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黃霑是什麼,香港是什麼:《保育黃霑》這套書,為何編了十六年?

變幻原是永恆,香港是什麼?香港就是「試做九件出錯,但終於讓我們見到,檯面上第十件是好東西」的創造力。

流行文化社會學家吳俊雄,化名「梁款」於90年代開始,在報章雜誌以跳脫地道、好玩的文字,寫下一篇篇流行文化評論文章。

流行文化社會學家吳俊雄,化名「梁款」於90年代開始,在報章雜誌以跳脫地道、好玩的文字,寫下一篇篇流行文化評論文章。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余婉蘭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9-08

#黃霑#香港流行樂#香港文化#粵語

【編者按】論粵語里程碑人物,「霑叔」黃霑(1941-2004)定是頭幾位可想到的。《獅子山下》、《上海灘》、《滄海一聲笑》⋯⋯這位前輩詞人、作家、作曲家的作品,影響遍及廣大華人世界。2004年黃霑身故後,一班香港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歷時兩年多搜集了黃霑歷年的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文獻,終在十六年後出版了《保育黃霑》一套五冊,展示了黃霑身世與香港軌跡的交錯,他對流行音樂的心得和見解、與同代音樂人的交往,成為研究黃霑至為重要的專集。端傳媒為此專訪在香港大學任教多年、長期關注流行文化和香港社會發展的編者吳俊雄,追古撫今,探究黃霑與粵語文化的關係。

一瞥霑叔書房

流行文化研究學者吳俊雄說,踏進黃霑的書房,「最記得是書,好多好多書。」

書房裝潢和陳設簡約,沒有無謂的大件傢俱,沒有地氈。「家居感覺很強,廚房常煲著湯水。」他第一印象,霑叔除了是讀書人,也信佛理,一入門口就是一座三呎高的佛像。「一部小型的琴,正對佛像。」

書架比他想像中井然有序,就不同項目排放相關的書。手稿、文件與剪報分類妥當,按時排序。其中吸引他注意,是某幾本「牛頭不搭馬嘴」的書,「蘇軾作品集,旁邊放了幾本Edward De Bono講創意思維的書。」受Edward De Bono啟蒙的霑叔,90年代做了不少創意思維的講座,常引用蘇軾等古代詞人作例子。

「有種感覺,他觸類旁通,把表面上似乎無關的東西,串連在一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