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黄霑是什么,香港是什么:《保育黄霑》这套书,为何编了十六年?

变幻原是永恒,香港是什么?香港就是“试做九件出错,但终于让我们见到,台面上第十件是好东西”的创造力。

流行文化社会学家吴俊雄,化名“梁款”于90年代开始,在报章杂志以跳脱地道、好玩的文字,写下一篇篇流行文化评论文章。

流行文化社会学家吴俊雄,化名“梁款”于90年代开始,在报章杂志以跳脱地道、好玩的文字,写下一篇篇流行文化评论文章。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余婉兰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9-08

#黄霑#香港流行乐#香港文化#粤语

【编者按】论粤语里程碑人物,“霑叔”黄霑(1941-2004)定是头几位可想到的。《狮子山下》、《上海滩》、《沧海一声笑》⋯⋯这位前辈词人、作家、作曲家的作品,影响遍及广大华人世界。2004年黄霑身故后,一班香港学者启动“黄霑书房”计划,历时两年多搜集了黄霑历年的专栏文章、学术论文、手稿、乐谱、传真、信件等文献,终在十六年后出版了《保育黄霑》一套五册,展示了黄霑身世与香港轨迹的交错,他对流行音乐的心得和见解、与同代音乐人的交往,成为研究黄霑至为重要的专集。端传媒为此专访在香港大学任教多年、长期关注流行文化和香港社会发展的编者吴俊雄,追古抚今,探究黄霑与粤语文化的关系。

一瞥霑叔书房

流行文化研究学者吴俊雄说,踏进黄霑的书房,“最记得是书,好多好多书。”

书房装潢和陈设简约,没有无谓的大件家具,没有地毡。“家居感觉很强,厨房常煲著汤水。”他第一印象,霑叔除了是读书人,也信佛理,一入门口就是一座三呎高的佛像。“一部小型的琴,正对佛像。”

书架比他想像中井然有序,就不同项目排放相关的书。手稿、文件与剪报分类妥当,按时排序。其中吸引他注意,是某几本“牛头不搭马嘴”的书,“苏轼作品集,旁边放了几本Edward De Bono讲创意思维的书。”受Edward De Bono启蒙的霑叔,90年代做了不少创意思维的讲座,常引用苏轼等古代词人作例子。

“有种感觉,他触类旁通,把表面上似乎无关的东西,串连在一起。”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