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一代:戰爭兒童訪談錄》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作者:[德]薩賓娜·博德(Sabine Bode)
譯者:劉暢
文/端生活文化組
炸彈爆炸的時候,會無差別地殺死平民、軍人;好人、惡棍;大人、孩子。
發動戰爭國家的平民,在其他被入侵國家的死難者面前,常常是沈默的。德國如是,日本如是。二戰時,德國兒童的身份,意味著他們的父兄可能在戰場上屠殺猶太人,意味著他們的父母可能曾把選票投給納粹政黨。
起碼還活著,起碼四肢健全……戰後幾十年,強烈的負罪感、羞恥感佔據了德國主流社會。面對慘死在集中營的猶太人,這一代德國兒童似乎沒有資格再審視自己的遭遇。他們只能向自己的人生背過頭去。即使飢餓和寒冷拉長了他們的成長記憶;即使他們看見家人死去,家中僅有的物資全部被徵做為軍用;即使整耳欲聾的轟炸嚇得他們一時如驚弓之鳥,一時呆滯如木雞。
這些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是他們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和陰影。經常性的情緒低落,內心莫名的痛苦感和遇事容易驚慌失措…..這些一直伴隨他們的恐懼感,並不是由頭腦中恐怖的戰爭畫面所引起的,甚至從他們的夢境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釋。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種種心理問題的產生與他們早年戰爭中的經歷有關。他們沒有參與戰爭,卻無可選擇地承擔戰爭的苦果和愧疚。因為他們的國家有罪。
作者薩賓娜•博德(SabineBode)寫到:「『戰爭中的童年是如何影響一生的?』這樣一個提問絕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輕描淡寫。隨後我很快意識到,這樣一個題材令我們德國人內心感到不安的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一直都有,但也一直被深深隱藏在由納粹大屠殺罪行而導致的負罪感和羞愧感之下。 」
薩賓娜,1947年出生於德國科隆,是被遺忘的一代的後人。她通過大量採訪,對戰後德國人心理創傷問題進行了精辟獨到的分析研究,從而成為目前德國這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這本書最初發表,是在2004年。當時關於二戰中德國平民的研究還很少。所謂「心理創傷」的討論,也都是關於受到納粹屠殺迫害的其他國家人士。「德國戰爭兒童」這個概念更是鮮為公眾注意。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那些孩童時代經歷過戰爭和「大驅逐」的德國人中,在今天有8%到10%患有心理疾病。他們主要的症狀為心理創傷造成的應激障礙。而與之相比,在瑞士同齡的已退休人群中,這一數字僅為0.7%。 1930年到1945年納粹統治及戰爭期間的兒童,其實已經涉及了幾代人。在戰爭期間不同年齡孩子的經歷之間是截然不同的,當時年齡越小,受到痛苦的折磨越深。
戰爭帶給人類的傷害可以比較麼?戰爭這種人禍一旦開始,便和天災一樣。每個個體在其中遭受的深重苦難,某種意義上,是無差別的。發動戰爭國家的平民,同樣是受害者。這不是咎由自取、活該報應可以解決的。一代人的罪惡不該由下一代的痛苦抵償。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