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战争中幸存,但从此残缺

在“二战”回忆录中,清算纳粹暴行占了大半。而战争中的德国平民,尤其是儿童,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沉默阴影。

《被遗忘的一代:战争儿童访谈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作者:[德]萨宾娜·博德(Sabine Bode)

译者:刘畅

文/端生活文化组

炸弹爆炸的时候,会无差别地杀死平民、军人;好人、恶棍;大人、孩子。

发动战争国家的平民,在其他被入侵国家的死难者面前,常常是沉默的。德国如是,日本如是。二战时,德国儿童的身份,意味着他们的父兄可能在战场上屠杀犹太人,意味着他们的父母可能曾把选票投给纳粹政党。

起码还活着,起码四肢健全......战后几十年,强烈的负罪感、羞耻感占据了德国主流社会。面对惨死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这一代德国儿童似乎没有资格再审视自己的遭遇。他们只能向自己的人生背过头去。即使饥饿和寒冷拉长了他们的成长记忆;即使他们看见家人死去,家中仅有的物资全部被征做为军用;即使整耳欲聋的轰炸吓得他们一时如惊弓之鸟,一时呆滞如木鸡。

这些战争造成的心灵创伤,是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和阴影。经常性的情绪低落,内心莫名的痛苦感和遇事容易惊慌失措.....这些一直伴随他们的恐惧感,并不是由头脑中恐怖的战争画面所引起的,甚至从他们的梦境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他们早年战争中的经历有关。他们没有参与战争,却无可选择地承担战争的苦果和愧疚。因为他们的国家有罪。

作者萨宾娜•博德(SabineBode)写到:“‘战争中的童年是如何影响一生的?’这样一个提问绝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轻描淡写。随后我很快意识到,这样一个题材令我们德国人内心感到不安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一直都有,但也一直被深深隐藏在由纳粹大屠杀罪行而导致的负罪感和羞愧感之下。 ”

萨宾娜,194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是被遗忘的一代的后人。她通过大量采访,对战后德国人心理创伤问题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分析研究,从而成为目前德国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这本书最初发表,是在2004年。当时关于二战中德国平民的研究还很少。所谓“心理创伤”的讨论,也都是关于受到纳粹屠杀迫害的其他国家人士。“德国战争儿童”这个概念更是鲜为公众注意。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那些孩童时代经历过战争和“大驱逐”的德国人中,在今天有8%到10%患有心理疾病。他们主要的症状为心理创伤造成的应激障碍。而与之相比,在瑞士同龄的已退休人群中,这一数字仅为0.7%。 1930年到1945年纳粹统治及战争期间的儿童,其实已经涉及了几代人。在战争期间不同年龄孩子的经历之间是截然不同的,当时年龄越小,受到痛苦的折磨越深。

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可以比较么?战争这种人祸一旦开始,便和天灾一样。每个个体在其中遭受的深重苦难,某种意义上,是无差别的。发动战争国家的平民,同样是受害者。这不是咎由自取、活该报应可以解决的。一代人的罪恶不该由下一代的痛苦抵偿。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