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殖民者的语言?用殖民者的文字?韩文的身世启示我们什么

韩文与日文和汉字的纠缠史?只有独裁者才认为语言可以被纯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直接跟他说的语言有关?自己想做甚麽人才是决定因素。
《下女诱罪》剧照。
风物

[ 编者 ] 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粤语还是普通话?台语还是汉字?汉字还是拉丁化的字母?现实中,语言与文字之争往往承载了它们自身之外的政治变动、身份危机、独立意识、权力关系等多重命题。而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无时不处于“变动”之中,语言和文字,可能被“纯化”吗?行政命令的影响,民间社会的取态,各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语言和文字自身的发展?转眼近邻,曾身为中原藩属国、及后是日本殖民地、而后独立的韩国,也曾长久面临类似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未休止,其本国文字谚文与汉字之争亦无时不卷入民族身份、独立意识、政府与民间、政治考量与经济需求的多重牵扯中,他山之石,那复杂多蔓的历史,真如一则民族身份觉醒的“故事”这样简单吗?

《下女诱罪》剧照。
《下女诱罪》剧照。

二战后的韩国除了复用韩语,韩国文字谚文也因后殖民时期的高涨民族情绪,而重新被重视,标音汉字也从此被废掉——不过慢着,历史真的如一则民族身份觉醒的“故事”这样简单吗?

此前南韩导演朴赞郁新作《下女诱罪》上映,观众焦点多在四人的情欲纠缠跟人性黑暗上。大家又有否留意当时的时代背景?电影一开始已揭示了这是一个日军横行的朝鲜日治时期。电影中小姐跟姨丈二人,都不自觉地走上做“日本人”的路,在朝鲜大宅中说日语、穿和服,去做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统治下的1930到1940年代,韩语被贬至第二语言。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说族群本来的语言却要受到压制,电影中的下女们更落得被掌掴的下场。

说起来,曾是中原王朝藩属国、日本殖民地的韩国,并非一直用我们现在所见的韩国文字(谚文)来书写的,其实“谚文”本身只有短短500年的历史。在15世纪创立谚文前,住在朝鲜半岛的人讲的是韩语,书写时却只能用我们熟悉的汉字来标音,直到1980年代,谚文才渐被广泛使用。

二战后的韩国除了复用韩语,谚文也因后殖民时期的高涨民族情绪而重新被重视,标音汉字也从此被废掉——不过慢着,历史真的如一则民族身份觉醒的“故事”这样简单吗?

让我们以后日据时期为起点,看看像其他语言一样混杂了多国文化的韩国文字,曾与哪些语言文字发生碰撞、经历过什么转折,才变成今天的模样,而韩国人在面对谚文时又有着怎样的考虑。

日文影响:你知道这些来自日文的词汇吗?

“你猜『生产』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并不是产品的生产,是生小孩的意思喔。”国立政治大学韩国语文学系系主任郭秋雯教授以“生产”一词为例,解释昔日日据时期,日文是如何影响韩语的,而日用汉字词语的应用是其影响之一。虽然彼时民间也会继续讲韩语,但郭秋雯觉得,传入的日语的确对韩语影响甚深,特别是科技用语。“跟台湾的闽南话一样,韩国也讲『放送』(广播)。直到现在,他们的电视局还是叫『放送局』啊。”

1945年,日据时期终于结束。战后的韩国虽然终于变成独立主权国家,但经历了35年日本殖民统治,加上自1930年代起得到积极推行的“国语运动”的洗礼(国语指日文),韩国社会开始高举日文并逐步压抑韩文,不少日本词汇已融入到韩国人日常用语当中。

除了郭教授提到的“生产”跟“放送”,韩国流行文化学者钟乐伟(Steve)也从不同的报刊里面发现“案内”(资料)、“拉致”(绑架)和“社说”(社论)等日用汉字词语还是会偶尔出现在某些报纸上。而即使战后,韩国政府也并没有把很多日语词汇禁止掉(几乎只有“国民小学”这个词是例外,1990年代政府就把它改成了“初等学校”)。

战后重生的韩国 什么才是我们的东西?

那时的韩文其实跟台语的情况很像——二者都没有自己一套文字,需要用汉字去硬拼出来。因此,我们不难想像用汉字标注的韩语有时标出来的发音,是不会完全准确的。

日文之外,又因为朝鲜半岛曾是中原多个朝代的藩属国,韩文跟汉字的交杂比起韩文跟日文的关系,就更加频繁而深入了。在韩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套可以完整对应韩语的文字系统,于是,人民只能靠从中原传入的汉字去为自己口中的语言来标音。

这种状况听起来很面熟是吗?可以讲得一口流利台语的郭秋雯就觉得,那时的韩文其实跟台语的情况很像——二者都没有自己一套文字,需要用汉字去硬拼出来。因此,我们不难想像用汉字标注的韩语有时标出来的发音,是不会完全准确的。所以,除了后来在殖民时期传入的日用汉字词,中文汉字其实早已在朝鲜半岛使用了很久。尽管在现在的韩国,很多汉字已渐被韩国自己发明的谚文取代。作为游客的你,除了在一些观光景点会看到有汉字标记,也难复见汉字的踪影了吧。

韩文其实聪明而又具有科学性。它甚至可以毫不费力拼出不同方言的发音,也“可以直取英文音,不用另创新字”。

“有人会形容韩文很具科学性。”香港大学韩国研究课程助理教授 Paul Cha 拿着笔记解释着,一边展示发音时候的舌头形状和位置。“子音的『ㄱ』和『ㄴ』是舌头的形状。”谚文(Hangul)其实至今已经有500年历史,这种具科学性又聪明的文字是由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在1443年所创,希望让不懂汉字的低下阶层也可以书写。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韩文字了。谚文有14个子音加10个母音,“母音一开始是由3部分去组成字型,分别是天、地、人。” Cha说的天地人就是“.”、“ㅡ”跟“ㅣ”,三者再组合成不同母音,例如ㅏ和ㅓ。

郭教授也补充说,韩文的科学性同样也在于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拼出不同方言的发音,“可以直取英文音,也不用另创新字,像 Coca Cola。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字很骄傲,像之前东南亚有某个地方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也想过要输出韩文到那边,只是后来被否决掉。”

在韩国,韩文节是一天国定假期,在外国人眼中也是个特别的节日。身为韩国文化爱好者,Steve 去年就刚好在韩国遇上韩文节,真正感受到韩国人对文字的重视,“很难想像一个国家会如此重视她使用的文字,去为它庆祝。可见韩国人真的视这文字为进步的象征,很想有能植根在韩国的东西。韩文是纯韩国的,由他们自己发明。”他还拿出一堆色彩缤纷的明信片,上面印有特别为去年活动而设计的电脑文字,很有心思。

“很难想像一个国家会如此重视她使用的文字,去为它庆祝。可见韩国人真的视这文字为进步的象征,很想有能植根在韩国的东西。韩文是纯韩国的,由他们自己发明。”

不过,故事的另一面是,现在这样受韩国人重视的谚文在二战之后,其实也没有立刻就在南韩社会普及起来。而是再经历了四五十年那么久的时间,在198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南北独立后,北韩花很短时间已全面废汉字改用谚文;而跟北韩相比,南韩民间就花了更长时间去接纳这种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文字。

这当中有复杂的社会、政治跟文化上的阻力。Steve 觉得日据时期渐渐形成的国家情感,的确某程度推动了韩文发展,令韩国人开始想建立属于韩国的东西,特别是韩文。

他提到其中日据时期对韩国语文的压抑:当时日本尝试改变当地文字,在“日鲜一体”的主张下“去韩国化”,即计划把韩国人同化为日本人一分子。“他们会觉得连语文都没有了,国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给殖民、被强逼学习其他文字的历史,会令韩国人很想要自己的文字。”除了语文,饮食文化也是令他们自豪的。“他们很重视泡菜。为跟中日区分,甚至想要改名为『辛奇』。”

不过,现在这样受韩国人重视的谚文在二战之后,也没有立刻就在南韩社会普及。而是再经历了四五十年才在1980年代广泛使用。

《下女诱罪》剧照。
《下女诱罪》剧照。

汉字与韩国的藕断丝连:我们要写自己的文字

不过,独立意识的萌芽却并非完全发生于日据时期。据Cha 提到,19世纪末开始,韩国民间已蕴酿民族独立意识——面对中国而发展出来的“去天朝中心化”。只是刚好这种独立的意识在日据时期继续发展。所以当我们看“身份意识”的形成时,就需要注意不能过分简化只把日本殖民时期归结成唯一的推动因素。

“1896年已出现《独立新闻》这份用谚文书写的报纸。当时民间更建立『独立门』去取代『迎恩门』(以前迎接中国皇帝使者的地方),要求『去天朝中心化』(de-centering of middle kingdom)。”民间开始希望国家拥有独立的地位,然后脱离中国(break free from China)。他们重视自己的文字,也不想再活在中国的影子下,接下来也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废汉字的声音与措施。“他们觉得中韩都是独立国,为什么我们还要用汉字呢?”

而报刊这种反应市场需求的产物,的确可以作为汉字在韩国流行程度的指标。“有些报纸会希望走得比较前,用韩文写报导。其实是一种社会反应。他们想社会现代化,把属于过去的东西抛弃掉。”Steve 觉得当韩国人找到属于他们国家的文化历史后,很顺理成章地会希望将国家捧得高一点,摆脱多年藩属国的形象。

日据时代之前,韩国民间已出现面对中国要求“去天朝中心化”的独立意识。Steve 觉得,当韩国人找到属于他们国家的文化历史后,很顺理成章地会希望将国家捧得高一点,摆脱多年藩属国的形象。

不过因为不同阻力,在韩国试图去除汉字,真不是一帆风顺。有人会因为实际需求反对,也有人因为维护权益而反对。从1948年政府提出《谚文专用法》开始,社会才开始用韩汉混杂的方法书写。到1970年代,极力主张使用谚文的总统朴正熙在当政时推行不同废汉字政令,此后,韩国才走上全废汉字的道路。Cha 记得1970年代韩国有过因为有民众不习惯而要争取继续用汉字的抗议,“你试想像如果中国在1920年代,要废汉字改用拼音书写,那么突然,当然会有反抗。那太疯狂!(That’s crazy!)”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麦高登教授认为,语言会有阶级之分是很常见的,就像中世纪的拉丁文一样。在韩国的汉字其实也一样。在谚文普及之前,它一直被视为比较“高尚”的语言。所以知识分子往往是去汉字时最大的阻力。虽然用作标音的汉字在谚文出现前,是唯一的书写文字,可是有趣的是,它从来就不曾在整个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过。“当时只有贵族才会学汉字。不少人看不起谚文,它太容易学,聪明的人可能一天就能学懂字母了。”Cha 说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小孩跟女人才用的文字。“受教育的会用汉字,去阅读伟大的文学(great literature)。”

语言会有阶级之分是很常见的,就像中世纪的拉丁文。所以知识分子往往是去汉字时最大的阻力。

Steve 同时也指出用谚文不仅是为了建构国家认同,扫盲也是其中原因,是令国家富强的手法。虽然谚文曾被看不起,但它的简单跟方便性,正正就是世宗大王创立谚文的目的,使平民都可以书写。不然现在我们在韩国看到的就是像“吾隐学生是音尼多”(我是学生,나는학생입니다)这样的句子了。

“战后4、50年,仍可见到韩国报纸用了很多汉字,你不懂韩文可能也能看懂三分之一。但到1990年代,很多新兴办的报纸就完全用韩文了。”民间实际需求加上政府的推动之下,汉字在8、90年代渐渐给民间淘汰掉,只在特别情况下才会用到,“韩文中的同音异义字很多,所以在书籍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仍会标汉字在旁边。”

一直到2000年后,社会才再有重用汉字的主张出现,部分学校甚至重新加入汉字教育。

《下女诱罪》剧照。
《下女诱罪》剧照。

新一代的纠结:可是,汉字也是我们的历史……

要建立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总不能脱离历史及文化。韩国文化因各种历史因由,吸取了中原文化,汉字是其呈现之一。因此,即使汉字不是韩国产物,我们却知道已经使用多年的汉字里,其实盛载了韩国不少文化。

废汉字的浪潮后,政府再次公布基础汉字,但现在汉字在韩国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必修学科。不过一些迹象表明,由于两国贸易日益频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汉字很可能即将卷土重来。Jisso 跟 Cindy 同是20出头的韩国女生,但二人对学习汉字,就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

“这是在浪费钱跟时间!”Jisso 自小在韩国长大,在当地大学主修韩语及韩国文学。她就读的小学和大学都设有汉字考试,她本人也很喜欢学习普通话,但那跟学习汉字是不同的,汉字的音还是要用韩语念,就像她大学读的古代韩国文学,都要记得通篇的韩语发音。“网上、报纸、教科书,通通都不用(汉字)了。”她坚持对她来说,学汉字始终很无谓。“我不觉得学习汉字会帮我们更加明白我是谁,我们接受的是跟古代教育完全不同的现代教育,也不觉得可以更加明白韩国文学。韩国文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由韩国人所写,而且有韩国的情感跟文化在里面。而且我们中学学习的,也是用韩文书写的文学啊。”

韩国文化因各种历史因由,吸取了中原文化,汉字是其呈现之一。因此,即使汉字不是韩国产物,我们却知道已经使用多年的汉字里,其实盛载了韩国不少文化。

Cindy 的看法似乎是在回应 Jisso ,却完全是站在相反立场。她大学时在香港留学,10岁就已离开韩国到各地升学,偶尔会回韩国的家。Cindy 直认生长在较传统的韩国家庭,而汉字对她的重要性在于找回自己的身份,也是跟长辈沟通的桥梁。“懂得汉字可以让我了解自己是谁,也知道我们的文学是从哪里来。(To know who we are, also where the literature come from)”很多韩国古籍,当时都用汉字书写,所以不懂汉字就没法读到那时候的人的记录,“我们可以跟祖先学习。”更重要的是懂得汉字后,可以更明白某些韩国文字的意思,就不会再是有音无意。她也希望跟老一辈沟通,“有很多传统旧词汇跟汉字有很大关系。当学会一些汉字词,就可以用韩语发音,用到沟通上。用21世纪的韩国俚语,他们未必能听懂。”她觉得可惜的是,很多人会觉得汉字形态复杂,就已不愿花时间学习。

Cindy 这种考虑到保存文化而认为要保留汉字的看法,不算特别新鲜,的确是部分韩国人一直反对“废汉字”的原因之一。“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这样想呢?跨代对话,汉字当然是其中渠道。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只认得少于100个汉字。”听过 Cindy 的想法后,Steve 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也觉得即使年轻人会学汉字,心态都已经跟以前不同。“以前可能比较重视中国文化、历史。现在很多人学汉字,不再因为欣赏文化,而是商业考虑。”

“韩文很多都是从汉字、日语借代过来,如果完全没有了语境,就会少了很多对文字的理解,只会读。”他觉得因此汉字有它的价值在,特别是在盛载文化跟历史上,所以总不能完全不懂,他提到之前甚至有人说要把光化门牌匾上的中文字换成韩文,但它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如果连最基本的汉字都不用,那下一代更加不懂去用,对历史的感情可能会愈来愈淡。”韩语也经常用到四字成语,如果会读但不懂意思,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能够用四个字去说出十个字的意思,其实更精练。”

即使年轻人会学汉字,心态都已经跟以前不同。“以前可能比较重视中国文化、历史。现在很多人学汉字,不再因为欣赏文化,而是商业考虑。”

郭教授从书柜拿出厚厚一本像字典的书,“早在1929年,有一名叫崔铉培的学者希望把汉字全用谚文拼音,不只是字,是连汉字音也不能有。”以前除了有人为维护阶级特权外,也有人考虑到现实的不可能而反对从韩文中彻底消除汉文化。他试图彻底把汉字的痕迹消除,可惜百姓根本没办法适应,到现在已经不会有人去用它,韩文中仍然存在很多汉字音。Steve 说韩文让他觉得亲切,是因为很多韩文的读音跟唐代江南地区的中文读音很像,会比较像广东话。“韩国跟香港一样,都很喜欢玩食音的烂 Gag(冷笑话)。毕竟韩文是标音字,一音多义。”

“站在韩国人立场,我觉得不学汉字对沟通真的没差啦。说同音异义,但听过了就会记得。但在学术立场,则必须有汉字。1443年之前,全都在用汉字,除非你都不珍惜那些珍贵的古书。”郭教授某程度上也说出了韩国社会的纠结。郭教授提到会有不少家长为了通过汉字考试,把小孩送到汉字补习班。但她始终相信学习汉字对于了解字义很重要。“像『佳缘』(가연)这个字,如果只有发音,根本就不会明白。”

语言殖民主义?但语言没法被纯化

“如果有人说语言可以被纯化,他一定某程度上是个独裁者。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直接跟他说的语言有关,自己想做什么人才是决定因素。”

Cindy 提到祖父辈最不习惯的大概就是新的外来语,这可能比社会废汉字还要难适应。来到21世纪,韩文与传入的西方文化碰撞出新的词汇。“元朝时受蒙古影响,之后又受中国的汉字影响,然后是日文跟英文影响。”郭教授举例说像 CCTV、Blackbox,都是直接把英文的发音借代到韩语中。“虽然韩国经常强调韩文(的独特性),但其实韩文中大概有64%是从汉字来,后来有20%是外来语。去年就有语言专家说,这是不是一种『语言殖民主义』。”但 Steve 觉得这大概就是语言的好玩之处。

“不,不。语言一直在更换,把新的元素吸收进去。”当被问及一个地方的语言会否有可能是纯化的,在大学教授与语言和权力有关课程的麦高登教授明确的否定了这样的可能性,“如果有人说语言可以被纯化,他一定某程度上是个独裁者。”而对于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他有以下的想法,“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直接跟他说的语言有关,自己想做什么人才是决定因素(identity is more a matter of who you want to be really)。”

“刚刚在网上看到政府在2018年,会从国小(小学)开始恢复汉字教育。”郭教授说,韩国社会又开始再争论“这需要吗?”。

是的,这需要吗?也许这会成为又一轮思考和论争的起点。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下筆之前 已經受到意識形態的制約 無論是立論結論 都不可能是公平客觀的。

  2. 此文作者對於語言相關的名詞混淆程度令人擔憂,且也應具備一定的語言學常識才比較好寫這類的文章。
    "台語還是漢字?"→台語可以用漢字書寫,並非對比好嗎?
    "那時的韓文其實跟台語的情況很像——二者都沒有自己一套文字" → 諺文五百年前就發明了,還說沒有文字? 閩南語五百年前大明之時,民間就已經有用漢字書寫的白話文學,漢字不是文字?
    "我們不難想像用漢字標注的韓語有時標出來的發音,是不會完全準確的"→ 如果那是漢字詞,是完全準確的喔,你不用漢字改用諺文書寫,發音還是不會變好嗎?
    "從1948年政府提出《諺文專用法》開始,社會才開始用韓漢混雜的方法書寫"→ 早在那之前,民間就有漢諺混寫好嗎?

  3. 叫日治時期比較中立

  4. 「台語還是漢字?」是什麼意思==

  5. 拉丁文作為對應的應該是文言文...

  6. 感覺沒什麼人分得清漢語、漢文、漢字、漢詞的分別

  7. 人家南北韓用回自己的文字与你何干?我们書写不時繁简并用,文字是知識一载体而已,況且漢字不是韓国文字,以漢字書写跟重新做回中国藩属有何區別?用諺文代表低智能吗?用拉丁文字又代表落後吗?文字是演変出来的,由傳疑時代的甲骨文丶夏商周的金文丶春秋戰国的大篆籀文丶秦始皇的小篆丶漢代楷書丶東晉行書丶然後楷行草並用丶最後近代草書楷化简体字:歷朝歷代都如此,你批评人甚麼?

  8. 聯想起越南的情況。
    當地歷史上都是使用文言文漢字寫文章。曾經有人發明了喃字(有點像廣東話中的獨有字)來表達口語,還有人寫過喃字的小説,不過當時被認爲這上不了臺面,正統還是文言文。
    19世紀被法國殖民后,傳教士們發明了拉丁拼音,但并不流行。直到胡志明掌權后,全面强行廢止漢字,改用拉丁拼音,成了現在的樣子(跟金日成的套路完全一樣,大概心態也是差不多)。
    所以現在除了古跡古籍,完全見不到漢字了。好處是快速消滅文盲,以及英文的事物、人名等不用翻譯(比韓文還簡單)。另外越南語發音比較豐富(而且也是有音調的!韓語是沒有的),所以同音字比較少。其實衹要認真分析,很多音都有對應的漢字的,衹是普通越南人已經無法分辨了。
    但事實上,近年隨著中國經濟起飛,越來越多人在學習漢語,也出現了恢復漢字教育的聲音。可是漢字確實太難了……
    P.S. 其實越南跟兩廣歷史上同源,因此越南語跟廣東話很多字讀音一樣,學起來不算太難。

  9. 我想是因為台語跟韓語同樣經歷日本殖民統治,
    同樣受過日本殖民同化政策影響,
    所以才會拿這兩個語言來比較。
    跟“語言層級“沒有關係。

  10. 這名實習記者文筆生澀,好好的題材都給寫壞了。貴公司未盡把關之責,應該深自檢討。

  11. 把闽南语叫做台语就算了,我真替某些人的智商担心,玩弄文字游戏,混淆历史。

  12. 台语本来就是闽南语的一支,和韩语不同属一个语系层级,质疑一下就是强国心态?导言里的台语和汉字这个对比才更奇怪,不懂编辑的逻辑是怎样

  13. 闽南语怎么不能跟韩语对比。我最烦这种强国人心态

  14. 我不明白,台语不是闽南语的一支么,为何笔者要拿来和韩语对比。

  15. 為什麼我在輸入的時候分了段而且留了空行,在發出的時候所有段落卻擠在了一起...這是貴站的評論系統BUG嗎.

    1. 讀者你好,抱歉為你帶來不便。
      我們技術部門已經作出調整,讀者現在已經可以在網頁分行評論了,Android版在下一個更新後也將支援分行。
      謝謝你支持端傳媒。

  16. 二戰後的韓國除了復用韓語,諺文也因後殖民時期的高漲民族情緒而重新被重視,標音漢字也從此被廢掉——
    需要指出當時被廢止的是漢文,而不是朝鮮漢字.諺文專用法仍然允許在一些諺文後加入朝鮮漢字表記.
    另外韓國這些廢除漢字運動於其說是廢除漢字,更像是諺文化.因為被廢除的僅僅只是表象的漢字.漢字詞本身並沒有廢除,龐大的漢字系統仍然深深的植入在韓文裡面.直到今天韓國在很多領域裡面需要製造新詞的話只能使用朝鮮漢字和其邏輯來製造或者直接音譯外來語,而韓語薄弱的固有詞基本完全無法擔當這種任務.
    而且在大多人開始無法理解漢字後,對自己語言本身的漢字詞彙的理解也開始模糊起來.知道詞彙的意思,卻難以理解組成組成字詞的意思.一些俗語和成語尤為嚴重.這也許也是邁入現代後很多人都能非常容易接受大量直接音譯的西方外來詞的一個主要原因.(韓國甚至對引入的西方影像或遊戲產品的名稱都會直接採取音譯)
    在學術方面更加糟糕,韓國的很多學術論文在80年代中期仍然採取全面使用漢字詞的書寫方式(我前天看的一篇關於蘇聯經濟政策的韓語研究論文就是這樣).這就會導致整篇文章80-90%全是漢字的情況.這樣的文章給一般的韓國大學生是完全看不懂的.也就是說今天的韓國學生不是只是看不懂諺文發明前的東西.而是自己國家二三十年前的一篇學術論文可能都看不懂,這樣的情況是很荒謬的.而且在一些專業裡面大量抽象的漢字詞讓很多不懂漢字的韓國學生理解較為困難.
    所以本人雖然不反對韓國重視自己的文字和進行發展.但無疑龐大的漢字系統顯然目前還深深的植入在韓語裡面並成為了韓國文化的一大部分.在形式上去除表面的漢字卻無法去除內在本身存在的漢字,這種去漢字運動顯然是積進和形式的.而且實實在在的帶來了許多困擾和麻煩.

  17. 發明民族,發明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