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娄烨《兰心大剧院》:主旋律年代,一部谍战片可以摆脱自己的命运吗?

时代像锁死的棋局处处掣肘,但“人”依然可以做一些很纯粹的选择?

《兰心大剧院》电影剧照。

《兰心大剧院》电影剧照。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贾选凝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1-10-28

#兰心大剧院#娄烨

原定于两年前公映的《兰心大剧院》姗姗来迟登陆中国院线,百万元(人民币)规模的单日平均票房,被陆媒形容为“巩俐都带不动”。其实娄烨电影向来是影迷之蜜糖、大众之砒霜,而这部除了一贯被吐槽的“镜头太晃”,也显然不太符合一般观众对“谍战片”的期待,豆瓣短评就出现了诸如“能把一个谍战片拍得这么不引人入胜”的差评。

2003年,娄烨首度入围坎城主竞赛单元的《紫蝴蝶》就是谍战片,故事也在上海发生。十多年过去,《兰心大剧院》褪去了当年的粗糙青涩,甚至不再有近乎炫技的场面调度,但重点依然是“个人迎向命运”而不是“间谍完成任务”。所以纵然有珍珠港事变前夕诡谲的“谍战大片”背景,《兰心》却并不是那种正气凛然的主流商业片。

曾有大陆电影研究者指出:娄烨是特别重视“功课和习作”的创作者——如果他曾经在一部作品里做过某种尝试,下次就一定要突破,要在电影语言和风格上有新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兰心》的谍战叙事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不似谍战片的谍战片

娄烨处理谍战题材的方式在中国却独一无二。这种独特性放在《兰心》也就是我们当下正身处的时代来看,也许会更凸显出其珍贵。

娄烨的影迷都知道他影像风格的关键词是:自然光、手持摄影和跳切。当这三者再叠加“黑白片”和“戏中戏”时,对一般观众来说,就会出现更大的观影障碍。过去大家总吐槽他的镜头晃得让人头晕,而这次恐怕连时空的虚实都搞不太清楚了,因为《兰心大剧院》是谍战戏里又嵌套了一出舞台剧。谍战的大框架来自虹影小说《上海之死》,但娄烨把原作里舞女和诗人双双殉情的舞台剧《狐步上海》,替换成了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以“五卅运动”为背景的小说《上海》的部分情节——移花接木之后的左翼舞台剧,和电影里男主角“左翼导演”的人设也更浑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