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率高居全球前列,公立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房「淪陷」,揭示出醫療系統潛伏多年的隱患。端傳媒梳理香港醫療多年的發展,並訪問死者家屬、前線醫護、公共衞生學者及醫院管理層等,一連兩日刊出兩篇「香港醫療崩潰」文章,探討疫下香港醫療的「病因」。讀者可按此連結閱讀下篇文章。
香港於去年年底起,爆發以變種病毒Omicron引起的第五波疫情,至農曆年假後,形勢急轉直下,徹底失控。截至4月19日,已有8963人離世,死亡率達0.76%;離世者中,超過九成是65歲以上長者。
疫情亂局當中,有病人要在急症室苦候數天,甚至有病人未獲治療已離世;醫護人員不吃不休地工作,病房內1名護士要照顧10名病人;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在員工座談會上說起急症室超負荷時,更當眾灑淚,「我們的同事,這個月,捱得很辛苦……」中文大學醫院的行政總裁、曾任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總監多年的馮康,早前便在報章撰文,承認醫療系統已經「淪陷」,並呼籲反思醫療制度,以及疫情的應變政策。
第五波疫情揭示的,除了公立醫院的承載力,還有私營醫療系統,在應對疫情時扮演的角色;以及香港市民依靠公立醫院急症室,才能接觸到醫療服務的狀況。一波疫情,把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藉着逾8000名死者,盡數呈現在港人眼前。
公營醫護連年流失,醫管局成眾矢之的
小潮(化名)3月初陪同抱恙七旬父親求醫,當時正值疫情高峰,她起初先與父親前往私家醫院,遍尋數間醫院都被告知沒有床位,只好轉赴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她回憶當時的公立醫院急症室,仍猶有餘悸,「不斷有救護車進來,每個車上推出來的人(臉)都白了」。她的父親見過醫生後,獲告知要輪候3至5日才能上隔離病房,被安排在急症室觀察區等候上病房。
小潮看見觀察區內有人直往地板上嘔吐,有坐輪椅的婆婆高呼要去洗手間,醫護則進進出出忙過不停,誰都沒空閒多看他們一眼。床與床之間甚至容不下一個人站立,她和哥哥唯有站在房間一個角落,遠遠留意着父親狀況。
小潮說,觀察區內間中有人鼓譟,護士說,不要催促,催促也沒有用。「大家都不知道要等多久,也不知道在等什麼,但就是要等。」後來父親被驗出染疫,入住隔離病房後,小潮近乎與他失去聯絡,「是完全不知道爸爸在病房的情況。」後來再收到父親的消息,已是被告知病情轉差,要通過視訊見最後一面。
由不適、求醫、發病到離世,前後不過短短兩天。小潮除了奔波以外,更多的是無力無助,「自己也會覺得很矛盾,一方面知道醫護真的很忙碌,但同時間,作為病人家屬真的會很無助。」小潮甚至說,考慮到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會認真思考離開香港——因為對醫療系統已失去信心。

根據美國護士聯合會(National Nurses United)建議,內科病房的護士對病人比率(Nurse-to-patient ratio)為1︰4,不少歐美先進國家則盡量保持1:5或是1:6;而香港的護士人手比例,則遠遠未能與國際水平接軌。在公立醫院工作10年的Jason說,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間,他工作的病房,可以有接近40個病人,但只有3個護士。「最差的日子,可能只有3個姑娘(護士),加一個姐姐(病人服務助理),整個更份(班表),只有4個人上班……5時半餵餐,到8時還未餵完。」
「每一天上班都不知怎樣好,上班期間也會哭,為甚麼會這樣?」Jason不諱言,這段時間,是他入職以來最難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