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人类群星闪耀时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2-05-09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brutalnumbergirl42,回应《世界这么坏,我们还只顾疯狂追星吗?——粉丝从公益应援,到走过黑暗?

我觉得不是说吹捧mirror吧。这样的粉丝应援其实在中国韩国之前都有。为什么要专门写这个报道?其实是因为在香港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社会气氛比较低迷萧条的情况下,mirror作为这样一个偶像的存在,能够让很多粉丝,甚至是粉丝之外的民众团结起来,重新cheer up收获快乐,并且能够力所能及地为周围的群体做一些公益,成为一个精神支柱,是很好的。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这首歌表达的,在这样一个崩坏的世界,爱自己,爱自己周围的人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Mirror作为地元偶像,在香港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能够有这样一种偶像和粉丝的羁绊和互相陪伴,才是他们能火起来的原因。

2. Bitterly_Swing426,回应圆桌话题《日本网友控诉自己在VR游戏里睡觉时,惨遭其他玩家“强奸”,你如何看?

VR世界的性犯罪是现实世界泛滥到invisible的性犯罪的缩影,但是当警察或公司在现实世界都无法有效应对性侵指控时,如何指望VR世界中警察或中心化处置系统就突然间起效了呢?反过来,VR中的性犯罪可以成为新闻,大家热热闹闹的讨论如何在VR中应对性侵害,仿佛现实世界女性的安全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了一样。实际上,性犯罪不以VR或现实而有任何不同,罪犯都是将他人身体视作权力延伸的对象。不过是,现实中不合意的性接触,是如此普遍又如此孤立而不可见,得不到这般报导的噱头罢了。

3. fek,回应圆桌话题《日本网友控诉自己在VR游戏里睡觉时,惨遭其他玩家“强奸”,你如何看?

既然在一个新的平台能够暴露出来问题,于商业公司来讲,它可以在技术上和监管上处理这个问题,比如在VR中定义侵犯,如何避免这种给玩家带来不好体验的情况等等。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消费者是如何向平台方施加影响力以获得自己的话语权的。在一个有潜在增长空间的平台,消费者作为城邦式公民的身份,参与到平台的规则制定和监督当中,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点。

4. Johnnycheung,回应圆桌话题《在有研究显示当女性工资比男性多,两者婚姻容易不幸而走向离婚,你如何看?

我不介意女方比男方挣的更多,至于做家务的问题,两方可以轮流做,今天男方做,然后第二天就归女方,第三天又归男方,依次循环。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打破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其实在父权社会,男方也承受了很多压力,比如一定要比女方挣得钱更多,比如不能随便流眼泪,比如要事业为重。可这些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女性也有挣钱能力强的,男性中也有比较感性容易流泪的,这些本身都客观存在,可父权社会偏偏忽略了这些存在。

5. gnihc,回应《情调,还是冷感?一个台湾青年诗人的五四私记忆

当大陆共产党不断抢夺历史话语权、企图垄断对“中华文化”、“中国”等等的定义,就有越来越强势的声音要求作为“中国人”就要爱国爱党,而且爱不爱国还不是以你个人感受作准,本来不可能有标准的“爱”,变成以党的演译为准。“中国”本来是所有华人的文化及种族身分的根源,但当“中国”在人们的意识及语境中越来越跟“中共”成为一体,香港人、台湾人纵然爱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但多少要与“中国”作出某种切割,或保持某种距离。

6. Detective,回应《罗诉韦德案要被推翻了么?——美国女性堕胎权及其政治斗争的历史脉络

只能说最高法院的法官配置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实在是太重要了。上个世纪,一些共和党总统提名的保守派法官在上任之后纷纷“转左”(比如著名的自由派法官大卫·苏特),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共和党提名的法官越来越极端右化,以确保“永不叛党”。

以川普提名的三位大法官为例,戈萨奇、卡瓦诺和巴雷特都是典型的“宪法原旨主义者”,持这种观点的法官往往是保守派法官中最保守的那一类,他们主张完全遵循美国建国之初制定宪法时的原意,按这种理解,显然宪法制定之时根本没人会想到二百多年后的堕胎权之争,自然会将堕胎权排除出宪法保护的范围,所以秉持宪法原旨主义的法官,几乎没有可能会支持罗伊案的判决,在未来也基本不会发生转向。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川普提名的三位保守派法官年龄都在五十岁上下,加上阿利托、罗伯茨、托马斯三位保守派法官,几乎可以认定不出意外,未来三十年的时间里最高法院都会被保守派所控制。我猜如果川普回忆起自己的四年执政时光,他会说:尽管后来的总统可以推翻我的政策,但我做的一件事情却注定会深远地影响美国的未来,那就是提名了三位大法官!

我本身是学习法律专业的,近些年来美国最高法院里宪法原旨主义的日益崛起让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法官到底应该如何适用法律?是固守法律最初制定时的“原意”,还是让法律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而做出解释上的调整?往小了说,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法律,往大了说,这可能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7. kate_i,回应《五四文学遗产:我们讲述农村,和鲁迅写“故乡”,该有什么不同吗?

作者对知识分子和乡土关系的理解未免浅薄。不管是田园牧歌式或是悲情式都是乡土样貌多面向的真实的一部分。乡土表述本身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结构的基础上,也一直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中坚力量,乡土社会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根基,其“高高在上”并不损耗表达的真实性和真情感,更多肩负的是社会责任感。乡村的新表述充其量也不过是前人未尽之讲述,尤其是官方话语下被抹杀、隐匿的讲述罢了。以所谓集体书写来模糊化文学的尖锐性,未免辱没鲁迅的名头。

8. jian_jan,回应《“含撚”是屈辱,离开要内疚?19岁香港青年摘英诗大奖后,为何成为网络热话?

我认为文中杜教授所述台湾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反应不如香港,其原因并非因为台湾缺乏殖民经验,而是台湾人,尤其年轻一辈,缺乏离散经验。

台湾人的认同挣扎和香港不太相同,而且台湾社会近年的趋势是向本土文化更深地扎根,但香港人却是被连根拔起,因此台湾人较难对离开乡土、身处异地、面对前殖民者高权力背景下产生的诗作产生共鸣。语言经验也不同,例如近年的双语国家政策便能显示出台湾人对对于英文的自卑心理缺乏反思。(唉,是说这和向下扎根挖掘追寻本土文化似乎矛盾,但两者就是并存于台湾)

我相信著首诗若经过一些文化和历史经验的转译还是能令台湾人更有共鸣的。

9. 月影,回应《北约东扩的历史与现实:是否需要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负责?

非常好的分析!看完觉得收获很多。帝国的一段分析也可以联想到中国和西方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即中国不会放弃的帝国梦和对势力范围的执着。

关于楼下的讨论,确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是以美国的学术成果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能跳出美国的话语体系很难。在北约的东扩问题上怎么用现实主义以外的理论来解释,大概也比较难找替代答案。我现在能想到的也许就是建构主义的观念冲突,本文其实在帝国的意识上也提到了一些了。

还有楼下有提到的一带一路,当然跟北约直接类比是不可能的。但是学界也有一些关于经济影响力辐射带来政治影响力的讨论,一带一路沿线搞的军港疑惑,也同样给一带一路带来了让外界忧虑的军事要素。

10. dianarthemis,回应《北约东扩的历史与现实:是否需要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负责?

很好的一篇文章。不过作为一个学过一点国际关系、现居欧洲的读者,我有几点思考:

1)凯南是冷战时期现实主义的代表;米尔斯海默则是当代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我上学的时候,现实主义似乎依然是中美国际关系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但也存在不同的流派,比如女性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学视角的国际关系等。欧洲的话我粗浅的感觉,国际关系相对重视现实主义之外的“alternative theoriee”。米尔斯海默在中国似乎也特别有影响力,但他的言论并不能代表国际关系学界

2)本文讲述的是美国学者的观点,视角从美国出发也无可厚非。但感觉在整个讨论中,欧洲是相对缺席的。我不知道这种缺席是现实美国、欧洲在北约中权力关系的反映,还是仅仅是美国在学术上更为强势?

3)接上一个问题:或许可以报道一期从欧洲(西欧)视角分析北约东扩的文章?如果要写这样的文章,又可以从哪一个主权国家入手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