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在香港边缘上的南涌和梅窝,外来人如何做一本地方书?

人们在乡郊开展自己的事情,反而“很多东西不可以做”的城市,“显得很脆弱”。

《再现梅窝》作者龙子维、费越,《南涌讲古》作者陈顺馨、山地与松木。摄:林振东/端传媒

《再现梅窝》作者龙子维、费越,《南涌讲古》作者陈顺馨、山地与松木。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符雨欣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4-06-10

#读书#情感政治#离散#香港历史#保育#乡村生活#香港

香港西南方向海面上,浮著大屿山,梅窝在它的一个海湾里;香港东北方向,靠近深圳,有一片内凹的沙头角海,南涌在它的最深处。若两点间画一条直线,会准确地穿过香港地理上的心脏。

今年3月,两地同时出版了地方书《再现梅窝》与《南涌讲古》,出书的是“外人”——两个团队分别有4位和8位作者,绝大部分来自香港市区、甚至成长于香港之外。不约而同地,两本书都讲当地的历史,书的来由都可追至6年前——深入成书脉络,会发现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母题上的对称性:流动的人口,与永恒的土地。

北区客家村南涌,现仅余约50人,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离散各地的南涌人才热闹返乡。这里红树林比人多,团队以养地运动嵌入乡村数年,追到远至清初的300年历史。海岛梅窝,现有人口约7000人,有相对完善的城镇设施。大众多视梅窝为“旅游后花园”和“保育”之地,梅窝团队却埋头寻找1950-1980年间,当地的农业史。

近一两年香港多有地方书出版,并以口述、个人经验、散步等为方法:如从家族史入手的《大埔故事》、集结街坊回忆的《记忆传承—西贡市历史故事》、地方指南《将军澳,可以这么说》等。梅窝和南涌两本书则关注乡郊,以丰富的历史、知识(local knowledge)和“小叙事”见长。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