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

张婉婷与港产片轩然大波:当香港人(只能)在电影里追求公义

短短几日,张婉婷从交出真挚作品的导演,变成贩卖少女青春、吃人血馒头的魔头;也因加盟“说好香港故事”再多一个维稳导演的骂名

《毒舌大状》与《给十九岁的我》剧照。

《毒舌大状》与《给十九岁的我》剧照。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红眼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3-02-09

#给十九岁的我

当我们在电影里追求公义的时候,当我们批评电影作品有违公义的时候,明明有更大的不公义就在前面,但我们只能买张戏票,对号入座⋯⋯

新年前后,香港电影界激起连场大事,而且叫人始料不及,一件比一件轩然大波。先有沉寂多时的周冠威,突然推出爱情小品新作《1人婚礼》,风格迥异,结果好坏参半,被不“收货”的影迷骂得体无完肤;再有叫好叫座的《毒舌大状》,也被批评是粉饰太平的“法庭剧”过时童话,放在今日香港,无异于对观众喂饲精神鸦片。

以为争论已经够多?随即又有《给十九岁的我》爆出连串丑闻,连电影都要紧急撤档。不出几日,张婉婷便从一代名导,变成欺世盗名的过街老鼠;而香港观众对纪录片拍摄的道德伦理的关注,也忽然提升到前所未见的高度。颇出人意料的是,从来推崇醒目识玩(聪明懂玩),擅长走“精面”(耍小聪明,走捷径)的香港人,今次事件中,短时间内陡然激发出群体规模的(对电影人/作品的)道德规训。香港人从来都喜欢看电影,但相对过去“电影”多作为香港大众之消遣,今日几次争端中,恐怕还附加了民众被政治去势后无从宣泄的道德狂热。

波浪一:被周冠威辜负?

惟上映之后,坊间回响跟早前南辕北辙,除了劣评,网络讨论区甚至出现大量痴心错付、被良心导演“出卖”的愤怒遣责,好像周冠威拍了烂片,便辜负了观众/同路人的深切期待。

由于署名执导社运纪录片《时代革命》,香港导演周冠威也继而成为后社运年代香港电影圈某种声音的代表。时隔一年多,周冠威终于交出贺岁喜剧《1人婚礼》,电影初公布时好不轰动,网上随即出现一些只要是周冠威作品,无论如何即使“盲撑”都会捧场的说法。但《1人婚礼》瑕疵明显,周冠威并不擅长处理喜剧题材,加上电影于诸多限制下秘密拍摄,跟周冠威执导的前几部作品相比,有一定落差。

不过,以作品来说,这一部用来解禁闯关的权宜之作,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最多就是拍得不够好,喜剧与严肃说教部分不搭调而已;惟上映之后,坊间回响跟早前南辕北辙,除了劣评,甚至在网络讨论区出现大量痴心错付,被良心导演“出卖”的愤怒遣责,好像周冠威拍了烂片,便辜负了观众/同路人的深切期待,从“课金”支持创作滑向一种以“课金”作为情绪勒索,这或最能窥见政治阉割后的狂热和空洞。

《1人婚礼》剧照。
《1人婚礼》剧照。图:高先电影提供

而所谓的社运光环也更不存在,特别在本地电影动辄都赚上好几千万票房的港片“小阳春”时段。按今年三部贺岁片,另外两部票房均有佳绩,惟《1人婚礼》反应冷淡,至今尚未超过 300万港元。影片既未掀起“盲撑”景象,更因评价不似预期反惹批斗抗拒,这或许关乎部分观众将过多的情绪押在周冠威及其电影作品上,亦太期待他会一直留在社运抗争路上。尽管周冠威本人虽是虔诚信徒,但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而非人们内心政治郁结的告解。

波浪二:《毒舌大状》,叫好叫座的精神鸦片?

电影票房高涨,好评如潮,它亦被批评是精神鸦片。它确实抓紧了好题材,但处理得非常节制,知所进退,始终保持安全的创作距离,甚至是一个远离现实香港的距离,它谨慎地去政治化,偷偷回避了香港的真正现实。

相对成绩未如理想的《1人婚礼》,近期论票房与评价最高,属吴炜伦编导、黄子华主演的《毒舌大状》。执笔之际,电影上映两周已累积近 8000 万港元票房,声势甚至超过去年最卖座的《明日战记》和《饭戏攻心》。

《毒舌大状》胜在简洁清晰,剧本比起仓卒编排、情节混乱的《1人婚礼》和故意堆砌政治“擦边球”的《超神经械劫案下》这两部同期本地贺岁片成熟得多,票房成绩不过誉。而且,电影恰到好处抓紧了呼应时势的故事母题。

过去一两年“法庭剧”于香港大行其道,从电影到舞台剧,无论严肃或喜闹类型,都不乏批判司法制度、法律游戏,或是围绕程序公义的作品,去年的《正义回廊》和如今《毒舌大状》也属一例。这部电影多少观照了后社运年代已成常态的政治审讯,难以估算的秋后算帐。尽管牵涉“国安法”的审讯已经多到不被提起、不被关注(但受审人士仍一直还押监房),而公众对涉案人士的重囚年期,也由愤忿不甘逐渐变得相对麻木。此情境下,戏中夸张的戏剧演出,既是观众身处的政治现实的转化,也是对庄严威权的一种嘲讽。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