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folk:Instagram世代的宗教崇拜

这些从《Kinfolk》中激发出犹如宗教仪式般的“生活美学”,占据了现下的社交网络跟我们的生活。
Instagram世代的宗教崇拜《Kinfolk》。
风物

无庸置疑,来自美国波特兰的《Kinfolk》绝对是这几年最热销的独立杂志。

不管是Instagram、脸书或推特,你可能很难不看到像这样风格与内容的照片:穿着棉质衣物的有型男女、从餐桌上方拍摄看似随意其实经过精心设计的餐点与摆盘、透明空瓶插着几根花草……这些从《Kinfolk》中激发出犹如宗教仪式般的“生活美学”,占据了现下的社交网络跟我们的生活。

“无论何时有摄影作业,我总是收到一堆大量柔焦、从高过于头顶由上往下拍的餐桌。”波特兰州立大学的平面设计系助理教授Kate Bingaman-Burt在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表示,学生缴交的作业中居然有高达90%的视觉风格一致,这个发生在《Kinfolk》创刊后的现象,恰恰证明了这本杂志对于年轻世代的影响力。

这并非单一个案,《Kinfolk》带动的美学风格浪潮早就像宗教狂热般地在全世界各地席卷开来。一位名为Summer Allen的部落客作者偶然间发现,她的Instagram世界里瞬间充斥着一种特定风格,例如取景拿铁上的拉花分享早午餐时光,或者拍摄麻线、剪刀这类单一生活物件,看似自然轻松的影像风格,为的是留下刚经历美好生活的片刻。

《Kinfolk》以大量留白、无负担的构图传达一种追求简单幸福、寻找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说起来有点类似台湾这几年流行的“小确幸”调调。而那些信奉《Kinfolk》的教徒,多半是喜爱沉浸在咖啡馆思考、工作的网路新世代,不仅注重装扮、更强调个人风格,也会以“品味”做为消费的优先考量。这个族群凝聚的强大社群力量,让《Kinfolk》创刊后立刻广受欢迎,从波特兰一路挺进向来以生活风格杂志见长的日本,进而拓展至中国、韩国及俄罗斯等地,成为拥有最多译本的欧美独立杂志。因此,当波特兰在地媒体以“《Kinfolk》征服全世界”形容这独有文化现象,确实一点都不为过。

Instagram世代的宗教崇拜《Kinfolk》。端传媒设计部
Instagram世代的宗教崇拜《Kinfolk》。

从分享个人生活开始

《Kinfolk》名满天下,不过说来有趣,在我这趟采访超过15本杂志、20多位创意人的旅程中,许多受访者得知我即将造访《Kinfolk》之后,都忍不住表达出或多或少的质疑:有人立即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也有人认为《Kinfolk》是本做作且内容了无新意的杂志,更有人对《Kinfolk》是否能算得上是独立杂志表示怀疑。

但是当我最后终于来到波特兰,这个曾被朋友形容“聚集美国文青”的城市后,才渐渐开始理解《Kinfolk》的风格其来有自,而非只存在于纸本的凭空想像。波特兰是一座充满了各式各样手工制作小店的可爱城市,举凡凸版印刷、手工纸本、手工香精、啤酒、马克杯、咖啡等……都能找到“made in Portland”的生活物件。就连波特兰的男性也蓄着典型落腮胡、短裤户外休闲服装,女性则是偏向中性自然生活装扮,在在与《Kinfolk》重现的人、事、物及自然生活一一吻合。

抵达波特兰第三天下午,我来到了藏身在波特兰北区巷弄、被绿意藤蔓包覆着的《Kinfolk》工作室,从外头看来就像某间温馨小型聚会场所。身型娇小、笑容可掬的Katie Searle说话声音轻柔,她从容不迫地引导我一路穿越开放通透的办公空间,我则一路睁大眼睛观察,从入门玄关处摆放员工拍立得大头照、几近全白干净的空间放入木制家具及绿意盎然的植物、几处天窗洒落的些微阳光、厨具完备的厨房等……可以感觉到他们试图在这里营造出家的氛围。

《Kinfolk》团队于波特兰办公室。照片提供: 杂志现场
《Kinfolk》团队于波特兰办公室。

Katie Searle与Nathan Williams这对夫妻档是《Kinfolk》的创办人,同时也是此波生活美学运动的推手。俩人的生活环境与背景有几分相似,Nathan来自加拿大南方、一个人口只有三千多人的农业小镇,高中毕业同学不到70人,夏天在水上玩耍,冬天则大打雪球战;Katie出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是她自小成长且熟悉的城市,不仅有便利简单的城市生活,也能从事爬山、滑雪、泛独木舟等户外运动。

2008年, Nathan与当时女友、现任妻子Katie尚在夏威夷的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就读,课业之余,Nathan发现比起在外跟朋友喝酒狂欢,他更喜欢与朋友、家人一同聚餐;于是他渐渐开始在部落格中以步骤化图像记录每个晚餐派对、夏天活动,透过讲究的食器、在地农产品制成的佳肴、精心布置的餐桌到聚会上温暖欢乐的对话,营造出一个美好生活的氛围与情境。渐渐地,这个名为“小小聚会的指南”(A guide for small gathering)的部落格累积了超过6万名死忠支持者,并成为《Kinfolk》日后的雏形与基础。

令人着迷的美学风格

在大学宿舍里诞生的《Kinfolk》创刊号,里头写满如何打造一场完美聚会的诀窍,内容以“One”、“Two”、“Few”分门别类,分享《Kinfolk》如何在一个人独处时找到心中的平静,在两人世界中找到相处的乐趣,及和家人朋友们齐聚时如何分享生命中美好时光……看起来像是工具教学书,辅以大量编辑精美的图片,让人不自觉地想依样画葫芦,仿佛这样就能更接近杂志内的美好生活。Nathan与Katie并将创刊号部分内容放上官网,短短三周,网站就涌入超过6百万的点阅流量。

读者反应虽好,但很快两人就得面对毕业、步入职场的关卡,杂志也因此一度陷入不知道该停刊或继续的局面。Nathan当时前往美国纽约的金融业发展,领着6位数美元的高薪,展开金融新贵的生活。一日,他意外发现公司政策中明文禁止员工私下参与出版事业,一时之间,Nathan必须面临维持《Kinfolk》出版或者持续金融工作的抉择,但这样的想法却没有困扰他太久。他迅速地选择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挥别金融业,毅然决然地搬回波特兰,与Katie一同重拾制作《Kinfolk》的往日生活,那时是2011年。

《Kinfolk》办公室一角。照片提供: 杂志现场
《Kinfolk》办公室一角。

之后便是我们熟悉的故事:《Kinfolk》的声势一飞冲天,网路强大的社群凝聚力,让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家、设计师、摄影师、厨师纷纷上门表态想在杂志上发表作品,最高纪录是杂志曾一次集结多达50位的特约撰稿与摄影师,他们用抒情散文、食谱、访谈、个人故事等形式,分享生活及餐桌上的一切,并捕捉看似自然随兴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与过往居家美学杂志相比,《Kinfolk》的影像呈现确实有其独创性,即使每一期由不同摄影师掌镜,却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认真生活的瞬间,分毫不差地展现“慢生活感”。网路上有不少关于如何拍摄《Kinfolk》影像的探讨,有人归纳是仰赖胶卷相机、也有人认为是开大光圈、更有人直接点明得加强摆盘装饰的功力。无论是哪种说法,相信多数摄影师们绝对会同意的是,这些照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定摆放。

即使如此,这些诗意的影像确实带人远离了尘嚣,投射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无独有偶,《Kinfolk》“图像故事”单元更借由游移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的“超现实”之间,让读者超脱现实世界。例如法国摄影师Maia Flore曾在第11期中展示一系列“化身为家”(Becoming your home)的照片,抽象传达一个人在家时如何与家真正地融为一体,入镜的模特儿全以长发遮脸示人,扑倒在阁楼楼梯间、后仰摊在皮沙发上、脸埋进矮桌内……荒诞不经到让人过目不忘,也难怪影像能成为《Kinfolk》最具魅力的一大招牌。

《Kinfolk》的品牌力

短短数年,《Kinfolk》已跃身一变成为众所周知的生活品味招牌,不仅成立选物品牌ouur,贩售小至海盐、大至衣物产自波特兰的物件,还在日本开了间实体店面。此外,《Kinfolk》也相当重视社群的经营,为此还定期举办晚餐活动“Kinfolk Dinner”。Katie说,晚餐活动第一年先从波特兰开始,之后每个月转换到不同的城市,邀请当地的编辑朋友与读者一起聚会,当然不论是摆饰、装盘与气氛,都是百分百的Kinfolk式风格,“读者可以借此亲身参与Kinfolk,成为我们的伙伴。”

上述种种尝试,都是为了解决传统纸本杂志被广告绑架的困境。“财务问题一直都是《Kinfolk》很大的挑战。”即使如此,《Kinfolk》仍选择拒绝广告,专注在杂志内容,“我们不想做一本满是广告的杂志,告诉别人你必须先拥有这些物品,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而且唯有如此,团队们才能够多创造些有趣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应付广告厂商,Katie说,“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也还在摸索。”

Katie说,创业自然不容易,他们也在黑暗中摸黑前进,“但是我们看到了潜力。”Katie自谦,未来希望能像英国独立杂志《Monocle》看齐,建立起成功的商业模式及品牌识别度,最重要的是还能“一直做自己”。

办公室角落也跟杂志一样,充满美好的气味。照片提供: 杂志现场
办公室角落也跟杂志一样,充满美好的气味。

随着《Kinfolk》的成功,陆续有许多小杂志窜出,甚至在视觉风格上与《Kinfolk》非常相近,我问Katie怎么想,她的回答倒是非常坦率:“我相信多数人喜欢看到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内容,很多杂志会从某些地方撷取灵感,这或许很正常,但若想要取得成功,就得坚持不一样。”

《Kinfolk》的不一样,在于它的慢、它的留白,不管外界对这本杂志的评价如何,它的确开创了独树一格的美学流派,并影响了Instagram的世代。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