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少女》:是国际品牌的胜利,还是台剧的进击?

这一套有国际制作背景的台湾剧集,似乎仍然带着浓浓的偶像剧味道,真有大家夸得那么好?
风物

HBO Asia 与公视合作的台湾国语剧《通灵少女》引起热议,从开播收视平平,到后来渐入佳境,许多观众及传媒都予以好评,每每谈论这个剧集,“HBO 出品”是一个绝不会被遗忘的标签。HBO 品牌在观众心中极有重量,原名 Home Box Office 尽管已慢慢不为人知,却长年是电视剧高级品牌的代名词,是电视迷心中的神话级电视台。

尽管 HBO 很多剧集是名作,这却与 HBO Asia 不是一回事,两者的制作和品控并不同源。HBO Asia 原创的电视电影和剧集反响都不理想。五年前,HBO Asia 有心主推亚洲制作,由新加坡起步,先和欧西电视台合作,慢慢辐射向中港台。

2013年 HBO Asia 与澳洲广播电视公司搭桥,推出了剧集《Serangoon Road》 ,找来陈冲担纲其中最重要的华人角色。推出之后收视数字不弱,也送往法国,英国等地一些电视台播送,但有观众评价说,剧集的制作很精良,可是整个剧没有活力,其中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地域和人物的描写都片面。播出一季之后,HBO Asia未有公布第二季的消息。另有新加坡主力制作的惊悚剧《Grace》,相对口碑更不如《Serangoon Road》。和中国电影频道合作的电视电影《醉侠苏乞儿》和《擎天无影脚黄麒英》在2016年年尾播出,中新港三地联合制作,精良程度却并不高。《通灵少女》的成功是否属 HBO 之功,不知道具体细节,很难断言。

从制作程度和制作精准度来讲,《通灵少女》的确比很多台湾剧集仔细,美术和制作都更认真,道具,摄影,灯光等岗位都交足功课。整体视觉上营造出画面的电影感,也从服装和布景等恰好还原台湾宫庙场景,剪辑和戏剧结构都比台湾大量剧集都紧凑,明快。有好几场戏写得颇有灵气,信众找仙姑问事的片段有一半以上剧本都写得不错。生活化,没有故弄玄虚,干脆利落。温情的程度恰好,没有刻意渲染。无法断言到底是真实还原鬼怪世界,还是完整细腻再现学生的纯爱恋情,一些对手戏的确写得自然流畅。

同时,剧本写作上的失误失策仍然不少。比如,每集开头的自述,效果并不如意,只有第二集稍好。据说旁白由 HBO Asia 建议,可实在有些失策。运用旁白或自述,用得恰当可以正好帮主角完善心理,用得不好就拖慢整个剧的节奏和演员的表演,画蛇添足(港片《点五步》也有这个毛病,数不胜数的旁白让人疲惫不已,全是废话),能用镜头说的,就不要用旁白说,能用“表演”说的,就不要用嘴巴说。旁白非常难写,也难演,要对语言掌握极其娴熟的编剧和极其专业的演员才可以实施。第一集开始的旁白,马上显得剧集很露怯。既然真的剧情真的已经在体现一种学生和仙姑生活的日常,何必还要用旁白提醒呢?主角不应该说那种“显而易见”的话,倒不如似是而非。“日常”这个词早用滥了,既然搬出HBO这个招牌,想必也是不满足于偶像剧这种范式?

整个剧情处理上,大量的情绪和逻辑,依然是偶像剧式的,HBO 在北美也有偶像剧,但他们不会有惯常的偶像剧。比如《Girls》是一套 HBO 式的偶像剧,但那显然和台湾的偶像剧概念天差地别。如果在2017年,台湾影集的目标还是拍一部精致的偶像剧的话,那显然是枉顾了剧集创作这么多年的变化。欧美已经把狭义的偶像剧分众开来,在特别的频道去讨好固定的受众,比如 CW 电视台,它播出的剧集都是所谓的“偶像剧”。HBO 北美的剧集早跳出这样的陈旧划分,尽管台湾本地市场对“偶像”元素有一定依赖,实在可借着国际制作流程的规范跳出框框。

剧情发展的设计上,也离 HBO 原本一心要跳出窠臼的宗旨有所偏离。在第二集,前几次卡到阴是假装,后来来一次是真的。这个剧情逆转简直难以称之为“twist”,如果是编剧班,学生作业都大大超出这样的程度,何况是一套 HBO 的剧?第三集在学校驱鬼,整个的剧情流程也是完全可以预估,人物的转变都可以猜到。配角的人设类型化严重,讨好的成分大于创作。一个保守秘密又忍不住开口的损友,一群在关键时刻反省,为主角打气的社员,这些设定都刻板。而主角的外刚内柔,满怀渴望做普通人的心情在观众眼里看来,也很熟悉。如此写作,演员足以胜任,执行容易,但个性欠缺心意,也是看第一眼就知道角色和故事的发展。那块饼干日掉在地上,被踩一脚的剧情,似乎真的难以称之为创新。

这些戏剧推进在20年前基本就该被抛弃,但华语剧集还在孜孜不倦地玩过家家,看似为观众设置了浅显容易进入的窗口,实际没有任何意义。观众并不是那么笨。而主角的人设远远可以更有个性,更独特。因为这样看来,她和所有大大咧咧,死嘴硬的女生并没有分别。每年至少有十套剧的男仔头女生人设是这样。十足拿来主义。

而在公视播出的短处就是,所有的鬼怪都在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总归人情,总归世俗,全在冷暖。它限制了故事走向的发展,以温馨气氛结束的故事,全部轻盈的处理,利于让年轻观众找到共鸣,但也让灵媒这个职业在分散的剧情中被弱化,那些描绘女主角个人体验的独角戏过多,也让这部剧显得有些“老气横秋”,人物刻画早就不应该那么做了。去年夏天大获成功的美剧《Stranger Things》同样主打友谊,温情与成长,同时悬疑,惊悚等元素一样不落人后,整个风味调配得非常可口。

面对如今剧集制作的现状台湾的剧作原本应该是两岸三地里面最有希望提升的。中国内地的剧集空有资金,却在剧情和对白上相当粗糙,现在技术进步之后,更出现大量“抠图”剧,只求当红演员的大头表情,几部传遍中港台的红剧,与其说是剧力,不如说是狗血的官能刺激。香港剧集只求噱头,几十年累积的庶民写照在新世纪满满形同虚设,观众只想看互赏巴掌的大起大落,要不就是概念先行,卖弄口号,其中的戏剧创作都空洞。台湾的电视观众不多不少,虽然过去剧集制作陷入偶像剧和乡土剧两条死板路线,却本有冒险的余地,值得靠品质获得回报。至少《通灵少女》的小小执着和改变,已经被大家看在眼里。但如今,这部剧集的成功更多是因为项目统筹好,制作好,卡司选得不错,剧集创作本身可表扬的地方真不多。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要批評別人是很容易,但是要自己實際去做才知道困難度,作者似乎太苛求了,雖然拍一部片有很多理論,但是全把它們運用上了,未必會好看。我覺得這部片最有價值也最動人的是在描寫通靈這個部份,拍得有深度,也成功要抓準觸動觀眾的節奏。但是在偶像劇那部份的劇本,似乎套用一般偶像劇的故事版型拼裝而成,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但大致上它還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比現下韓劇好看很多,雖然現在韓劇做得很有美感、質感、很豪華、很氣派,但是故事結構也是一些拼裝車,没有靈魂。

  2. 這部戲我看了兩遍。我同意它還有成長空間,但我不是因為它掛著HBO的牌子去看的,而是在第四集網上好評後跟風看的,這讓我想起當年的海角七號。我必須承認,在看膩窮女愛上壞總裁,或動輒數百集的本土劇後,通靈少女剛開始宣傳時,我是用心中對台劇的刻板印象去想像這部戲的。所以,看到作者的的這篇劇評,我可以大膽斷言作者沒看過更早以前的台劇,才會得出這部戲是因為「統籌好,製作好,卡司不錯」的結論。這部戲我的評價是,編劇把老戲法變出新花樣。陰陽界題材的台劇幾十年前早就做過一堆,比較有名的例如有部模仿美國電影,一個無限輪迴轉世的概念;或者是能看到鬼的警察,那就能跟靈界溝通辦案了。另外,通靈少女的劇情如果拿掉宮廟的部分,就是一個高中少女的成長故事:晚上打工,白天睡覺,無戀愛經驗的女主,愛上了轉學生男主,然後男主在與女主第一次約會的途中被車撞死。不複雜的劇情,但這種設定卻中當前亞洲觀眾的胃口。(順便一提,我的少女時代在韓國票房還超越不能說的秘密)所以,通靈少女是給低迷的台劇開了一扇窗,證明只要能活用,不一定非得大卡司大成本觀眾才會買單。這部戲正巧撞中時機,就如同穿越劇回到1989一樣。

  3. 我倒覺得作者有幾分對,但也有些主觀。同意的地方是,這部片擺脫不了一些俗套的人物設定,但是主觀的是,跟美國編劇相比。就如李安說的,港台大陸的劇本還是差好萊塢一大截。這就好像硬叫一個還在成長的幼苗,跟神木相比。作者的一些批評值得台灣努力,但有些又太過苛責。總之 這部影集只有六集,在六級中要展現女主的成長,自然力道不夠。至於開頭的前白,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呢,朗朗上口

  4. 我倒覺得本文作者是藉通靈少女在酸台劇而已。我也不認為這部戲是完美的,但這篇評論後半已經走鐘。其實全文只須看最後一句:「這部劇集的成功更多是因為項目統籌好,製作好,卡司選得不錯,劇集創作本身可表揚的地方真不多。」但問題是,本文起初又說HBO ASIA先前的作品表現不理想,個人懷疑作者是否有雙重人格,或者在作者眼中,HBO ASIA與台劇都不值一哂?
    作者好像不知道,這部戲是先有30分短片,接著參加過大小影展得獎,才有之後的HBO ASIA注資擴展成6集。所以,如果按照作者的邏輯推演,我們就得相信投資方HBO是傻子,專做慈善事業拿錢打水漂?
    我和本文作者看法最大的歧異就是:我和他的觀點是相反的。這部戲給誰演都會紅,例如原本的余佩真,導演選上郭書瑤做女主角顯然是知名度與收視率的考慮。台劇有幾十年歷史,而台灣偶像劇也有十幾年歷史,早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這部戲若說是偶像劇,我想認同的人不會太多;而歸類為鄉土劇也不太對,這是我對本文作者最不認同的部分,因為這部戲的宮廟文化是輔,通靈者小真的成長歷程才是主,所以要歸類的話,我認為會比較接近「我的少女時代」(但也不完全同類就是)。
    因此,我認為這部戲的成功在於作者文中唾棄的劇情、人設,而不在於作者所謂的「項目統籌好,製作好,卡司選得不錯」云云。華劇兩岸三地都在製作,或者我們把格局放大,電視劇全世界都在製作,作者推崇備至的歐美劇是挾政經實力席捲全球沒錯,但日劇、韓劇、陸劇、台劇在亞洲市場亦各有天地,換句話說,戲劇節目已是高度競爭,觀眾重疊性高,成熟度高的區間了。2001年的台劇流星花園走紅,可不是因為作者所言的「項目統籌好,製作好,卡司選得不錯」(F4在本劇之前根本新人);HBO ASIA會不會製作第二季我不知道,但我確定這種包著台灣文化外衣,骨子裡小清新的愛情小品故事頗對當前亞洲觀眾的胃口,所以近年內台劇會出一窩蜂跟進的蛋塔式作品。
    至少以通靈少女收視率的結果論來看是如此。

  5. Jomac 是不把敗犬女王 小資女孩向前衝等劇放眼裡就是了?

  6. 電影電視劇還是一樣青春那套,不知觀眾何時才會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