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审查红线与威权剪刀:解严前台湾电影同样经历,但结果是……

只要观看的欲望涌动,影像创作需求仍在,渗透与抵抗就会存在。

“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开幕,某某某的工作箱剧团在当天演出,呈现电影在审查制度下的无奈。

“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开幕,某某某的工作箱剧团在当天演出,呈现电影在审查制度下的无奈。图片来源:国家人权博物馆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特约撰稿人 杨怀泽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1-11-01

#转型正义#电影

踏入台湾国家人权博物馆白色恐怖景美纪念园区的经验,不怎么使人安适。由恶名昭著的警备总部“景美看守所”转型而成,园区仍保有戒严年代的围墙铁网、哨塔,以及除政治标语外毫无缀饰的建物群,层层复阻,教人无从一眼望穿;其中一栋低矮的建物,即是审讯“美丽岛事件”被告的军法处第一法庭。为纪念2021言论自由日而筹划的“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正于此内出展。

自2016年起,台湾行政院宣布郑南榕逝世的4月7日为国定“言论自由日”,以纪念对于“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的追求。台湾文化界近年持续推进转型正义,这次的年度特展也秉承这样的思路,大量使用典藏影片等史料,希望重探台湾战后电影发展中这段删修频繁的文化轨迹。

字字句句,删改的尽是剧组与影人们的心血与生计,也对应著那个被认定为“卑琐阴沉”之人不见容于公众视角的威权时期。

一切从严:胶片被剪掉的声音

“当国家审查体系删剪电影,会是什么样的声音?”

放映机喀喀转动,错落有节奏的叮叮响,搭配满墙尽是油印字迹的审查文件,策展人苏致亨表示这是靠档案所重现的电影检查处审片氛围。身处其中,颇有置身于手工工厂的感受,甚带几分适人的闲逸,只不过此间看片之人,却非电影爱好者,而脆亮的叮叮响,则是删裁影片内容的剪片声。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