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陆深度端传媒六周年

减碳承诺下的两座煤城:失去煤的冷清无措,燃煤正旺的不见未来

在面对减碳、去煤的今天,那些以煤为生的资源城市,那些靠煤过活的人们,在等待一个怎样的未来?

在大柳塔旧车站旁贩煤的老王。

在大柳塔旧车站旁贩煤的老王。摄:邹璧宇/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柳石 发自陕西

刊登于 2021-09-01

#去煤的未来#减碳承诺#化石能源转型#气候变化

【编者按】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中国在2020年做出的减碳承诺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能源、便是减少中国经济对煤炭的依赖。中国会迅速“去煤”吗?中国应该怎样“去煤”?而这些承诺,又会体现在中国对外投资的能源项目上吗?端传媒推出“去煤的未来?”系列报导,本文是系列第一篇,我们走进了陕西省的两座煤炭资源重镇。

作为曾经和现在为经济发展输出血脉的矿区,铜川在煤炭资源耗尽后一直不知所措,而产量依旧的大柳塔则有恃无恐,似乎全然在这场能源转型的讨论之外。在以矿区为生的普通人身上,我们也看到,那些宏观经济数据的获益与损耗,那些“改革”与“转型”,都会直接作用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尽管他们常常只是在灰头土脸时抱怨一句,“都是命不好”;却不会再问,是否无论大扩张还是大转型,就非得以他们的利益为代价?

呜——,火车拖著上百节空荡荡的铁皮车厢缓缓驶入大柳塔镇,停在一栋蓝色大楼下方,等待装煤。铁道纵向穿过这座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小镇,连接起北部煤矿,又沿著“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多条铁路,抵达中国东部、南部的用电大省。运煤火车也曾这样轰鸣过被称为“关中之‘肾’”的陜西铜川,不眠不休地穿梭了几十年。

煤炭,在肆意扩张的年代里,代表著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希望。这种可燃的黑色岩石,与下游的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为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提供著源源不断的动能,也让铜川、大柳塔这样煤资源丰富的地方,从夹在山沟里的贫困地区,变为财富聚集的工业重镇。

时过境迁,煤炭身上的标签已经不再是财富或发展。气候危机迫使各国做出减碳承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也终于在2020年的联合国年度大会上表态,承诺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高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近年大举推进煤改气及新能源发电措施。在这份关于未来的叙事中,煤,定然要逐渐退场。而中国中西部以煤为生的资源城市,也似乎到了命运的拐点。

事实上,早在2015年左右,铜川就因资源枯竭而相继关停了数个矿区。曾累积为中国各地输出煤炭6亿多吨的铜川老城,如今人流稀落,街道上一连数家商铺紧紧关闭著卷帘门,在旅游城市、数据城市等诸多转型的声音里显得不知所措。而自1996年来已输出5.69亿吨煤炭的大柳塔,因坐拥目前中国已探的最大煤田——神府煤田,而热闹依旧,有恃无恐,似乎全然在这场能源转型的讨论之外。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