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快餐式时代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1-06-1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sunnyji0523、ooo_um_quinto,回应《你想躺平就躺平?大国崛起时,这一波另类零星价值观的小浪

sunnyji0523:作者忽略了95后,特别是城市95后成长的物质条件与意识环境分析,他们往往比80后拥有更为优越的家庭物质基础,如可能根本不用为买房担忧,抗压和应对挑战的能力相对不足,而消费和快餐式的互联网时代加强了生活的虚幻感,所以很可能躺平只是又一个自我利己的主张,当然,这个主张不幸碰上了现在崛起自信等话语和可持续韭菜培育的危机,所以不被容忍而遭到批判。

ooo_um_quinto:@sunnyji0523:那位说95后负担比80后少的网友,我觉得并不然。95-00后是网络爆发的时代,许多80后口中的“小朋友”,每天一上网就是无数的比较,心灵“内耗”的伤害远比想像中的大和深。再者,何时才会停止“上一代”批评“下一代”的举动?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的挣扎,每一代都有自身的不足,但好像“上一代”的都不懂体恤下一代,仿似那些问题不是“上一代”的产物一样⋯⋯说远了⋯⋯

2. bluefall,回应《反修例示威怎样判刑?这群律师和旁听师做了一个庭审资料库

终于有记录法庭审讯的 database 出现了! 我一直想了解不同裁判官的裁判结果和判刑比例。目前从新闻上得知的判决中,发现女性法官裁判官重判示威者的比例相当高,近来半年来甚至乎看法官名字就可以准确预测罪名成立与否。但新闻报导仅是一小部分,未必能反映全貌。如今有这个 database,可以帮许多人了解香港司法现实。

这是一份沉重的历史记录,不但有小人物的抗争和受难,还有裁判官及检控方的言词,好与坏黑与白都会记录在案,让后人检视。即使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压,但人民的历史会记住为理想抗争的小人物,也会记住那些肆弄公权的为虎作伥者。

3. EricChan、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为应对人口老化,中国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你会愿意生育吗?

黄子华在1997年的秋前算帐栋笃笑里就说过:抗议暴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生小孩,看你极权政府还能管治些什么。不过看看现在B站和知乎热搜都在压三孩政策的热度,豆瓣躺平组被封,或许中共真的是把躺平当作是颠覆国家政权行为在做处理的。

黄子华 秋前算帐 暴政必亡选段:https://youtu.be/7cH8t4O54jU

第十一个观察者:@EricChan:我建议也别太过于把少子化和反抗暴政联系在一起,日本少子化难道是反抗暴政吗,我看不见得,豆瓣说的最多的是躺平,说白了就是扒住自己的中产地位防止阶级滑落罢了,嘴上叫着反对996,但是却又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便利快递,外卖等“低端劳动力”带来的便利,但凡叫他们走上街为自己争取免于996的机会,或者为这些被称为“低端劳动力”劳动者们上街去抗议,去组建工会,是万万不可能的。

他们躺平和不生育实际上不是反抗资本,也不是反抗共产党,只是盘踞在中产阶层享受自己能攉取到的利益罢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希望往上爬,一边又希望铁拳把他阶级之下的那些上升通道封死,也许这些行为确实能在“某种侧面”间接的“反抗暴政”,但是希望这些人振臂一呼如何如何,我看还是极早放弃这些幻想来的好。

EricChan:@第十一个观察者:果根据黄子华秋前算帐栋笃笑的脉络,不生小孩更像是一个人对于极权最后的抵抗。所以不生小孩抵抗极权多少有点玩笑和自嘲的意味。但是躺平是中产阶层的反抗,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躺平是起源于三和大神这样一群没学历没技术没收入的社会边缘人的。这些人怎样都不算是中产阶级。

这一点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里面对于社会阶级的定义去理解。内地网上左翼认为中产阶级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社会阶级是按照是否握有生产资料去划分的。而现在中国社会有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不过是打工仔,本质上并没有生产资料。实质上也是无产阶级。从现实家庭资产与收入去划分,中国人的收入分布还是底部肥大,上部尖细。实质意义上的中产并没有想像中的多。

4. rhrm,回应圆桌话题《为应对人口老化,中国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你会愿意生育吗?

关于生育,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讨论,能不能生,想不想生,应不应该生。

似乎人人在抱怨没有条件生育,高房价、育儿成本、职业生涯影响......但谁应该为此负责,中国极高的税负和极低的社会福利投入现状是否应该改变,这样的声音是听不到的。

至于问题的第二层,生育意愿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代人对未来的期望值,这个未来是星辰大海的国家,是否是下一代宜居的家园,当然是更不能讨论的。

但我最想说的还是第三层。每个人都期待更好的未来,期待过上发达国家级别的优裕生活,但地球承载得起吗?对于地球而言,人类的数量早已经太多太多了,上世纪预言的人口灾难没有发生,是因为低估了人类开发资源,也就是压榨地球的能力。全球暖化远未逆转,自然栖息地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速度从未减缓,地球早已经不堪重负了,从全球角度上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适度的人口规模。然而,尽管环境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遇到生育自由和人口问题的时候,人们就把它抛在脑后了。

事实上,每个人也都知道,人口是不能永远增长的,今天因为人口下降引发的社会问题迟早是都要发生的,需要进行的社会转型迟早都是要去做的,刺激生育最多也只能暂缓这一不免痛苦的过程而已。只是人们总更乐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对付眼前的问题再说。

5. chesland,回应圆桌话题《为应对人口老化,中国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你会愿意生育吗?

在小舍得热播的时候,我身边的中产,那些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家庭都为了孩子疲于奔命。对于三孩政策的出台都觉得匪夷所思,究竟什么家长有能耐养育三个小孩,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

上周末和医生朋友聊天,他的观点却很有启发性。这位朋友的年龄大概50多岁。他和太太都是医生,两人都在上海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独生子女去了美国留学,已经有在彼邦落地生根的迹象。他本人来自山东一个县城,好不容易在上海落户,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他认同3胎政策并且认为会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长远来说是一件好事。和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不一样,在县城和农村生孩子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成本也没有那么高。9年义务教育基本上给所有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能不能进北大清华,看的是自己的本事。对于有能力“鸡娃”的家庭,可以人为地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否认很多学业优秀的孩子,并不是靠补习班锻炼出来的。他/她们的优势是“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料”,这是上天给予的,也是生命的 randomness。

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优秀的基因是无法复制的。医生朋友的朋友有夫妇两人都是北大博士后,生下来的孩子却异常平庸,不是北大清华的料。当然好的教育能培养平庸的孩子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这个孩子也能够有充实和丰盛的人生。但是这个家族的上升趋势在这一代就结束了。他和我都有留意科学界对于修改基因的科研,目前的科技还不能确定哪一个基因是优生的,就算你能把优生的基因都圈出来,你也不能确定这些基因和其他基因互动会产生什么效果。这种亿兆级的组合科学家如何操控?所以基因改造最后还是停留在科幻小说领域,电影 Gattaca 的场景大概率不会出现。

回到三孩政策。由于优秀和平庸是难以人工操控。在农村和县城大量的孩子会通过高考制度去争夺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些成功者会进入北上广深这些超级城市,实现阶层上升。然后和其他千千万万个小舍得家庭那样,发觉他们只能负担得起一个孩子!至于政府的责任,是要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确保上升通道的顺畅。

6.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中国大陆科普帐号被指为日本731部队洗白后停更,科学与政治是否不可能分开?

Johnathan Haidt 在其著作里提到,人在关于道德的思考时总是“直觉先来,策略推理后到”。当触及政治议题时,道德和价值思考无法避免,这种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思考模式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似乎更是难以避免。这次的议题讨论的问题性质还算比较简单,就是一个“有与无”的问题,但也就是这个“有与无”的问题也不能避免政治立场先行的讨论。而这种政治立场先于科学会带来什么后果,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中共建政前三十年的历史。对了,有研究指出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认知偏误的产生并无必然的关系,而是与批判性思考技巧有关。也有研究认为,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数学水平,甚至是反思能力越强的人,抵制与自己所持偏见相悖的信息的机会会越高,而个中解方在于人的好奇心。但不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承认,科学超然独立于政治,似乎是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达到,却又需要我们一直追寻的目标。

7. 战略大忽悠,回应圆桌话题《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私下与他校合并为职业大学,引发学生维权,你如何看?

端传媒上的人包括我在内估计对于国内的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独立学院都不太可能有切身体会。实际上,按照教育部的设置,职业本科和过去的三本独立学院其实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说难听点都是本科这个大类的吊车尾,也都享有本科生的基本权益。

但是问题在于职业本科是个新玩意儿,职业本科出来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去太高大上的机构,而他们的求职去向可能是对于中央教育政策变动最不关注的部门,这就会导致“职业本科”四个字看上去更加类似于专科而不是本科,徒增猜疑。

令人疑惑的是,教育部之前就已经说明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按照这个规矩整个学生抗议的基础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之前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是以独立学院发布的本科毕业,之后招录的学生以技术大学发布的技术本科毕业。

所以究竟是江苏省执行有问题,还是学生陷入了塔西佗陷阱,都是值得研究的。

8. 第十一个观察者、madlex、Minagi,回应圆桌话题《六四三十二周年,香港警方二度禁止维会烛光集会,你以何种方式坚持悼念?

第十一个观察者:我曾经多次构另外一个世界线的中国,说实话这种预想改变过很多次,早些年确实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概念,比如会有民主自由的政府,会有公投等等。

但是特朗普上台之后我思考改变了很多,自由民主只是一个大词,还必须考虑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显然中国的体量相对于日韩来说明显不同,如果日本能在90年代在金融领域叫板美国,那么恐怕中美的经济矛盾最终还是会爆发,这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种经济矛盾会如何展现,作为与日韩人口和国土面积完全不同的国家,中国会允许美国驻军吗?中国会成为第二个经济凋敝的俄罗斯么?

又如美国虽然是当今种族融合走在前列的国家,但是保守派,种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还是选出了特朗普这位前总统,那么中国呢,如果有公投,保守派恐怕还是有巨大的票池,那“民选的保守派”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的竞选口号和政策又会是什么。

还有就是如同日韩的财阀问题,如果中国政治导向完全自由市场化,在另一个世界线的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会是怎么样的形式,工人权益问题和996会不会在还是存在?又会如何解决?人口基数如果不变,内卷还会存在吗。

新时代快速变化的国际政治局势,反而让我更加看不清那个“可能存在的的未来”会是怎么样

madlex:@第十一个观察者:这个就是你未厘清问题了。民主自由的政府,并不是等于包你解决经济问题,包你解决种族主义民族主义问题。若果以结果论倒推,试图找到一个好答案,那唯一正解可能只有上帝了。人为何要寻求民主自由,归根结底是寻求一种身而为人自我行路的可能性,至于行向何方,端看你个人之造化。若果希望直接被送到目标,则皇帝送你过去就信皇帝,神婆送你过去就信神婆,则要你个人有何用?

第十一个观察者:@madlex:你理解错了,我不是想通过反证法去证明另一条路线到底好不好,我只是在设想一个沙盘模拟,权当做我个人兴趣好了,我并非试图证明谁对谁错

Minagi:@第十一个观察者:说反了,没有自由民主,以上问题你一个也解决不了。威权主义下唯一有可能的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这片土地几千年的历史中何曾出现过权贵自愿放弃自己利益的情况?你有什么理由能指望那些权贵给你美好生活呢?因为害怕民主化的风险就自缚手脚,难道就不害怕权贵再给你来一次文革然后整死上千万人吗?等死,死国可乎?

9. User0000,回应圆桌话题《复旦大学教师不满被解聘杀死学院党委书记,你如何看高校“非升即走”之困?

亚洲地区的教育制度本质是“筛选”而不是培养。其中许多大专校院并不以“教育”为本业去为社会累积知识存量,而是扮演“进行经济生产的一种企业”,向市场供应“具备泛用性智能的生产机器”。

在这样一个企业当中,研究型组织的门槛“非升即走”自然演变成“外判员工”和“低成本劳工”的人力派遣策略,完全符合经济原理。

因此那些大专校院在“内卷”情况下出现的合并和职业化也只是一种“企业并购”的普通市场现象,一种为了提升自身“生产力”和“生产成本”而采取的办法,或是作为一种“融资”方法,或是一种“倒闭”的形式。

组织并不因为它的名字而塑型,组织的行为决定它的性质,而它的成员和成员们的共同文化建立起它的行为。

10. EricChan,回应《遵义,一座红色之城里的奇妙中国

遵义这样一个纪念共产主义革命的城市,对于这段革命历史的纪念竟然是以反共产主义的有神论封建迷信,资本主义的旅游业和投资基建的形式体现,活脱脱的“魔幻现实主义”,也能看出共产主义以及其历史遗产与教训在中国已经变成了无害的神像,如同日本神道教的三神器一样,成为赋予政权合法性的“神器”。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