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统佐科(Joko Widodo)注射第一针剂科兴疫苗为图样的纪念邮票,于2月底在印尼发行。这一版分红蓝两种背景的邮票,被当作中国疫苗出口援助的力证,得到大陆官媒宣传。除印尼外,匈牙利、菲律宾、土耳其、智利等至少70个国家及地区已接收捐赠或购买了中国疫苗。
由于欧美国家COVID-19疫苗价格偏高,且自顾不暇,自2021年年初,东南亚、南美、中东以及东欧等不少发展中国家等不及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即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实施计划)的配给运输,选择向中国、印度及俄罗斯等国家订购疫苗。英国医疗分析公司Airfinity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中国已出口疫苗高达1.15亿剂,为全球之最。印度次之,出口了6300万剂,欧盟则主要向英国、日本等国输送了5800万剂。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这是中方开展的疫苗国际合作,意图是使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2020年5月,习近平表示将在两年内向世界各国抗疫行动提供20亿美元援助。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也在前一个月表示,中国已向世卫捐款5000万美元。2021年年初,中国亦宣布将向COVAX提供1000万剂疫苗。然而,由于分配机制与价格不透明,加之中国的威权形象和外交上的强硬姿态引发诸多争议和摩擦,国际上出现不少声音质疑中方使用疫苗进行外交利益交换。中国的疫苗版图如何分布?疫苗出口有意无意撬动了哪些利益?又受到哪些势力的制约?疫苗出口上的大国博弈会为贫穷地区提供解方吗?端传媒梳理数据及信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问一:5成疫苗用于出口,是外交还是道义援助?
据 Airfinity,3月底,中国共生产疫苗2.3亿剂,其中5成用于出口。中国官方叙述始终排斥“疫苗外交”一词。官媒《人民日报》3月22日发表评论称,“‘疫苗外交论’暴露美国阴暗与冷血”,认为持此论调是犯“红眼病”。中国官方更喜欢称自己在充当“负责任的大国”,疫苗出口是站在命运与共的全人类面前。这与2020年疫情初期、中国大量出口口罩等医疗用品时的口径,保持一致。