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情調,還是冷感?一個台灣青年詩人的五四私記憶

誰的五四,為誰所擁有?在某個時間點,歷史已經加速走向歧路。我們所追憶的五四,乃被另一段集體記憶所複寫的五四。

徐志摩。

徐志摩。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楊智傑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5-05

#五四#台灣詩

楊智傑(1985年-),台灣詩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等,出版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2021年駐會作家。

在台灣成長的六七年級一代,與五四最初的連結,大概就是詩人徐志摩。然而不是徐志摩的詩,也不是戴著圓框眼鏡的才子詩人形象,而是由台灣民歌時期作曲家李達濤譜曲,歌手范廣慧演唱的,1977年的《再別康橋》。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我仍能回想那些昏沉下午,音樂課的階梯教室,吊扇無力地旋轉,全班跟著琴聲搖頭晃腦,合唱《再別康橋》的光景。沉鬱的小調、迴環的編曲⋯⋯小學生難以理解其中告別的意含,只從唇齒間咀嚼出一種奇妙的清涼感──來自榆蔭、菁荇、長篙,也來自不知究竟在哪一條河上的「康橋」。

民初情調的浪漫投射

台灣大眾對五四投射的想像與情懷,和香港及中國大陸的不同──去政治的五四,搖身一變成為口袋裡只有十五元的窮學生,體驗「小清新」的消費選擇。

1999年升上國中,黃磊、周迅、伊能靜、劉若英主演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在台灣播出,旋即創下當時公視(台灣公共電視台)八點檔收視率的最高紀錄。夾藏靈魂、愛情、自由的名言,成為學校男女朋友互傳紙條援引的金句,這是島國新一波的徐志摩旋風。

《人間四月天》引爆了台灣的五四熱,然而「五四」這個符碼對於台灣大眾,與其說關乎政治與啟蒙,毋寧更多是對民初情調的浪漫投射──青衫、旗袍、傍晚的石板路。台灣知名飲料品牌,統一企業的「飲冰室茶集」,取用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以「以詩歌和春光佐茶」為名,在飲料包裝上印刷詩句,連續多年舉辦名為「五四為愛發聲」的文學獎徵文,將優選詩作印刷於飲料杯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