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只青蛙时,我的个人情感状况正处在一个不怎么愉快的小漩涡之中。我发誓,一开始下载它,只是为了观测一下,到底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于这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青蛙?
两个礼拜过去了,我已经在三个移动设备中分别养了三只青蛙,已然是“养蛙”的重度患者。
“我不明白这个游戏有什么好玩的,”一位朋友对我说,“我下载下来,玩了两分钟,然后就没有东西可以玩了!”
是的,这游戏只有两个场景,一个庭院,一个室内,并且你还不能改变这两个场景的装饰。你养了青蛙后,只要为它在庭院中收割三叶草(相当于游戏中的货币),再用三叶草购买食物和旅行装备,帮它放在行李里,然后——你就真的没事做了。
青蛙在家的时候,可能在吃饭、看书、写东西,或者削木头,反正只在室内呆着,几乎一动不动。就算你点它无数次,它也不会理你。你真的没东西可玩,只好退出程序。过一会,系统给你一条提示:你的青蛙出去旅行了。
蛙去楼空。
大多数时间,你都不会见到你的青蛙。不过,它会在旅途中给你寄各种照片,回家时给你带各地手信。而你——空巢老人,独守空房,家徒四壁。只能化思念为动力——收割三叶草,给它买东西,等待它下次回家。回来后,它继续吃饭、看书、写东西、削木头,也不和你说说话,一段时间后又突然拎包出去了。
对这个设定,游戏开发团队在接受访问时说:做一个放置游戏,让用户把手机放在一边,没什么意思。所以他们决定反过来,让青蛙把用户给“放置”了。
这是我最近听过最霸气的一句话。
大概人类就是喜欢不被搭理?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养一只对自己爱答不理的猫,还把自己称为奴才,把猫奉为主子,并对自己能为主子铲屎而倍感自豪呢?
在玩旅行青蛙的时候,大多数玩家都会把自己代入为父母的心态,青蛙就是我们的“儿子”。然而,我一个朋友则直接代入了另一种身份关系,她说,你为什么要养一个“渣男”?你每天为它赚钱劳动、做饭,它对你不理不睬,还出去沾花惹草,你醒醒好吗?
我连忙把话题引向别处。在短短的几天内,它已经给了不开心的我很大心理安慰,分散了我很多注意力。如果按照那位朋友的逻辑想下去,所有治愈感都会烟消云散。
现在网络上流行大多数的分析文章,尤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大都试图将玩家和青蛙之间的关系类比成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这种关系的“健康”,再套入“原生家庭”、“依附关系”一类流行心理公号常用的词汇和论述模式,完成一篇头头是道的爆款分析。但在我看来,这种分析无异于巫术:方便套用,无需论证,也无法证伪。这些网络都市青年心理学模板的写作方式有时和星座分析差不多,一百个读者看,一百个读者都会觉得好准。
但这些分析大都高估了青蛙这个角色与真实世界人际关系的相似度——尽管万千玩家口口声声管自己的青蛙叫“儿子”,但所有真正为人父母的玩家都会告诉你,这个游戏跟养一个孩子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无论寄托了再多的人设想像,玩家对这只设定简单的小青蛙都不可能有哪怕接近真人的情感投入和互动。
我们和青蛙的关系,可能更接近于人和宠物的关系。就像养猫一样,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那种猫奴面对主子所谓的“伺候”、“服侍”,之所以会是一种心理享受,其实前提都是“拥有”。
抛却了这些附会,我想这个游戏最初吸引我之处,是来自于它的“雅”。这款游戏的小清新画风被人赞誉有加,但其“雅”大概不仅包括画面美观,是从意象选择时就已经开始的:庭院中种着芭蕉和竹子,石屋上爬着藤蔓,三叶草田间有个池塘;室内所有家具皆为木制,还有蜡烛灯台,祥云状的楼梯连接阁楼。
主角是青蛙,借用了日语中“归来”的谐音(编注:在日语中,“归来”(かえる)的发音和“青蛙”相同),与上述所有意象一并交织,颇有东方的闲适感,有种“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的意境。这种“雅”更体现在它的情节设计中:旅行流浪、拍照、十分复古地写信,与蝴蝶、田鼠、螃蟹交朋友,每次回来搜集日本各地纪念品,这都是一些充满诗意的举动,甚至代表着某一种你我向往的生活。毕竟人在游戏中的互动也是有格调之分的,同样是放置游戏,送蛙去旅行,就比到网友家偷菜听上去格调高多了。
另一个因素在于这款游戏的轻松。这是一款不试图绑架玩家时间和注意力的游戏,在游戏出现时,有人将它与电子宠物(编注:又名他妈哥池、塔麻可吉,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流行的一种养宠物的游戏机)相提并论,但关键的不同是,如果你忘了喂电子宠物,它可能会饿死。而养蛙则不会有这样不愉快的体验,你也不需要去打败什么对手,或者在有限时间内达成什么成就。你只需要收割三叶草,收拾行李,等它给你寄信就好。
如果就这样和我的蛙一直相伴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漫长的一天工作,伏案许久后抬头,写字楼空气不通烟雾缭绕,在冰冷而不友好的冬日,收到一张秀丽的风景画,一片苍茫的蓝绿色,那一刻真的仿佛真的有个远方的友人在外探索呢。游戏者,若不入戏,何以游戏?养蛙,大概是这个不完美世界的一点小美好吧。
但是我内心又深知这种美好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旅行青蛙》本质上是一款卡片搜集的游戏,玩家再怎么自称“佛系”,最后大都会陷于对于照片多样性的追求。然而如果要得到更特别、更多细节的照片,不但需要更多贵价的旅行装备,也需要研究其中的某些规律,比如一些特殊的照片,必须要一些特定的行李搭配才能获得。这也产生了一种可能的情况,玩家不停收到青蛙大同小异的重复照片,使得游戏的新鲜感和真实感都逐渐削弱,最后逐渐失去兴趣;另一种可能是,你不停追随这些规则搭配,获得一张又一张特殊的照片,但彼时这个游戏的特别乐趣也就逐渐消失了。相遇可能是意外,弃养却终将是必然,这大概是这类小手游的宿命。
但至少此刻,我与蛙还可以相互慰藉。前几日,知乎网上有一篇文章,有程序员破解了这个这个游戏的规律,详解了蛙的旅游地图和不同装备配搭的效果。我点进去后一阵大惊,不敢细看,匆匆关闭。想了一想,又把文章发给一位朋友。
“这个也许能帮你搭配到你想要的所有照片,”我说,“不过也可能会毁掉你游戏的乐趣。”我这位朋友,用真金白银买过三叶草,也不时会小抱怨为啥她的蛙儿总是去同一个地方。
“那我不看了。”她说,“我的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封面大圖很棒
最後一句話,貫穿全文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切
這標題……其實不用過於嚴肅看待啦……不要說這種免費休閑游戲啊,即使花錢買的游戲大作,有很多我也是花了幾天通關一周目之後就束之高閣啊……
跟PC或主機不同,基本上手游的目標群體是輕度玩家的,感覺保有率是偏低的。另外怎麽說呢,比如說如果以前饑荒的日子,人們連野菜樹皮都吃,今天大家基本上過著富足的日子,有時候去餐廳點一桌菜,大魚大肉吃不完的就丟在那裏走了,那游戲也差不多吧,太多選擇了,今天應該沒有人會懷著餐前禱告感謝上帝賜予食物給我們的珍惜和虔誠去玩游戲了吧。
雖然沒有玩,但看著你們養得挺開心,我也覺得挺開心的…
其实坚持养一年又不难……关键是凡俗之人的注意力是很难持久专注的,被“潮流”裹挟着不由自主……所以我拒绝了养蛙游戏。真正的游戏,必须要有强互动性。
没说出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