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究竟普京的瘋狂是因為北約東擴太快,還是因為北約其實擴張得「不夠快」?

2022年3月17日,挪威南部地區Rena,法國軍隊參與一場北約軍演。

2022年3月17日,挪威南部地區Rena,法國軍隊參與一場北約軍演。攝:NATO Pool/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麥克李

刊登於 2022-04-30

#烏克蘭戰爭#冷戰#北約#評論

烏克蘭戰事讓「北約東擴」這個稍顯專業的地緣政治話題再一次進入了公共辯論的舞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2015年講座視頻:爲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在YouTube上已經有超過2500萬點擊,還被俄羅斯官方引爲辯護。他在《經濟學人》的客座專欄中表達了同樣立場,引來激烈的回應與批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也不甘寂寞地撰文認爲,「北約東擴」要爲烏克蘭危機發展爲全面的戰爭負有一定責任。已故著名外交官、學者,冷戰時「遏制戰略」的提出者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是「北約東擴」的激烈反對者。他在1998年接受《紐約時報》的訪談時曾經對克林頓內閣與當時的參議院大加批判。採訪凱南的,正是同一個托馬斯·弗裏德曼。最近,《外交事務》雜誌更是對「北約東擴是否是錯誤」這個問題對幾十名國際關係專家開展意見調查。其結果同樣激烈地分布在「非常反對」和「非常贊同」之間,呈現出極化的傾向。

北約東擴是否要爲美國俄羅斯關係的惡化,進而對目前歐洲動盪的局勢負主要責任?俄羅斯、親俄輿論,甚至一些「中立聲音」反覆將北約東擴作爲其軍事行動的某種辯解。這導致上面這個問題不再僅僅是對一個歷史事件、一個還未結束的地緣政治進程的學術思考,而同時具有了重大的政治蘊含。其在形式上的簡單清晰,誘惑着漫不經心的觀察者給出簡單的「是」或者「否」的回答。無論是「北約」、「東擴」、還是「美俄關係」、甚至「負責」,每一個概念都需要仔細地辨析與解釋。每一種不同的詮釋和角度都會讓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回答變得更加複雜。

所幸,在各種紛亂的輿論嘈雜之外,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爲我們提供了現成的嚮導與基準。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M.E. Sarotte教授出版於2021年底的新書Not One Inch: America, Russia, and the Making of Post-Cold War Stalemate 爲北約東擴之關鍵年代(1989-1999)的歷史過程提供了最爲可靠、詳盡、全面的敘述。尤爲難能可貴的是,本書着重還原了圍繞東擴進程同時展開的爭論史。如今人們喋喋不休爭論的關於北約東擴利弊的種種論點,對於當時的行動者、決策者和觀察者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對於他們的行動可能帶來的巨大後果,這些關鍵的人物們有着明確的歷史自覺。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思考和討論中把握北約東擴這一問題的歷史語境,更好地理解個人能動性和結構性力量之間的複雜撕扯。

Not One Inch: America, Russia, and the Making of Post-Cold War Stalemate

作者:M. E. Sarotte
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在本書中,Sarotte教授對這段歷史的教訓與啓發也給出了儘可能平衡的判斷分析。筆者將部分地通過對她的回應來構建自己的分析,從而推進對問題的討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