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6日,在第十八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音乐人林生祥因获“最佳客语歌手奖”及“最佳客语专辑奖”而两度走上领奖台,却也两度拒领奖杯:“我觉得金曲奖应该要以音乐类型来分类比较适当,而不是以族群语言来分类。我们今天在这里,是因为音乐的关系。”此语一出,台下传来悠长的掌声。
“音乐以语言区分是本末倒置”,林生祥这样讲,事缘在金曲奖语言分类限制下,他在当年度只能报名客语奖项,“这么重要的华人音乐奖项,却以语言来分类,这样别的国家根本进不来。”
就这样,林生祥拒绝领奖成为台湾最大音乐奖项金曲奖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而金曲奖在流行音乐类别里,按照华语、台语、客语、原住民语进行奖项分类,也成为多年来金曲奖的主要争议之一。这样的背景下,三年后的2010年,另一个台湾重要音乐奖项成立了:也是由台湾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来牵头主办的“金音创作奖”(下称“金音奖”)。
与台湾的传统“三金”奖项(金曲、金马、金钟)不同,金音奖不再以性别、语言、族群身分作为分类依据,取而代之的是音乐风格种类(例如摇滚、民谣、嘻哈、电音),以及表现形式(例如EP、专辑、现场演出等);同时还放宽了报名资格限制,让没有签约公司的独立音乐人也能参与其中。金音奖英文全称“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似乎就已揭示了这个奖项与独立音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地之音乐场景发展,奖项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结构性作用?在音乐串流平台兴起、分众逐渐形成的这十几年间,金音奖与台湾在地独立音乐场景的连结是什么?

若把目光从台湾外移,金音奖在华语世界中的位置也算特别。中港等地并没有由官方主办、且专门颁发给非主流音乐市场创作者及作品的音乐奖项。在香港,较具认受性的音乐奖项如“叱咤乐坛流行榜”、“十大中文金曲奖”等,都是由电视广播媒体主办,屡见其商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