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大爆发香港深度

探问疫下香港医疗崩溃(上):病床一位难求,公私营双轨制如何走向失效?

“(医管局)内部会说,我们是victim of our own success(自己成功下的受害者)”。

2022年2月18日,明爱医院的医护人员将户外病人全部移入室内。

2022年2月18日,明爱医院的医护人员将户外病人全部移入室内。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刘伟程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2-04-19

#香港第五波疫情#高永文#香港医护#梁振英#香港医疗

【编者按】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率高居全球前列,公立医院急症室及内科病房“沦陷”,揭示出医疗系统潜伏多年的隐患。端传媒梳理香港医疗多年的发展,并访问死者家属、前线医护、公共卫生学者及医院管理层等,一连两日刊出两篇“香港医疗崩溃”文章,探讨疫下香港医疗的“病因”。读者可[按此连结][1]阅读下篇文章。

香港于去年年底起,爆发以变种病毒Omicron引起的第五波疫情,至农历年假后,形势急转直下,彻底失控。截至4月19日,已有8963人离世,死亡率达0.76%;离世者中,超过九成是65岁以上长者。

疫情乱局当中,有病人要在急症室苦候数天,甚至有病人未获治疗已离世;医护人员不吃不休地工作,病房内1名护士要照顾10名病人;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顾问医生何晓辉,在员工座谈会上说起急症室超负荷时,更当众洒泪,“我们的同事,这个月,挨得很辛苦……”中文大学医院的行政总裁、曾任医院管理局新界东联网总监多年的冯康,早前便在报章撰文,承认医疗系统已经“沦陷”,并呼吁反思医疗制度,以及疫情的应变政策。

第五波疫情揭示的,除了公立医院的承载力,还有私营医疗系统,在应对疫情时扮演的角色;以及香港市民依靠公立医院急症室,才能接触到医疗服务的状况。一波疫情,把医疗系统的根本问题,借着逾8000名死者,尽数呈现在港人眼前。

公营医护连年流失,医管局成众矢之的

小潮(化名)3月初陪同抱恙七旬父亲求医,当时正值疫情高峰,她起初先与父亲前往私家医院,遍寻数间医院都被告知没有床位,只好转赴公立医院急症室求医。她回忆当时的公立医院急症室,仍犹有余悸,“不断有救护车进来,每个车上推出来的人(脸)都白了”。她的父亲见过医生后,获告知要轮候3至5日才能上隔离病房,被安排在急症室观察区等候上病房。

小潮看见观察区内有人直往地板上呕吐,有坐轮椅的婆婆高呼要去洗手间,医护则进进出出忙过不停,谁都没空闲多看他们一眼。床与床之间甚至容不下一个人站立,她和哥哥唯有站在房间一个角落,远远留意着父亲状况。

小潮说,观察区内间中有人鼓噪,护士说,不要催促,催促也没有用。“大家都不知道要等多久,也不知道在等什么,但就是要等。”后来父亲被验出染疫,入住隔离病房后,小潮近乎与他失去联络,“是完全不知道爸爸在病房的情况。”后来再收到父亲的消息,已是被告知病情转差,要通过视讯见最后一面。

由不适、求医、发病到离世,前后不过短短两天。小潮除了奔波以外,更多的是无力无助,“自己也会觉得很矛盾,一方面知道医护真的很忙碌,但同时间,作为病人家属真的会很无助。”小潮甚至说,考虑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会认真思考离开香港——因为对医疗系统已失去信心。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
2022年2月16日,明爱医院在急症室旁边的露天空地设立隔离区,不少长者病人卧在病床上等待覆检,医护人员需要在露天环境照料患者。摄:林振东/端传媒

根据美国护士联合会(National Nurses United)建议,内科病房的护士对病人比率(Nurse-to-patient ratio)为1︰4,不少欧美先进国家则尽量保持1:5或是1:6;而香港的护士人手比例,则远远未能与国际水平接轨。在公立医院工作10年的Jason说,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间,他工作的病房,可以有接近40个病人,但只有3个护士。“最差的日子,可能只有3个姑娘(护士),加一个姐姐(病人服务助理),整个更份(班表),只有4个人上班……5时半喂餐,到8时还未喂完。”

“每一天上班都不知怎样好,上班期间也会哭,为甚么会这样?”Jason不讳言,这段时间,是他入职以来最难挨的日子。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