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Expats》剧评:金钱买不来幸福,但可以治病

《Expats》对这些角色身在的城市或文化没有兴趣。它展示了一个极其浅薄的城市印象。

《Expats》剧照。网上图片

《Expats》剧照。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Sean Tierney

刊登于 2024-02-24

#凝视#2024美剧#香港地#2019 冠状病毒#居家隔离#香港记忆#美剧#城市景观#城市#香港人#香港

【编者按】美剧《Expats》讲了三名女性的故事;妮可·基德曼饰演 Margaret,因个人创伤而陷入悲痛和猜忌;Saraya Blue 饰演 Hillary,尽管她尽力掩饰,但婚姻开始出现裂痕;柳智英饰演 Mercy,急切想要在香港寻找自我的年轻女性。她与 Margaret 的创伤及 Hillary 的婚姻问题有重要的关联。这部剧有王子逸导演,疫情期间在香港实地取景,获得很多关注,也因剧组人员未遵守防疫规定而引发争议,最后全球上架播放时却屏蔽了香港。

《Expats》中有一幕被收入了预告片,妮可·基德曼在一家小面店里跳舞,背景音乐是 Blondie 乐队的名曲《Heart of Glass》。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只待在九龙和新界,也是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了近二十年,这些角色看起来对香港根本不了解。我所了解的香港,任何一位白人女性在餐厅里旁若无人地跳舞和唱歌都会被骂:“收声死鬼婆!收钱,走捻开!”,这些人活该。

这一场景明显且尴尬地致敬了王家卫。在第三集中,编导可能生怕我们不知道这是一场致敬,有人在背景对话中提到了王的名字。还好他们是用英文对白在讲,至少比较真实。王家卫的大多数电影初时在香港并没那么受欢迎,许多西方人情绪洋溢地向我们保证王家卫捕捉到了这座城市的精髓。在香港,包括我在内,很少人愿意花两个小时观看梁朝伟一言不发地冥想生活的意义,一边抽完一支香烟。欧美的艺术片观众却为此着迷。

这种所谓的“艺术”,拍得很自大,被捧得也很自大。号称其中涵盖着某种被夸大的价值,就觉得观众花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坐着是天经地义,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大。

王家卫坦承他的电影中几乎没有故事,他创作电影的方式不是在拍摄现场,而是在剪辑房里。因此,他的电影可以任人诠释;既然电影本身几乎没有呈现什么意义,观众可以自行解读。有的观众自觉他们看出了其他人不知道的门道,自大了起来,觉得其他批评王家卫的人根本不懂他,但当然他们是懂的。这种所谓的“艺术”,拍得很自大,被捧得也很自大。号称其中涵盖着某种被夸大的价值,就觉得观众花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坐着是天经地义,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大。照这样看,《Expats》成功地致敬了王家卫的拍摄风格。

《Expats》的角色和主创为这部剧灌注了同样的傲慢与自大。就像苏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一样,《Expats》希望我们关心并同情这些人物,这些角色却不愿意关心周围的人,也不关心这座城市。这些电影人们甚至期望观众无视那些角色的特权,也无视他们的特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