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传媒上周的文章《流量的死亡螺旋,你走到哪个位置?》提到,内容行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将虚拟的“流量”转化为实际的利润。目前日益清晰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广告营销、电商化和内容付费。
电商化需要足够的投资支撑起软硬件、库存和物流,还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里打拼,捉襟见肘的媒体不容易尝试。相较而言,成本较低的广告营销和内容付费,成为媒体商业化的优先选择。
“广告营销”的凛冬已至,“付费订阅”渐露生机
Medium,一家在2016年4月获得五千万美元 C 轮投资的博客平台,曾尝试“广告营销”的商业模式。尽管创始人 Williams 自称商业上获得成功,Medium 仍然在2017年初砍掉广告业务。
Williams 发表帖文,解释广告营销对内容的质量有毁灭性影响,“现今(依赖广告营销)的模式,只会产生愈来愈多的错误信息,和愈来愈廉价的内容;而那些有深度、原创、有品质的内容将受到伤害”。他认为,应该根据内容的启发性和智识性来回报作者,而不是以谁更能吸引点击、流量高论成败。
尽管广告在数位媒体的投放量正在增长,社群媒体却拿走绝大部分的好处。Facebook 和 Google,两家公司承包美国75%的广告预算,来势汹汹。媒体不能再依赖“做内容,冲流量、卖广告”,Medium 决定调整商业模式。
同一时间,“付费订阅(Subscription)”成为媒体拯救糟糕财务报表的良方。《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已接近其总收入的60%。美国大选后获得的新订阅用户,将给他们带来3000万美元的盈利增长。其他媒体的订阅用户也在不断增长,《华盛顿邮报》去年上半年的订阅量增长了73%,《波士顿环球报》在大选后实现一周订阅量涨三倍的好成绩。
不出意外,Medium 在3月20日公布了自己的付费订阅计划。每月支付5美元成为会员,可享受新版主页,优化后的阅读界面,部分功能、内容的优先体验权,以及更优质的内容。
付费订阅的百花齐放
在“付费订阅”这条商业道路上,前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由传统报纸转型,拥有百万级订阅用户的媒体巨头;后有《Mediapart》、《EL ESPAÑOL》,新兴的数字媒体,在本地市场获得万级用户,形成稳定的利润来源。
媒体智库网站 theMediaBriefing.com,访问了十五家采用付费订阅策略,并成功达成商业目标的媒体。这十五家媒体的付费方式可分为计量付费(Metered)、免费增值(Freemium)、硬式收费(Hard paywall)、混合型(Hybrid)和付费试用(Paid trials)。
6家媒体选择计量付费。当读者在一定时间内,阅读超过一定篇数的文章,需付费后才能继续阅读。这也是最常见的订阅方式。
3家选择免费增值。基础内容是免费的,升级服务则要收费。德国 BILDplus 向读者免费提供即时新闻,但对优质体育内容等收费。
有3家采用强硬的收费方式,所有内容,只向付费用户开放。专注调查新闻和时事评论的法国媒体 Mediapart,以“支持独立新闻”为口号,吸引了将近13万订阅用户,每月支付11欧元。他们没有任何免费内容,推广方式也是掏1欧元,试看15天;不掏钱,没得看。
仅有一家媒体巨头《金融时报》选择了付费试用,让用户免费阅读内容,逐渐养成阅读自家内容的习惯后,试用者因惯性,付费成为订阅用户。靠这种方法,《金融时报》的订阅用户增长了29%。
而另2家媒体使用了混合型订阅。比如,德国的《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推出 SZplus,旨在以灵活的付费模式降低读者对付费墙的失望。访问者可以在 SZ 的网站上免费浏览基础新闻,比如聚合类文章、突发新闻;但读者每周只能免费阅读十篇来自驻外记者、SZ 记者的报导,之后就要付费阅读。此外,付费用户每天还将收到 SZ 的独家报导。
收费手段的推陈出新固然带来订阅用户的增长,但这十五家媒体表示,支撑付费订阅的,还有基于数据分析的数字营销和社群运营。
从形式到内核:付费订阅的突破
多样计费方式的背后,是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挪威的老报纸《世界之路报(Verdens Gang)》在2011年推出新产品 VG+,并采用免费增值的付费阅读方式。此后,读者可免费浏览 VG 网站上的突发新闻和广告内容;每月支付 65 克朗(56.70港币),可阅读 VG+ 上的原创和深度内容。
为了获得更多的订阅用户,VG+ 为团队设计了目标一致的关键业绩指标(KPI),鼓励编辑、商务和技术团队,围绕着共同的任务合作,根据反映读者行为的数据,设计促销方案。
VG+ 的付费内容会如广告般在免费的网站上曝光,吸引免费用户转化为订户。编辑室会根据实时导出的数据报告,分析选取哪篇付费文章登在免费网站上,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产生冲动付费。数据也可以帮助编辑洞悉读者的兴趣所在,选择更受关注的题目。
商务团队会根据读者的阅读数据,分析进行优惠推广的时长、优惠力度和销售话术。一次24小时内订阅费用降价50%的推广活动,因其精准的设计,为 VG+ 带来4000的新订户,一天内增长了5%的订户数。
用户按下“完成支付”,媒体的服务才刚刚开始。选择硬式收费的荷兰媒体 De Correspondent,以每月6欧元的价格,在3年间获得5万多的订阅用户。创始人 Pfauth 看重社群运营在付费订阅中的重要性。Pfauth 眼里没有被动接受信息的“订阅者”,只有拥有一技之长的“会员”,所以 De Correspondent 的理念是邀请会员积极参与到采编流程中,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47位写作者,会定期跟会员联系,征求他们对选题的意见,或让他们参与调查。
保持着高水平的83%会员年留存率,De Correspondent 的目标是让付费用户、潜在用户体会到自己是社群的一部分,而且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专长贡献价值。这样,用户就会每天都迫不及待地点开媒体,阅读自己有所贡献的文章。
媒体准备好进入竞争市场了吗?
从事多年媒体观察的 Frederic Filloux,在媒体观察网站 Monday Note 发表文章,质疑媒体的付费订阅策略限于新瓶装旧酒,难以有实质突破,最终结局只能是,更懂商业游戏规则的内容平台,如 Medium、Twitter,收割大量订户;大媒体守着既有订户得以生存;而小媒体逐渐流失订户,苟延残喘。
Filloux 指出,媒体要想酿出“新酒”,要在“客户服务”下功夫,弥补媒体在商业价值链下游的不足。
他曾在苹果公司的 iTunes 上订阅《纽约客》,突然不能看了,致电《纽约客》的客服,得到的回应是“我们帮不上忙”。后来,他联系苹果公司,24小时内,苹果的客服人员回信,并迅速全额退还《纽约客》一年期的订阅费用,并退订杂志。《纽约客》不仅失去了一个订户,还推高了平台在读者心中的价值。
付费订阅还停留在按时间分类的老旧方式,如按日/月/季度/年收费。与隔壁音乐产业相比,“用户至上”的想法在媒体界仍然滞后。音乐网站支持用户,可以单首、单碟、单歌手购买音乐,电台免费,但插播广告,或购买会员。这是从用户的使用场景推导而来的,用户喜爱一位歌手,或一张专辑,或小到一首歌,他愿意为这些小的内容小额消费。全网付费的成本高昂,购买意愿门槛高。但一旦用户养成在固定网站收听音乐的习惯,就将依循习惯,购买会员。
Jeff Jarvis 在《媒体失效的年代》指出,曾经,媒体生产的新闻,在竞争市场上是稀缺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下,媒体的议价空间大,可以说掌握了新闻,这件商品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定价、分发等所有价值链环节的定价权。
现今,制作内容的门槛下降,新闻、内容供过于求。媒体进入一个竞争的市场。“付费订阅”的模式赋予了每则新闻价值。但确定了商品价值,商业才刚刚开始。不会因为你的新闻、内容品质高,价值就一定高,商业就一定成功。市场上,新闻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在显出它的重要性。
就像普通的产品,比如一瓶洗发水。工厂的生产会决定品质。但一件商品的价值不单由工厂决定,包装、定价、广告宣传、品牌活动,都为一瓶洗发水增加了价值。顾客走进商场,眼前有近百种洗发水供选择。哪一瓶看上去物美价廉,顾客就会选择哪一瓶,无可厚非。
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投入资源以求增值,才能使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新闻”,这件商品,是物美价廉的。
媒体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在竞争市场的游戏规则下,停留在过往垄断市场时的做法,是自我制造幻觉。以商业化的思维回看新闻,这门生意,“付费订阅”仅仅是第一步。
来源:Medium Blog、TechCrunch、端传媒、TheMediaBriefing.com、火箭科技评论、《媒体失效的年代》
付費訂閱只是獲利的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business model本身。在資訊過飽和的現在,廣告時代跟廣告時代前的媒體營運方式都已經不合時宜,我並不覺得解決方法已經出現,只是大家開始探索了而已。
端傳媒涉略議題很廣,所以和其他獨立媒體比起來能夠吸引到的讀者就更多,橫跨中港台乃至全球華人社會。
然而是否也因野心太大,所以便難以產生焦點了?
要和讀者互動,所以有圓桌;要即時,所以改版前有端聞、改版後有早報晚報;要深度,所以有深度報導。此外,還有編讀手記、今日圖片、pick-up等其他部分。然而端傳媒的深度報導大多感覺不夠深入,有點令人意猶未盡。讀者來函和部分自由撰稿人的文章則感覺過於感性,使得文章好像一篇抒情文一樣又過於主觀且篇幅偏短,不似端傳媒一般的文章(追求理性、視角多元、重視數據)。有些文章又有過多學術、專業用語,使文章顯得生澀難解,一般人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似乎由於端傳媒的撰稿來源極多,所以文章的氣息飄忽不定,有的過於感性浪漫、有的太嚴肅死板,令人費解......。
比較台灣的「報導者」,其目標讀者明顯鎖定台灣人,因此中港讀者較少關注。雖然其關注議題亦不少,但可看出明顯偏重於藝文、政治、勞工權益、社會公平正義等。其中台灣本土議題涵蓋較廣且多,國際議題偏少但也有。而報導者完全著眼於深度報導、專題報導,其文章篇幅和深度平均起來也比端傳媒多而深,今年初更出版其調查報導的新書,可見報導內容之深。報導者也不要求即時性,平均一天只有一、兩篇文章。
報導者目前仍採免費閱覽,但或許是因目前仍有童子賢的贊助吧。而端傳媒已因資金壓力走向付費制,雖然覺得有點可惜,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每月付出上百元訂閱媒體的。知識和資訊如此昂貴,可知窮人想獲取更進階、豐富、高品質的知識、報導和資訊是多麼遙不可及。但為確保產品品質,也是不得不然。
不知道端傳媒本月下旬推出的付費內容,會走向何方,但希望端在致力於報導議題的全面性時,也要有所聚焦,產生自己的特色並確保品質、建構端的一套價值觀。
至於有人批評端傳媒缺乏香港本土氣息,則為非戰之罪。端既定位為全球華人的媒體,自然需選擇流通性最高、大家都能明白的中文作為書寫工具。倘若文章需使用香港本地用語或粵語字,將使香港以外的讀者產生隔閡,這麼一來端豈不將退為香港的媒體而流失中台讀者了?
@醫心人
我覺得你說的很好,不過有一點我有些疑義。端的定位是面向全球華語讀者,主要的地區應是香港,台灣,大陸,新加坡等。這種「兼顧」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本土氣息」,我承認。這種定位或許有一些尷尬,不過我認為是可貴的。
@醫心人 寫的比這篇文章還好!期待端的轉變
@5年紀 想多啦 🙂
樓下寫得不錯.
我可以付費買文字,但是一直以來我都擔心,有一天極權統治者可以追蹤到是我付錢給端傳媒.
在台灣邁向民主自由的路程中,路邊街頭的書報攤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書報攤老闆販賣那些被查禁的書或雜誌,我身為讀者,付現金購買,不留下任何可以被追蹤到的訊息.
同樣的,在街頭抗議時,熱情的支持者把現鈔往募款的箱子裡丟也是一樣,不會被追蹤到.
最後威權體制就這樣倒下去了.
端傳媒我要問你,當面臨像銅鑼灣書店一樣的情況,也就是有人要你交出付費者的名單時------
你會出賣我嗎?
端裁員70人, 其他網媒都成了新聞, 為何你自家的壞消息就不是「新聞」可以不報? 我是看 01 才知.
此文在分析別人, 但你不妨一下自己吧..... 01 那邊廂劉世良說得對, 現在不是 sell content and buy subscription 的年代了。上文不就說, 付費訂閱不是長策...
1. 你們或許該檢討下只營造新聞 (news) 不營造社群 ( community) 的方向. 若果單向式的新聞傳遞, 何須要付費給你了? 因為資訊的發達, 幾乎任何一條新聞都可以google search 找到最詳盡的 content, 找不找到, 知不知道, 只是時間問題 (即使我肯付費, 那個compensation 只是給你幫我search and assembly data 罷了, 不是因為你內容特色) . 純 news content provision 極度容易被讀者伸一個懶腰就轉了台, 無懸念! 無慣性收視! 因為讀者取得的東西 replaceable cost 實在太平宜!
2. 端的專題報導品牌做得很出色, 有時題目深入, 但對要求深入報導的讀者, 卻又有點「到喉不到肺」! 比普通新聞多少許了, 但又未到新聞雜誌的深入度。 也極多時單軌/單面報導 (雖然我們白傳媒不多不少有立塲) 我在不同評論中, 也說過多次了.... 例子很多: LGBT題, 極度一面單軌! 人云端傳媒亦云, 乏善足陣, 沒有特色; 又如政治題, 如持首選舉, 單軌分析民主派 (讀者以為去了立塲新聞!) 那麼建制派呢? 親中呢? 他們又發生甚麼事? 若端能挖些甚麼出來其他媒體沒說過的, 讀者必拍案叫絶, 不付費也會覺得自己缺德!
3. 說老實的, 端定位不明, 究竟要多人看(草根都看)? 還是少人看(最高端讀者)? 坦白說, 有時連高端讀者, 都讀不明白. 語言是傳媒重要的最細又最重要的粒子, 我曾把端的文章打印, 給同事看 (他們都已是大專、碩士生, 工作多年, 商界/機構中高層), 未讀過端的人第一反應: 咦!? 台灣報社寫香港新聞? 有些人, 讀完也不明白其文字:「想寫乜野呀? 咁深嘅?」, 總沒有那種「係啦~~! 講得啱!」的本土同聲同氣, 卻像有人在大海彼岸說香港的故事一樣, 乃端的文字問題. 例如談「社會撕裂」「社會撕裂」, 名教授分析有了, 政論家分析有了, 但拜託, 別以為所有讀者都有政治學、社會學根底. 好的傳媒文字, 當然不會像「生菓日報」, 但若連 layman、呀伯讀完, 都十分明白, 十分有共鳴, 那就是成功的報導/分析. 「社會撕裂」, 為何不可最平實的生活層面來個特寫? 採訪撕裂的兩個呀伯? 採訪撕裂的老嫩兩代? .... 有時端文章的語言, 是否端莊高端到上了神枱? 以致高端卻繁忙的人沒有那個時間耐性, 普通黎民百姓讀者, 又覺沒有趣味悶蛋?
4. 以為網媒自己在上網上就已宣傳了? 貴公司在自己媒體以外的宣傳, 簡直弱得可憐, 或根本是零! 從沒見你們在地鐡買廣告, 在其他載體promote 自己, 很多香港人, 到你們今天裁員了, 還不知道你們在香港存在過呢! (這也如我上所述, 因為你們只用了網做 news, 沒有用網做了一個 community, gossip topic!)
批評多了! 繼續努力! 你們還是很好很優秀的團隊.
听说你们裁员了
之前買報紙為了了解知道事情,之後買報紙是為了增廣見聞。
端準備要怎麼做呢?
那端要試嗎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