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台湾深度

专访国际暗空协会副主席:暗空,会不会成为下一代无法想像的未来?

“我不懂为什么这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看不到星空。”

2023年4月17日,合欢山的夜空。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17日,合欢山的夜空。摄:陈焯煇/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黄奕潆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3-09-06

#暗空公园#暗空运动#光害#国际暗空协会

4月下旬,国际暗空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副主席娜拉妮·戴维斯(Nalayini Brito-Davies)飞抵台湾当日,就在距离台北超过三小时车程的合欢山国家公园,看到让她再熟悉不过的南十字星。

这个属于南半球的方向指引,此时虽稳稳地落在天幕南方约10度角的位置,却是要在无光害的条件下,才得以观见。

娜拉妮出生在1950年代的斯里兰卡,迁居纽西兰(港译:新西兰)至今超过30年间,身心皆与大洋洲无法相离。

当她飞抵台湾不久,便在三千公尺高山,再次见到南十字星,不免感叹:“人类所处的地球,千百万年来被划分成不同国家、地域,不断区分彼此,制造纷争,树林被砍伐,环境遭到破坏,所有的一切逐渐改变,唯独夜空始终不变。”

尽管夜空始终不变,但从太空往下看的地球,却因为过度且不当的户外照明所形成的光害,样貌改变。因此,从上个世纪末起,天文学家、观星爱好者、科学家乃至医学研究者,陆续加入“暗空运动”(Dark-sky movement),希望能保护夜间的黑暗。而推行此运动的主要国际组织,即是由天文学家于1988年成立、总部设在亚利桑那州土桑(Tucson)的国际暗空协会。

要有目标地在世界倡导“暗空”的概念并不容易,因为,自电灯被发明以来,夜里的亮光似乎成为开发与否的指标,就连美国沙漠都有赌场的炫光,指向金钱游戏的道路。但明光,不见得是正向的,它对人体健康、睡眠问题,乃至整体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伤害,这让“暗夜”在当代反而成为一种需要争取的权利。国际暗空协会遂于2001年起,向全球推行国际暗空场所计划(International Dark-Sky Places),鼓励世界各个社区、公园或保护区,透过对环境友善且负责的照明照策与公共教育,来“保护夜间的黑暗性”。

2023年5月10日,台北车站。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3年5月10日,台北车站。摄:陈焯𪸩/端传媒

国际暗空地点

目前IDA所认证的国际暗空地点分为六大类,分别有:国际暗空公园(International Dark Sky Parks)、国际暗空庇护区(International Dark Sky Sanctuaries)、国际暗空保护区(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s)、城市暗空地点(Urban Night Sky Places)、国际暗空社区(International Dark Sky Communities)。

娜拉妮来台直奔所在的合欢山国家公园,既是台湾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受到认证的国际暗空公园,这也意味著,合欢山脉的住民与旅客,必须共同维护这片暗空,让它得以永续。

对这位国际环保人士而言,这一点很重要。绝大多数已开发国家因为光害,已看不到银河星光,娜拉妮之后造访的台北市,自然也因灯光喧闹而夜不见暗。因此,她在台湾进行暗空倡议时,特别强调:“夜空属于每一个人,是人类所共享,千百年都不会改变。但我很担心,对于下一代来说,暗空,会不会成为一种无法想像的未来?”

天文学家、《星空在上,地球在下》(Stars Above, Earth Below)作者诺格鲁(Tyler Nordgren)也有类似的警句,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现在还有许多人知道他们正在失去什么;如果我们再不行动,将来就没有机会挽救了。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失去什么,自然也不会有人知道要保存些什么。”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