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

《给十九岁的我》政治相对“安全”,才可在金像奖典礼高呼“上咗先算”?

纪录反修例运动的《时代革命》、探讨香港不同世代政治立场的《忧郁之岛》等纪录片,虽在外地大放异彩,却依然没法在香港上映。

2023年4月16日,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给十九岁的我》获颁最佳电影,联合导演郭伟伦在拍摄环节举起奖座。

2023年4月16日,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给十九岁的我》获颁最佳电影,联合导演郭伟伦在拍摄环节举起奖座。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邓正健

刊登于 2023-04-18

#给十九岁的我#香港电影金像奖

从电影在伦理争议中仍然获奖一事看来,在香港电影业界的集体意志里,“伦理”是一件远比“艺术”和“政治”陌生的事。

假如没有这场纪录片伦理争议,《给十九岁的我》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本应是一场划时代的美事。纪录片一向是香港电影类型的末流,也长期在电影奖项中缺席,但香港纪录片的风潮却不是很近年才有的事。千禧年后,香港电影结构大转型,本土主义的索求无疑令人们意识到,主流商业电影已不再是香港电影的唯一面貌了,对刻划社会现实、探索另类题材的渴求,催生了佷多近年的所谓“香港本土电影”。

而香港本土纪录片的冒起,更象征了虚构性的剧情片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本土”的要求了。当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另外两个香港电影重要奖项“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及“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不约而同将“最佳电影”的荣誉颁给《给十九岁的我》,俨然就是香港本土纪录片的里程碑。

但现实没有假如。现实是,大部份人已忘记了《给十九岁的我》最初上映时的一致好评,只记得电影中的种种伦理问题。电影草草停播,实际上有看过电影的观众并不多,连带网络上亦有不少质疑,在有资格在金像奖遴选中投票的业内人士之中,到底有多少人有机会看过电影?于是,《给十九岁的我》获“最佳电影”就已不再是时代美事, 而是今天香港电影界的一场平行时空事件:

一个时空里,作为一种时代象征的香港纪录片终于获得了香港电影界的认可;另一个时空里,早已在公共论述中发酵成一套丰沛而深入的纪录片伦理论述,在某些电影界人士的眼中,却恍如不曾存在过,或只是微不足道的茶杯里风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