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巴勒斯坦问题》:萨依德的思想遗产,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以巴冲突的本质?

巴勒斯坦人在历史上存在么?以色列的立国意识形态是什么?一国方案的倡议有多大可行性?

已故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依德 (Edward Said, 1935-2003) 。摄:Jean-Christian Bourcart/Getty Image

已故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依德 (Edward Said, 1935-2003) 。摄:Jean-Christian Bourcart/Getty Image

包修平

刊登于 2023-11-11

#以巴冲突#世界历史#以巴局势#巴勒斯坦#以色列#评论

(包修平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巴勒斯坦研究博士)

2023年10月7日清晨,位于巴勒斯坦加沙(台译:加萨)地区的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Operation Al-Aqsa Flood)。哈马斯不仅向以色列投掷火箭弹,更首次派遣武装人员闯入以色列南部,导致一千多名以色列人死亡,并虏走两百多名以色列居民。面对哈马斯的突袭,以色列政府迅速动员30万部队,在加沙各地进行持续的轰炸,导致许多巴勒斯坦民房倒塌及超过一万名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

各界对此事件已有广泛的报导及激烈的争论。若不是长期关注“以巴冲突”的读者,或许难以从中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事实上,已故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依德 (Edward Said, 1935-2003)早已提出深刻的观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事件冲突的本质。

萨依德在世时,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及比较文学系的教授。他不是象牙塔型的学者,反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致力改变大众对国际局势的认知。萨依德著作等身,台湾出版社已翻译数十本萨依德的著作,其中以《东方主义》(Orientalism)最为著名。

《东方主义》的重要性已经有许多文章深入探讨,在此不作赘述。本文主要介绍萨依德如何看待巴勒斯坦问题。萨依德出生于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教家庭,15岁时跟随父亲移民至美国。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学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完成硕士及博士学业。在1963年萨依德尚未取得博士之前,即已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英语及比较文学系任教,直至2003年过世。

萨依德原来专注于19世纪英文文学研究,但1967年的“六日战争”改变他的人生历程,而投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之中。1967年6月,以色列先发制人,突袭埃及、约旦及叙利亚,短短六天时间占领耶路撒冷、西岸、加沙、西奈半岛及戈兰高地。六日战争提升了以色列的自信,同时打破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的神话。然而,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1967年六日战争标志着另一个苦难的开始,耶路撒冷、西岸及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从此受到以色列的军事宰制。

1967年6月9日,以色列于“六日战争”胜利后,以色列士兵站在耶路撒冷旧城区的哭墙前,在此之前耶路撒冷归属约旦统治,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摄:David Rubinger/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67年6月9日,以色列于“六日战争”胜利后,以色列士兵站在耶路撒冷旧城区的哭墙前,在此之前耶路撒冷归属约旦统治,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摄:David Rubinger/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 Images

萨依德原本可以像许多学者一样,不用过问纷扰的俗事,专心在学术象牙塔过安稳的生活。然而,六日战争不仅改变中东区域的格局,也改变了美国政治舆论的氛围。萨依德的学生提摩西・布伦南(Timothy Brennan)出版的《心灵的栖地:爱德华・萨依德传》(Place of Mind: A Life of Edward Said),提及许多纽约知识份子在六日战争之后,成为热情洋溢的犹太复国主义者(Zionists),高声为以色列辩护。

1970年,萨依德发表一篇名为《被描绘的阿拉伯人》(The Arab Portrayed)的文章,虽然仅短短六页,却充分展现他对巴勒斯坦民族的强烈认同。他批评美国舆论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例如以色列被描绘成英雄主义和受人仰慕的国家,而阿拉伯人则被描绘为天生仇视以色列、歇斯底里和愚蠢的暴徒。萨依德指出,相较于英国及法国,美国对阿拉伯人的理解有限。他强调,巴勒斯坦人并非如以色列人所宣传的那般是游牧民族。巴勒斯坦人一直存在,拥有自己的文明、历史及社会组织。然而,由于以色列非法占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每当巴勒斯坦人参与抵抗活动时,美国舆论不外乎使用恐怖份子的字眼来形容他们。

1979年,萨依德出版《巴勒斯坦问题》(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更有系统性地阐述他之前的观点。他写作的主要动机在于长期以来,巴勒斯坦问题遭到各界忽略,鲜有权威性的文献探讨巴勒斯坦历史,因此他希望透过此书引起西方读者的关注,进而让巴勒斯坦问题成为公共的讨论话题。

《巴勒斯坦问题》分为三大主题:巴勒斯坦人的存在与否、关于以色列立国意识形态以及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自决。该书出版后,萨依德不断透过文字及演讲方式反复呈现这三大主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