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被放逐的劳工:当上海成为他们的无依之地上海封城

疫情下被放逐的劳工:当上海成为他们的无依之地

“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伟人有闪光的思想……我们只能跟着这个时代随波逐流,就只能这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上海疫情线上纪念馆:人们因什么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离的日常不时闯入机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诞片段;社交媒体则具是抢不到的物资、叫不到的救护车和进不去的医院。

快筛为何难买?台湾是否适合大量快筛?

对检验量能不足的国家来说,快筛可以作为即时检测、通报及隔离的好方法,并防堵变异病毒入侵。

失守与死亡:疫情中的上海养老院

在暂停探视的通知和死亡通知之间,张秋生和其他老人家属一样,20多天里没有收到院方任何消息。

大陆疫情“抽干”诊疗资源,谁在为动态清零付出代价?

压力层层传导,从医院到科室再到医护个人。王淑怡说:“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颗螺丝钉不能说你受不了了。”

台湾单日确诊破千,儿童打不打疫苗?

父母们担心疫苗不够安全,又觉得小孩确诊Omicron多为轻症,是否要冒著疫苗的副作用风险来施打?

防疫异见者的另一个上海:当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微博热搜是咖啡,博主在转救助消息,朋友圈是抢不到菜……”这种信息的分裂正反映舆论场对上海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的多重解读。

上海一线抗疫医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医生共识

“抗疫就像坐公交,‘共存’是终点,是时候研究何时下车了。”

“拥有开放的红利,承担开放的风险”:深圳,中国防疫的流动性控制实验

“流动”在防疫语境下指向流行病学意义上的风险,恰恰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必然需求。

静夜香港,疫下新常态

在过去一个月的汹涌疫情中,摄影师奔走于10个黄昏之中,由入黑前的蓝到黑夜降临之初,记录疫下新香港,寂静与暗涌同在。

五问中国放开抗原快检:已出口产品准确率如何?审批门槛较国外是否降低?

在中国企业向海外大量出口抗原快检产品一年之后,中国政府终于放开国内抗原自测。

大陆Omicron疫情失控,中国式「共存」是否可能?

在全球防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坚持既有政策是为了维护已取得的防疫成果,而这被宣传为中国模式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