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Whatsnew

广东高速坍塌死伤惨重,极端天气考验基建韧性|Whatsnew

除了基础设施在极端气候面前的韧性之外,此次事故也可能引起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讨论。

2024年5月1日,广东梅龙高速公路路陷事故的鸟瞰画面。摄:Mei Zi/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5月1日,广东梅龙高速公路路陷事故的鸟瞰画面。摄:Mei Zi/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李海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4-05-02

#极端天气#电动车

在连日大雨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辖下大埔县的一段高速公路5月1日凌晨发生滑坡坍塌,导致多辆汽车冲下山坡并起火燃烧,截至发稿时已经造成近50人死亡,成为2024年至今中国最严重的安全事故之一。

新华社报导,截至当地时间5月2日下午,现场已经有23辆汽车坠落,48人死亡,3人“需要DNA进一步比对确认”。此外还有30人受伤正在接受治疗。

事发地点位于梅州大埔县三河镇至茶阳镇之间的“梅大高速”上。该处公路沿山体修建,下方有简单的护坡。事故发生后,一部分路面连同下方山体一道滑落,出现一个数层楼高的大土坑。官方消息指路面坍塌近20米,面积近200平方米。现场照片显示,土坑中有部分汽车堆叠在一起,在燃烧后剩下黑色的框架,另有数辆汽车散落周围。

事故发生时恰逢中国国内“五一”黄金周长假开始,高速公路上旅游、返乡客流繁忙,事故伤亡尤其惨重。据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红星新闻”5月2日报导,其中一辆车上有一家五口前往福建旅游却不幸遭遇事故,已经确认全部遇难。《北京青年报》则报导了另一一家五口出行遭遇同一事故的遭遇,其中1人受伤,3人失去联系。

2024年中国汛期开始后,南方多地遭遇罕见的连日降水。其中,4月开始广东出现破纪录降水。据中国国家气象局下属的“中国天气网”介绍,4月全月,广东的41个区县降雨量打破了4月降雨量的历史极值,其中广东东部、北部地区尤为夸张。位于惠州市的龙门气象站录得累计降雨量1292.4毫米,大于上海市的年平均降水量。广东多条河流也发生洪水,其中北江出现“百年一遇”洪水。在大范围高强度降雨中也出现了极端的对流天气:4月27日,广州白云区出现龙卷风,导致5人死亡超过30人受伤。

此次事故发生的大埔县,位于广东、福建交界的山区。据广东省政府编修的《大埔县志》记载,当地5月、6月雨量最多,暴雨、大暴雨常出现在端午节前后,对农业、交通都造成过灾害。

梅州当地政府在事故后的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4月的降水远远超出常规。4月以来当地“出现多轮强降水”,“全市平均累积雨量为621.7毫米,是有记录以来最高”。而大埔县则录得有记录以来4月积累最高降雨量,达到628.2毫米,是常年平均228.4毫米的2.75倍。

关于本次发生事故的高速公路路段,上海“界面新闻”事故后曾刊发一篇深度报导,其中援引一名结构工程师的分析,指事故路段处于山体边坡位置,道路下方采用填方处理和简要护坡,但“看不到重力式挡土墙、土钉、锚杆、抗滑桩之类的挡土和支护结构。”该名工程师认为这段路面属于滑坡地段,如果为了更安全,应该采取高架桥形式避开滑坡风险,但或因为高架桥造价较高,未有加以采用。

报导还指事故可能存在监测和预警方面“不是很到位”的情况,因大规模滑坡坍塌“前期一般都有很明显的现象,可以对潜在的滑坡区域进行预判”。

2024年5月1日,广东梅龙高速公路路陷事故,救援人员在现场工作。摄:Mei Zi/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5月1日,广东梅龙高速公路路陷事故,救援人员在现场工作。摄:Mei Zi/VCG via Getty Images

不过,路透社2023年的报导曾经指出,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面前仍有脆弱性,如2021年超过380人死亡的河南郑州暴雨灾害等事件,都反映出中国的基建在气候变化下面临多项挑战。极端天气日益频发之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足以应对此类天气将成为未来的一大问题。

关注气候于环境的媒体人夏志坚2022年撰文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工业生产、供应链系统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极端降雨容易对交通产生影响乃至引发灾害,其中仅铁路部分就或导致每年损失225亿元人民币。夏志坚进而在文中引述专家意见指出,在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加强应用气候模型,在设计建造基础设施时应该了解新建基础设施的脆弱点在哪里,从而在设计的时候就提高标准,同时也要包括对基建项目采取韧性测试(resilience tests),加强气象部门和建设部门的合作等。

针对高速事故和近期的极端天气,习近平也做出指示,“部分地区还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各类事故灾害易发多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处置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风险隐患”。而国务院总理李强也同步批示“当前正值假期群众旅游出行高峰,部分地方还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重点排查道路、景区以及公共设施等因长时间降雨引发的风险隐患,切实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全力防范各类事故灾害发生。”

中国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也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其中针对基础设施,要求了“提升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和基层防灾能力及标准,加强城市灾害综合治理⋯⋯优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严格限制高风险区域建设活动。积极推进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提升极端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以及“结合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评估情况,对现行技术标准进行复审,依据复审情况及时修订,逐步完善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对中长期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编制未来工程技术标准调整和修订计划并开展预研究。”

除了基础设施在极端气候面前的韧性之外,此次事故也可能引起对电动车安全性的讨论。一些中文社交平台上,有网民指现场车辆坠落后燃起大火,加重了伤亡,质疑是否和现时的电动汽车发展、商业化普及加速有关。

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发展大国,在近年来陆续制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但一些评论认为,相关标准对导致电池起火的“热失控”的防范规定不清晰;亦有批评认为,国家强制标准设计中的试验场景和现实场景很难对应,尤其是高速碰撞下动力电池起火、爆燃的风险“指数级增加”。

一些已有的媒体报导和研究曾经指出,目前的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较汽油车相比,一旦起火,因动力电池本身的结构等原因,扑灭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也耗时更久。遏制气候变化对减碳的要求催生出电动车产业链,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也将更考验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燃料电池的安全性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