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COP26气候大会闭幕,还有哪些争议问题有待解决?

1.5度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到底在减排目标上有没有吃亏?

2021年10月29日格拉斯哥,Cop26会议前,示威者抗议海洋污染。

2021年10月29日格拉斯哥,Cop26会议前,示威者抗议海洋污染。摄:Jane Barlow/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1-11-15

#化石能源转型#气候政治#气候政策#气候大会#评论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延期一年后,于日前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拜登上台,美国重返巴黎协议后,也加入此次气候大会,拜登亲自出席。在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全球气候危机”以及美中“最激烈的竞争”的背景下,气候大会既关系到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也关系到国际政治中的大国竞争和合作,意义重大。事实上,在COP26之前的联合国大会以及G20大会上,气候问题就已经是重点议题,各大国也纷纷“加码”承诺。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讨论,在延迟一天之后,13日晚上,各国代表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会议和最后协议字面上有几个重要成果。第一,继续认为追求1.5摄氏度的目标是可行的,即把气温上升控制在比19世纪后期的气温高1.5摄氏度之内。第二,在最受人关注,也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化石能源使用问题上,第一次确定了结束煤炭使用的目标。在会议期间,40多个国家承诺逐步淘汰煤炭。中国日本等国承诺不在海外继续投资煤电项目。在最后协议中,虽然在印度和伊朗的坚持下,不得不把逐步取淘汰煤炭(phase out)改为了逐步减少煤炭(phase down),有点令人失望,但大方向在那里。减少煤炭第一次写在协议文本上成为确定目标,可预见煤炭时代真的将走向终结。第三,把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土地利用变更”(land use change)放到了重要位置,多国承诺在2030年之前停止砍伐森林,减少因用地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包括巴西、印尼、加拿大、俄罗斯等森林大国。第四,“零碳净排放”(net zero)成为普遍共识,美加澳英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零净排放,中国、尼日利亚、沙特、俄罗斯等承诺2060年,印度承诺2070年实现。第五,在二氧化碳之外,甲烷开始成为下一个关注点。总的说来,最终文本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足以成为2016年巴黎协议之后最有诚意的协议,算得上“历史性的协定”。

此外,在会议结束前,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碳排国发表了一份《中美关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声明》 ,这当是整个会议最令人振奋的进展之一。联合声明承诺加速行动通过多变进程开展气候合作,承认现在双方努力及其总体效果与巴黎条约目标还有显著差距,必须携手努力,推进巴黎协议。中美在五大领域展开合作,包括制定法规和标准、清洁能源转型、推动脱碳和电气化、循环经济、碳捕捉等技术。双方也承诺在二氧化碳排放上面的目标,包括中国承诺在十五五中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双方首次专门提到在甲烷方面的合作。中美也同意建立一个联合行动工作组,聚焦强化具体行动。

此前,由于中国总书记习近平没有出席会议,甚至连视频现身都欠奉,大部分国家都表示失望,拜登更在发言中指责中俄 。此前,多国都认为中国的气候承诺不够有抱负;中国外长王毅曾经把中美气候合作和中美之间其他问题挂钩,暗示“美国在求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合作”,让人觉得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不积极,待价而沽;加上中国最近重新加大煤矿生产,被质疑走了回头路。一时间,在美中气候问题的大国竞争中,美国抢回“领导权”,中国再次处于下风。这个双方协议无疑是会议一大惊喜,中国多少挽回了气候外交上的劣势。

2021年11月4日格拉斯哥,COP26 峰会外的抗议活动中,打扮成皮卡丘的抗议者举着标语,写着日本停止资助煤炭。
2021年11月4日格拉斯哥,COP26 峰会外的抗议活动中,打扮成皮卡丘的抗议者举着标语,写着日本停止资助煤炭。摄:Peter Summers/Getty Images

1.5度目标能否实现

然而,协议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又是另一回事,更何况即使以上承诺都能实现,距离“1.5度目标”依然有很大差距。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