。我深深吸一口气,收拾好心情,继续朝梦想进发。

注1: 有关妄想症及思觉失调的详细诊断可参考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我覺得醫生不會聯絡他的…

  2. 作者有很理性開明的思維,加油。

  3. 挑個錯:被活活燒死的不是哥白尼。他在世時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反對,而且去世前才把天體運行論出版。六十年後,布魯諾提出太陽只是眾多恒星之一,人類也不是獨一無二,才被教廷燒死。

    1. 謝謝你的糾錯。有關內容已經調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